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理性思考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2019-03-05张新欣章文静
张新欣,章文静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江苏 苏州 215009)
高职院校教师要不要开展科研工作?一度引起全国范围的广泛热议,直到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科研工作会议召开,这场争议才告一段落[1]。近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转向高职院校教师应怎样开展科研工作?关于这个问题,不少学校、不少学者先后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本文拟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
据中国知网(cnki.net)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从2011年的139055篇逐年上升到2018年的164288篇,年均递增3605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2011年分别为3087项和58项,2018年上升到37042项和28083项,分别增长了11倍和483倍。就江苏而言,从2011年到2018年,全省高职院校教师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总数170416篇,申请专利总数42401项,授权专利总数17299项,分别占全国高职院校同期总数的13.73%、30.41%和27.6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江苏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到款总额56.25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8.50亿元,横向技术服务经费到款额22.32亿元,年均增长19.71%、13.18%和32.43%。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笔者也发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院校之间差距偏大。根据董珍时等人对浙江省44所高职院校2015-2017科研成果统计,三年间,论文总数在600篇以上的有10所院校,在200篇以下的有5所院校;专利申请总数在500项以上的有6所院校,在10项以下的有9所院校;社会服务到款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7所院校,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8所院校[2]。二是科研水平总体偏低。在全国高职院校教师2011-2018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中,核心期刊发文数仅占16.77%,国家基金论文数占比更低,只有2.60%。三是社会服务能力偏弱。根据佛朝晖等人对全国范围12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数量虽然逐渐增长,但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性成果并不多,年累计专利成果转让数少于10项的院校占73.81%;校企合作申报纵向课题,三年累计在5项以下的院校占38.10%,横向课题三年累计到款额在300万元以下的院校占70.63%[3]。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社会支持。为了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行业和企业从课题到经费、从平台到基地,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二是学校重视。随着高职院校全面进入内涵发展期,越来越多的院校能够自觉地把组织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三是教师努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努力创造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明显不足,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职校升格形成的,进入高等教育行列的时间比较短,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客观上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是现实原因。高职院校师生比普遍过低的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不少教师疲于应付教学工作,无暇顾及科学研究,加之缺乏必要的科研素养,导致科研工作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三是外部原因。一些地方和企业习惯于同名校大所进行科研合作,以至于高职院校在项目立项、平台建设、经费获取、成果评审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四是内部原因。部分院校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定位和动力等方面存在偏差,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投入和产出。
三、创新创业教育呼唤高职院校强化科研工作
为了策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要求,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创业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高等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为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加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固然需要全社会协同配合、齐抓共管,但是主体责任在高校,直接责任在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必须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型教师。创新创业型教师至少应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创造能力;二是擅长专业实践,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创业指导能力[4]。要增强教师的这些能力,积极开展科研,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是因为,所谓科研,就是为了增进知识(包括人类文化知识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明创造新技术或为此提供理论依据,基本任务是探索和认识未知,内在动力是创新,本质特征是创造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开展科学研究原本就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任务,在当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校事业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因此,所有高职院校和全体高职教师应积极响应时代呼唤,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强化科研工作的基本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一是强化意识,合理定位。首先,继续强化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把科研工作放在心上、担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定位于面向地方、行业,重点为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注重“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即注重职业性与高教性相结合,以职业性为主;注重应用性与基础性相结合,以应用性为主;注重地方性与全域性相结合,以地方性为主;注重差异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以差异性为主。
二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学校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做好科研业务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编印一系列科研工作指南,指导教师掌握相关工作流程和基本要求,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政策解读、骨干引领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科研知识和技能,了解并遵守学术规范,提升科研素养,增强科研能力。
三是强化协作,整合资源。科研协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科研任务,主要手段是整合相关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形成优势互补,基本要求是协作各方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同攻关。就高职院校而言,科研协作的方式,既有学校内部人员、机构之间的协作,也有学校与外部人员、机构的协作。学校和教师应根据科研任务需要,采用适当方式,协同开展工作。
四是强化管理,健全制度。高职院校应当设立科研管理机构,配备科研管理人员,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机构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对全校科研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校内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研究院所、科研团队应当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科研管理人员,是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同时可在各教学单位、研究院所和科研团队明确适量的兼职管理人员。科研管理制度,是学校根据上级有关方针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科研工作实际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制定校内科研管理制度,一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符合国家的科研方针政策,符合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规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二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要注意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既要保证行文规范,又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制定和自觉遵照执行;四要力求够用、适用、管用,做到简便易行、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