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2019-03-05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
为推动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X射线光谱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第十一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暨第十二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于2019年9月25—26日在海南海口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省级地勘单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等高等院校,核工业、冶金、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及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等约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晓军主持了学术报告会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罗立强研究员致辞。致辞中,罗立强主任委员回顾了十七年来历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会议的发展历程,对长期支持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发展的广大科研人员和分析科学家们表达了诚挚谢意,对广大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致予了深切厚望,深情寄语我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及X射线光谱分析事业前途光明。
大会特别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主题演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侯增谦院士以“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构想”为题,介绍了基金委以明确资助方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大任务为核心的重大部署,阐述了国家自然基金在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及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等四方面的资助构想,并就宜居地球所涉及的地球深部、外层空间、深海大洋、地球系统等四大领域的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和发展战略与布局,进行了深度解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enjamin Bostick博士阐述了毒性元素砷的环境归趋和迁移行为,分析了影响溶解性砷的控制因素,以微生物群落、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研究为基础,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等综合研究手段揭示了氧化还原过程在砷活化和迁移中的重要作用。日本京都大学Ryohei Tanaka博士作了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报告,评价了不同材质偏振器的分析性能,提出了用高纯度轻元素丙烯酸为偏振器以获得最佳激发效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邓彪研究员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FCT)成像方法及其在地质科学、能源材料、工业催化、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清华大学姚文清教授在“纳米材料表界面反应行为研究”报告中,针对光催化技术在污染控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解析了通过纳米结构调控和掺杂结构等途径、增强污染物降解活性和可见光利用效率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为促进和提高环境污染物的修复治理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需求对生态地质调查提出了新要求,生态地质调查涉及地球系统不同层圈、不同对象、不同要素,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多种分析测试技术联用来解译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杜谷教授级高工阐述了新时期生态地质调查的内容、目标、任务、关注点和预期成果,强调应积极探索联合分析测试技术,提高生态地质调查质量和水平。当前,贵金属(金银和铂族元素)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元素丰度低,在样品中分布不均匀,分析难度大。河南省岩石矿物测试中心王烨教授级高工在“地质样品中贵金属元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中,剖析了火试金法、碱熔融法、酸溶法等样品分解方法以及吸附法、碲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等分离富集技术的特点,指出需要开发高效快捷、低本底低污染的样品分解方法,拓展现有分离富集技术,加强生物吸附剂等节能型富集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研究,同时要加大贵金属元素标准物质研制工作,以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
为推动和促进全国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本次学术报告会还同时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参加本届论坛演讲43人,通过现场报告和专家无记名投票,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得者。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旨在为我国40岁以下地质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全面展示其创新思想和科技水平与能力的平台。论坛自2011年开启以来,注重引领、提倡独特的研究思想,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本次会议收录论文107篇,会议现场讨论活跃,交流气氛浓厚,充分展示了地质分析与X射线光谱分析科研人员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地质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会议还深入探讨了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疑难问题,对于促进分析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