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解读才真有趣

2019-03-04许添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温故细品功利

摘要:面对课堂教学追求功利性的弊端,教师要扎实培养学生文本深层解构的能力,注重在阅读中开掘文本,从而让学生探索文本的妙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温故细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真正地提升。

关键词:功利;解读;兴趣;温故;细品

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重要内容的今天,在多媒体时代和多元文化视域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增加新内涵、适应新方法、运用新工具的挑战,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视野上、容量上、深度上和方法上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拓展和提升。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细致地体验,才能够让学生从思考角度、思维方法和思想内涵上提升认识、提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新时代、新课堂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只有真正去解读文本,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快乐。

一、功利解读假乐趣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同题异构《纪念白求恩》的说课比赛,要求参赛者在15分钟时间内模拟课堂教学。教师甲从字词入手,分析了白求恩的形象、精神和他的影响;教师乙从论证方法入手,把白求恩的精神和当时党内的一些坏风气作对比,凸显了白求恩精神的可贵。两位教师的思路都很清晰,教师甲的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字词开始到思想意义结束,照顾到学生薄弱的基础环节,也对课文理解需要注意的地方加以指出,评委们意见统一,认为这是一节标准的规范课,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学情;教师乙则在技巧上对初中生有所引领,并且在分析技巧的同时将写作与表达融合进课堂,在深度上不再是停留于文本中读句子式的中心理解,而是通过对比引证彰显了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道路的选择。相比较而言,教师乙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在难度和深度上有所开拓。

因为说课比赛没有学生,完全是教师模拟课堂自问自答,所以缺少学生的具体反馈,但是却引发了我对于课堂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思考。现场各位考官经过评判一致认为教师乙更胜一筹。教师甲的课压缩了文本解读过程,直接将中心的探索变成和字词一样的识记,忽略了学生体验文本的环节。而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往往会压缩解读、思考的过程,于是课堂的实效性就有了一层功利色彩,重点偏重基础字词的积累和默写,教师把文章理解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进而摸清楚规律形成模式化答题等。长此以往,语文课的生动性和思想性便会大打折扣。

字词理解、句子理解、中心解读和写作方法指导,一般来讲就是一堂效果不错的语文课。这样上课的优点明显,知识够扎实、能力有培养、情感略体验、视野能拓宽,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内,涵盖更多的知识,考试重点抓得牢,考试实战见效快。课堂上学生也比较容易跟上教师的节奏,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会对文本产生一定的兴趣,比较熟练地掌握文本的方方面面,在考试中也能够更有效地回答与文本相关的题目,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促进学习。

但此类课如果反复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学生学习语文偏重在结论化的表达、程序化的理解,缺少互动生成,缺乏思索创造,思维与套路紧密结合,认知与术语互相捆绑,这些缺点就会慢慢显现,其答题答案经验化所带来的学习成绩上升的愉快也会随着学习提升遇到瓶颈而慢慢消退。

功利化解读文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致,可是随着文本理解结论化的不断出现与强化,阅读中无法让兴致转化为理解探究的能力,即无法让学生形成“要我学”“我要学”“我会学”的过程转变,最后反而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三模拟考试有篇阅读理解《洗碑》,许多学生刚读这篇小说时就像行走在云端,完全不知如何下手。如果平时注意分析联系,熟悉写作技巧,学生就不难读出“洗碑”是“洗悲”的谐音,就可以解釋人物的所有活动和感受,即洗去思念妻子的悲伤。但是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一直省略矛盾分析、忽略双关“嗅觉”,学生就很难找到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苏州市2018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阅读理解文章《苍蝇》成了学生考后议论最多的话题,学生对苍蝇的命运进行了各种作用和象征的猜测,兴致勃勃却无法参透,针对荒诞主义文学作品悲剧性解读,大部分学生表示知道荒诞主义,却无法在当时判断出文章属于这种风格。《等待戈多》《骑桶者》等类似风格的文章教师并不是没有讲解过,只是在学习时,其特别注重“结论”记忆而忽视内容思索的引导罢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缺少思索体悟而弱化为功利化识记,知识能力、审美鉴赏的纽带处于断裂状态,这就是其阅读鉴赏水平提升很慢或者很难提升的原因。

笔者认为,正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太多的告诉,才造成了现在解读写作技巧的困境。功利化解读无法带来真正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听明白和想明白的选择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想明白。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引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指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发现,发现学习规律,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将阅读兴致转化为解读兴趣,提升阅读质量和生命体验,进而达到“我会读”。

二、开掘文本觅真趣

开掘文本兴趣不是课堂上教师精彩的导入激发的兴致,而是学生在解读文章时自己发现阅读内容、智慧用笔、精巧写作等方面体验的愉悦,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驱动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真正去开掘文本,才能够体会到真乐趣。

执教《想北平》,我先写好板书,请学生依据板书评价我的解读:

学生乍看理解没问题,“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三个是我真爱北平的理由,从板书内容看,跳跃了前三段部分内容,将真爱直接和北平的特点联系。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补充和联系,将板书中没有出现的内容与板书呈现部分进行合理探索,最终得出了母亲意象与北平特点的情感融合的结论,发现老舍写作时语言朴质却情感真挚的奥秘。课堂的学有乐,并不是在课堂上讲解有趣、探索出有趣,而是享受师生互动,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文本内在联系进而得出独特的情感体验,探索文本写作的神来之笔。

学生课后总结摘录:

那“动中有静”不正是母亲的温婉吗?“布局合理”不正是母亲赐予孩子最宝贵的自由吗?“贴近自然”不正是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去买水果挑草花的快乐吗?这些笑到最后的落泪,不正是这种情感的共通吗?我们如果直接得出板书结论,就显得很突兀,作者的情感转折也很奇特,只有跟母亲的类比联系起来才顺理成章。所以《想北平》中老舍写“想”的着力处就像是儿子想念自己的母亲,北平就像是母亲的形象,话语对象明显,情感真挚细腻。

开掘文本,寻觅真趣,要注重课堂呈现,师生互动共生。我们在课堂设计时,要耐心营造学生探究解读兴趣的氛围,不能停留在兴趣表面,不能止步于课堂“热闹”,求索过程中知识点力求讲清楚、讲生动、有深度。良好的课堂思维环境,要有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提问要具有准度和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

我在上公开课讲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是异地借班上课,班级任课教师提醒我班级学生水平不高,容易冷场。走进课堂,学生都很热情,我先提问菊花、大雁、酒、风等意象在传统诗歌解读中所代表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较快地回忆起学过的知识,然后从这首词中体会四个意象的独特性——堆积憔悴的黄花、旧时相识的大雁、三杯两盏淡酒、难敌的晚来疾风。从意境出发引导学生对李清照此时情感的捕捉,并分析这首词时空交错的写法对意境渲染、情感表达的作用,全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学和所想说出来,学生说得很棒。

课堂反响好,我当然开心,但也有反思。在提问方式上,我的提问可能更加接近学生能够回答的发展程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问题,激发思考,所以没有冷场。进课堂导入要浅,出课堂研究要深。

所以,在文本开掘的程度和方向上,还要参考教师能力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努力去调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想说出来,跟随教师一起在文本中畅游,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延伸。教师开掘文本方法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能够让学生对文本理解、解构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温故细品再生趣

丰子恺先生在教授子女功课的时候就提出先背诵诗歌,慢理解诗歌的主张,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自然会明白诗歌中的意义。所以,对于学过的知识,温故细品,咀嚼琢磨,才会发现“此中有真意”。

重视诗歌中字义的古今变化。高中生在学习过大量文言文以后,已经有基础去解读古代诗歌中比较难懂的文言词汇。李白的《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一般人都是按照字面解释,殊不知这个“床”的解释很特殊,是“井栏”,诗人并不是在床边徘徊,当然在唐代“床”当时的意义比我们现在要丰富得多。井栏前面的地上月光洒下来,诗人怀疑是地上铺上了一层霜,后面两句就形成了互文,举头低头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都在思乡,短短四句,层次感非常强,这也就是李白这首诗精妙的地方。一个“床”字的解释并不影响我们去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但是对于作者想说什么、怎么说出来,一种解释形似于白话,一种则非常艺术具有现场感和意境。

随着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加深,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也应比以前能力更强。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学生认为诗歌描写的季节是冬季,因为很明显有一个“大雪”,这就割裂了作品的完整性,这里实际上是一种边塞真实写照,“月黑雁飞高”是写听到雁声,而不是看到,这就表明边塞这时候并非是寒冷的冬季,因为在唐代的边塞大雁如果是冬季已经看不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读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指的是农历八月九月间,大雁尚未离去,胡天已经大雪。如果在解读的时候没有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联系起来,就让边塞的神奇的环境少了一层渲染,虽然不影响得出将士英勇的结论,但是现场的视觉冲击感就有所欠缺,而且边塞的秋天变成了冬天也不符合当时打仗的常态,缺少历史氛围。

當我给高中生讲解这两首诗歌时候,他们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为了求证我的说法开始查找资料,跟我积极讨论小时候学过的诗词,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积极内化、温故细品达到知新的过程。

温故细品式解读,既对诗词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又对于先前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上面两个小小的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对于理解更加有信心,更增添了趣味性,小小认知的颠覆,让语文味在教学中再次充满,其乐无穷。

王荣生老师在《作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强调,我们非但要注意培养学生写作前的兴趣,更加要注意学生写作中的兴趣。其实,语文教学都是如此,教师要扎实培养学生文本深层解构的能力,注重在阅读中开掘文本,从而让学生探索文本的妙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温故细品等形式增强学习驱动力,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真正地提升。

真解读才真有趣,真有趣才能学得快乐,学得透切。

作者简介:许添(1983—),男,江苏省苏州市苏苑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温故细品功利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你品,你细品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品茗
不羡仙
如何"温故"才能"知新"
温故1914
细品美国F—35B“闪电”Ⅱ隐身战斗机
地道英语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