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氏盘

2019-03-04许尽秋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者铭文诸侯

许尽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遨游,触及有着沧桑面容的西周,除了它兴盛的礼乐文化,古朴庄严的青铜器皿也浮现眼前,比如有“西周三大青铜器”之称的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而在均以长篇铭文和精美书法著称于世的三者中,散氏盘则显得尤为别致。

何以有别致之说?一是它在上述三者中最小最轻也最为精致:盘附双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重21.312公斤,历经沧桑仍给人以沉静庄重之感。二是盘上所刻铭文是我国最早的土地契约。铭文铸在盘底,共19行、357字,讲述了一起西周厉王时期发生在诸侯之间的土地转让事件,而这其实是一份和约。散国本与夨(cè)国相邻,夨国却因觊觎土地财物屡次来犯,后在周王的调解下,两国和谈,夨国赔偿散国土地并立下誓言,而散国怕夨国不守信用,故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及具体过程都铸在了盘上,留下物證以防万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周王室分给诸侯的土地可以世袭但不可转让,可散氏盘的铭文却表明了土地可以有条件的转让。有学者说,这是井田制开始动摇的表现,也是周王室衰微,社会制度崩溃的前兆。

抛开散氏盘铭文的内容不谈,文字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铭文乍看之下有些“拙”意,歪歪扭扭的,有孩童的稚嫩之感。但仔细看会发现,正如吴法乾先生所说:“扁圆的字形,无一字不款侧,而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又无一字不稳妥。”文字圆顿笔交错,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总体上结构疏阔,文章粗犷遒劲又不失潇洒畅达,运笔自然而姿态横生。它是西周的金文瑰宝,也开“草篆”之端,成为后代绝佳的书法范本。临习散氏盘拓本,已覆灭千年的朝代又再度归来,今人得以跨越时空与之对谈,一室之中,字字风雨,满纸云烟。

而这个弥足珍贵的散氏盘,在流传中也历尽曲折。它在康熙年间出土,辗转于数位藏家之手,嘉庆十五年被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作为50诞辰贺礼献给仁宗皇帝,自此在皇家落户。散氏盘历经六朝,年久失查,人们渐渐失去了它的消息,“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后,甚至有它已葬身火海的传言。直至1914年的一次清查,有人在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发现了散氏盘。溥仪出宫后,相关人员将它移交给了故宫博物院。本以为此次终于尘埃落定,谁知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为了文物安全,散氏盘又因战南迁,最终被转移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漫长年月里的动荡无疑给散氏盘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而回望散氏盘的流转之路,唏嘘之余,深觉世事无常。

猜你喜欢

三者铭文诸侯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踏上“四有”“三者”好老师之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运用科学理论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努力将人事干部培养成为“三者”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