略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诵读教学意义
2019-03-05
什么是诵读?朱绍禹说:“诵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诵读无疑就是多读、熟读,以至成诵的教和学的方法。在当前中学语文课标突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背景下,经典诵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经典,狭义理解是指四书五经中的“经”,而“典”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广义经典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读书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语文经典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基础。
一、经典诵读具有不容忽视的生理意义
经典诵读在换气换韵的呼吸之间,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诵读经典是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将承载丰富真善美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内心,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诵读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声情并貌的诵读,经典中的真善美浸润心灵,相由心生,整个人也会变得更美,更有气质,更有文化韵味。
另外,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之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医学博士杨定一说:“诵读经典时,脑波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代表着深层的纾解与冥想,是让大脑发挥创意的必要条件。”而他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再次证明诵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经典诵读与知识和能力密不可分
第一,与语言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初级阶段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就是“字、词、句、语、修、逻、文”七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我国清代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里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拼音文字的学习要借助朗读才能将音、形、义连接起来。如苏洵《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中,两个“为”的读音不同,意义和用法也各不相同。“为国者”中的“为”读[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为积威”中的“为”读[wèi],介词,被的意思。
再比如《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中“蓧”字较陌生,但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思考,应是草或与草本科有关;再依据后文“五谷不分”“植其杖而芸”可推出,“蓧”应该是一种农具。但只有查阅工具书,读出“hè diào”,才能真正有扛着农具的形象产生,才能读出“丈人”隐士的洒脱精神。诵读就是把平面、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立体、鲜活的口头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熟读就能理解它的意义。
第二,与语感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二个阶段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阶段首先是学会利用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进而发展到实证与推理,再提升到批判与发现的层次。清代桐城派大家刘大櫆在“文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声求气”的阅读鉴赏法门。“因声”是借助对音节、字句的放声朗读或低声吟哦;“求气”则是感悟生命化的文章的“气”,感受文章中折射出的作者的学识修养、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人文情怀等。而“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力,其核心就是直觉能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经典,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经典中的情感。
在外在形式上,从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首次设置断句试题开始,断句已成为综合考查学生文言文基本功的重点题型。而准确断句除了知识能力的要求外,更是体现语感重要性的主战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诵读与语感的密切关系。经典因声求气,文章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积淀,达到苏轼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使得语感更强、更准。
第三,与鉴赏和写作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三阶段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阶段以前两个素养培养为基础,通过阅读体验、感悟作品内容、思想、情感和技巧,学会欣赏和评价,进而达到表现甚至创新。袁行霈说:“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并形成中国自己的传统。概括地说,它的特点就是直观的、印象的、评点的。重感受、重悟性、重启示。”这一传统使朗读品味更加切合经典学习而倍受青睐。
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理解是诵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能诵读好。诵读又是理解的深化,读好了可以反过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诵读,学生能逐渐在鉴赏经典的过程中,懂得怎样运用组织严密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意思,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朗读能力,其在写作文时,就会从读起来是否琅琅上口,听起来是否感到顺畅的经验里懂得怎样修改语句及段落了。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
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孔孟老庄”之于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浸润心灵。
“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中华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
反过来,每天诵读经典,通过口耳相传,激发了传统经典的活力,由束之高阁或者故纸堆中走入课堂教学,走入现实生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经典的教育价值,也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使得经典历久弥新,成为国家的,民族的,世界的,淘出来的真正经典,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第四阶段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