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2019-03-05李晓燕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李晓燕,王 伟

(盐城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盐城 224051)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进行,课时不少,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理论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效果可想而知。[1-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培养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的地方,自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常抓不懈。但要取得实效,还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应有转变。“课程思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将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体现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不足和局限。

一、“课程思政”之源起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上海高校逐步推行。其核心内容是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其主要做法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内涵:

1.总体要求。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

2.学习内容。抓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自身发展融入报效祖国的事业之中,勇担使命、乐于奉献,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3.实践方式。遵循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等规律,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其中,大力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践行的动力;其他各门课程则要因材施教,需兼顾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和趣味性,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3]

2017年,为进一步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进教材、课堂和师生头脑,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们要找出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并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4]

二、“课程思政”之内涵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按照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的要求,高校教师找出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目的。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一定要结合各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还包含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而广泛的内容。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包括:

第一,回答根本问题。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第二,用好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第三,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360度全覆盖;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体系。

第四,完成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五,实现根本目标。这个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

三、课程与思政之融合

“课程思政”要求在各类课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课程导入,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实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统一。这对各学科教师的素质和素养以及能力和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下面就选取不同类型课程举例,以供参考。

1.理科类——以天文专业课程为例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向东开设的《宇宙简史》课程,是一门帮助文科学生树立正确宇宙观的天文专业课程,是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典型案例。为了建设好这门课程,实现融合天文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养成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的目标,李向东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依靠团队力量开展课程建设,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团队融创式建课,建设团队是南大天文学科教师,顾问团队是南大文科知名教授、南大文科学生、国内天文同行,而主创团队则是教学研究分会+出版社+网络平台+媒体。二是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如“我们在哪儿?”启发学生领会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挖掘科学精神及其启示。“时间都去哪儿了?”阐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态度。三是深度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表示李老师很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始的短片介绍和结束前的提问是李老师的招牌动作,这些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就融入他描绘的‘教学宇宙’中,从而对他所讲授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宇宙简史》课程呈现给大家的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这里既有知识和智慧的碰撞,也关照历史和人文的视野,更有全人类千百年来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的绽放,完美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5]

2.工科类——以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为例

工业工程专业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可以采取“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所谓“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就是教师讲解完相关基本理论以后,以项目的形式布置不同的作业。这个项目是相对复杂的、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的。为了完成项目,学生需要运用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独立分析问题,讨论解决办法,通过团体协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项目,教师掌控项目进度,并提出具体要求及完成期限。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尽量不做正面回答,而是提供思路,可以以问题来回应:“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或者是“你们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质量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6]

3.社会科学类——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将来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融投资、财务策划及分析工作,对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在介绍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知敬畏、守底线的职业道德操守;在《税务筹划》等课程教学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重合同、讲诚信;要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爱国敬业,造福民生等。[7]

4.人文科学类——以历史专业课程为例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本质是提供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帮助人们感悟自己、认识自己,懂得生命的意义,它追求的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不会变的东西。所以,人文科学能够培养学生对伦理及人生等问题最基本的思考能力。人文科学的育人功能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包括道德修养、辨识真伪、批判质疑、爱国情怀、公民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审美情趣等内容,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优良美德,也是中国大学生均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何将这些功能有效实现,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等历史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如果教师还按照时间顺序一章一节进行教学的话,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专题,将传授历史知识与关注国计民生相结合、将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相结合,使学生对历史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8]

5.公共基础类——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大学英语是高校所有低年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较多,且形式多为集中授课,因其灵活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比较受学生欢迎。同时,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人文、自然、社会等诸多学科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大学英语教材各单元内容基本都有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关于孝顺父母的、助人为乐的、追逐梦想的、个人修养的等等,教师可以提炼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提升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德育教育。

四、“课程思政”之关键

一是实践性。“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从事前者教学的都是专业课程教师,而从事后者教学的都是专职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想要搞好“课程思政”,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专业课程教师在把专业课讲好、讲生动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该教学实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由点成线再到面,形成共识,这样才能达到学校“课程思政”全面有效落实的目标。

二是渗透性。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说教,其结果会适得其反,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责任感和价值教育能力,需要教师遵循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等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一种自然的、无强行灌输的方式与课程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味,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从而达到有效的育人效果。

三是差异化。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是同一种模式,而应当差异化发展,应针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切忌生拉硬扯,强行思政,一定要与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要与课程内容本身有联系。比如:可以通过介绍本学科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名人事迹,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讲到本学科新科技新领域时,可以扩展讲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些开创性标志性成果。如果深入梳理,其实各学科各专业都有可以挖掘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程教学重知识的传授,新时代的课程教学则重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道德和价值教育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更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能够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