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徽州民俗的内在价值
——以人生仪礼文化为例

2019-03-04石文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仪礼徽州民俗文化

石文祥,赵 潜

(1.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徽州当地,有一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可谓是妇孺皆知。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状况,迫使历史上大量徽州人从小背井离乡、在外谋生;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可见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天下。徽商们从小出生在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家乡的崇文重教思想浓浓地渗透在每一个赤子的心灵深处。儒家所提倡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中、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9-10的伦理根基,在徽州这片饱含桑梓情怀的大地上展现的深切著白,可以说这一价值贯穿于徽文化的始终。当然,当地民俗文化作为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一、徽州民俗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徽州民俗是指在徽州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而成的,是一种代代相传、沿以成习的地域文化生活事象。主要包含物质生产生活文化事象、社会精神文化事象以及文化艺术、语言符号、体育运动、图腾信仰、娱乐游艺民俗等几大方面。

(二)特征

1.地域性

常言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说的是民俗文化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地域性与空间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徽州民俗文化起源于古徽州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代表,是皖南山区及周边区域文化底蕴与灿烂历史的生动再现。

2.实用性

从学理层面分析,实用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观点,其强调行动以实现目的,工具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上个世纪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徽州民俗赖以存在的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功能的发挥。徽州民俗文化中,人生仪礼最直接的目的是人们通过仪式活动的举办,寄托着一种对身体健康的期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传承性

徽州人生仪礼的民俗活动在历史前进的征途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在历史上不同阶段,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形式也大不相同。从刀耕火种的山越文化到中原地区移民的迁入再到唐宋时期徽州民俗文化活动仪式的基本雏形确立,这一系列的演变都是徽州民俗文化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活化石。传承一词的本意在于传授与继承,而徽文化的历久弥新与其传承属性息息相关。

4.时代性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19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文化领域,需要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先进文化。徽州人生仪礼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改革发展的风尖浪口,应提供满足于人民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要吹好时代号角这把“唢呐”,拉好“吐故纳新、铸新淘旧”这把“二胡”,谱写新时代徽文化的华美乐章。

5.传播性

传播是指两个彼此独立的系统,凭借某种方式或媒介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的信息交流活动。随着徽商的外出,徽州民俗文化在空间领域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发展。徽商民俗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兼容并包,呈现出森罗万象的形态。随着徽州商人的经营地点和范围的逐步扩大,徽商诚信经营的口碑名扬天下。徽州商人每到一处定居,这种民俗文化也就有了发展与吸收的空间,所以,在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徽文化为基础的新型民俗观念。

二、徽州人生仪礼的主要内容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生命中所遇到各个重要阶段而举行的一套礼仪形式,宗旨是将个人的一生赋予阶段性的标识与社会化的规范。徽州人民的人生礼仪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千姿百态。譬如:出生礼仪、做周之礼、庆贺寿礼、婚丧嫁娶礼仪等等。这些人生仪礼所包含的多种样式都是徽州民俗活动中大本大宗的文化生活事象。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人身处在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举行的仪式活动,不仅反映出生理年纪的改变,而且也表明了家庭、社会对于个体人生角色与身份地位转变的一种认同,是其成人成才的标志性事件。徽州人生仪礼民俗活动在当地较为盛行,对徽州基层文化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大有裨益。

(一)出生仪礼

出生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一个家庭香火延续的重要见证,出生仪礼是一个个体生命开端之礼,也是徽州人生命礼仪链条中的第一条锁链。在整个徽州地区,婴儿出生之时,就意味着即将从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转向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人,而这种转化的前提是需要为出生的婴孩举行出生礼仪之后方可实现。徽州人通过繁衍子嗣、开枝散叶的方式来寄托内心对长生不老观念的期盼,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最为完美的诠释。徽州人骨子里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通过庆生礼仪的方式,印证了徽州人对传统孝道的注重。

在徽州当地,婴孩出生后,家中通常用红色染料涂煮在鸡蛋或鸭蛋上,母鸡生蛋,寓意家中添丁,涂上红料以表喜庆,向亲朋挚友报喜,蛋的数量八个到十二个不等,通常添男送单数,生女赠双数。首个仪礼结束后就是做三朝,也称洗三朝。按照徽州本地风俗习惯,孩子出生三天为其洗澡、穿新衣,仪式完毕方可见客。三朝过后的仪式是喝满月酒。满月,指的是婴儿出生满三十天,这项仪礼活动把婴儿的出生礼推向高潮,主要是主家置办宴席,款待好友亲朋,以答谢对婴儿出生的祝愿与关心。最后,在婴儿出生满十二个月过周庆生。过周仪式在皖南一带氛围较为浓厚。例如,绩溪县一带在做周当天,为满周的婴孩准备纸币(寓意将来能挣大钱)、毛笔(适合读书)、木尺(倾向技术工艺)、杆秤(喜欢经商),进行打乱,让孩子随意抓取,抓到何物,就有表示将来喜欢做何事的提法,因此在当地过周也叫做“抓周”。

(二)成人仪礼

成人礼是指男女即将迈向成人阶段而举行的一次仪式活动,其目标是使青年人认识到自己拥有一定社会能力与资格,在赋予青年人一定权力的同时也提醒他们对责任感的培养。青年人应该通过习得的技术与文化知识,为家庭、社会、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其心志的成熟与发展。

成人礼又称冠礼或冠笄礼,是生命过渡时期的一项礼仪。在黟县,成年之礼由男女的冠笄仪礼发展演变而来。徽州男女的成年岁数,男子最早十六,女子十五。在传统的徽州风俗中,成年仪礼的举行,首先是选择良辰吉日,其次施礼的对象由当地德高望重、品行端正、子孙满堂、知书达理的中老年人为即将成年的青年男女授成人之礼,即男戴冠、女戴笄。仪式结束,预示步入成年。时至今日,徽州各地保持冠礼民俗之风的活动较为罕见,仅有少数乡镇在春耕秋收祭祀时节进行冠礼演习。

(三)结婚仪礼

结婚仪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很多国家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徽州青年男女选择婚姻,通常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当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如今的徽州六县,通过移风易俗的改革形式,使诸多愚昧、封建迷信、落后迂腐的思想不断剔除,新社会,法律赋予了男女婚姻自由的权力,传统的徽州婚姻“三书六礼”的民俗由繁变简。流传至今得到发展的婚姻仪礼程序主要是定亲与迎娶。比如在结婚礼仪中,民间有压包袱的嫁娶习俗,有的地方称其为过衣包。(女方陪嫁品送到男方)、割离娘肉(男女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用菜刀割准备好的猪肉,女方娘家留一半,剩余随新娘带到男方)以示秦晋之好。此外,徽州民间有哭婚的民俗,通常是新娘的直系女性亲属通过哭婚的方式,寄寓着亲属对女(侄女)儿的不舍与婚姻的祝福。

(四)丧葬仪礼

亘古通今,徽州人家尤其注重葬礼,价值理念中有逝者为尊的意识。传统的徽州白事葬礼风俗繁琐。随着当地政府响应丧葬改革政策的号召,传统的土葬改为火化。在民间,白事民俗仪礼程序大为简化,如今的徽州农村葬礼,大体保留了以下流程。

1.送终、报讣

民间常有“养老送终”说法,养老,顾名思义赡养老人;送终,是指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中提倡老人病危,儿女应当服侍床前,听取遗言,以满足老人心愿。报讣是指向逝者亲朋好友传达讣告,传统社会中主家托有专人上门传递情况,现代社会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主要是通过电话、网络传递消息。

2.入殓、吊唁

入殓是指为逝者穿好寿衣,抬棺者把遗体放入棺材中。考虑到新社会采用火化的入葬方式,通常是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水晶棺中进行低温保存。吊唁是指逝者亲朋好友在收到讣告后,亲自来慰问逝者家属并参加丧礼活动。在这一仪礼中,亲友会选择赠送花圈并附上挽联,主家设灵堂、挂白帐、点白烛、门前白色灯笼整夜高挂,儿女子孙昼夜轮流守灵,灵堂前附有“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等字样悼念去世的亲人。徽州民间也有由女儿、侄女等晚辈邀请农村红白喜事乐队哭灵吊孝、弹奏哀乐,搭台唱戏以表沉痛哀思。

3.出殡、安葬

徽州白事葬礼出殡时,孝子贤孙披麻戴孝,嫡长子女手捧遗像,亲属哀哭流涕、好友沉痛悼念,乡邻陪伴,鸣炮放鞭,最后骨灰进坟,入土为安。

总的看来,丧葬之礼是徽州人生仪礼活动中最为浓重且铺张浪费的习俗,在表达哀思的同时应当大力提倡文明节俭料理丧事的新风尚。

三、徽州人生仪礼民俗的内在价值

(一)修身

成人礼寓意着个体开始步入到成年阶段,达到这一阶段的生理年龄,应当能准确摆正自己在家庭与社会中角色的转化。成年仪礼的特殊教育形式对新时代青年人有着特别的启示,有利于青年人“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培养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培养一种内在有人格、外在有风格的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引路人。厚德博学、砺能树人,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要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世道常言:“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论语》中也提倡“不学礼,无以立”[4]的思想,可见,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期,人们要树立“学礼、知礼、懂礼”的意识,努力成为一个既有文化,也有教养的“大写的人”。

(二)治家

结婚,从法律上讲是婚姻的成立,徽州民间结婚信物的标识很多。如:红双喜、龙凤呈祥字样的剪纸图、鞭炮、枣子(早)、花生(生)、桂圆(贵)、莲子(子),都象征着对新婚夫妇家庭富贵吉祥、太平安康的祝福。传统的徽州婚礼举办后,意味着新人双方要分担家庭重任,要孝顺父母、爱戴伴侣、抚育子侄等。民谚有言“事亲孝悌以孝治家,家国同构以孝治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家风建设,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5]婚礼仪式的举办,使得男女双方意识到家庭的职责,这种责任的培养,可以促进家庭与社会稳定性功能的发挥,熏陶个人的家国情怀、确立家庭责任意识,学习治家之道,让良好家风世代传承。

家庭责任的培养,不仅是应对社会上出现的家庭道德滑坡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家庭美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当下,徽州婚姻礼仪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尊老敬长、自由平等、夫妻同心、勤俭持家的优良美德,由于徽州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徽州人骨子里有一股努力奋斗、不断拼搏、不怕失败,注重人格培养的精神,这是中华特色民俗文化中卓越的代表。因此要充分发挥徽州人生仪礼民俗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发中华民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三)事亲

《孟子·尽天上》一文中提及:“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认为侍奉父母双亲是人生在世极为重要的事情。儒家学派的价值理念中,把能否做到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看作是仁的根本。孔子的学生孟懿子问何为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孔子强调以礼来侍奉,符合礼的规范,就是做到孝了。徽州地区历来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孝道文化氛围浓厚。徽州民间有父母离开人世,子女应当坚持守孝三年的传统,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孝乃个人修身之道,中国文化中关于孝道,不仅指主观能动性的人,物也赋予这种形象,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就蕴含这种意识。

徽州丧葬仪礼的具体内容因地而异,不同乡镇、不同村落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但丧葬仪式的举办,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人类最淳朴、真挚的情感。丧葬之礼是对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表达;是对一条生命终结的尊重;是对逝者亲属在悲痛中的一份安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叶落归根思想的写照。徽州地区丧葬仪礼发展到今天,忠孝仁义传统优秀精神品质应当保留,拘泥于形式的陋习陈规需要摒弃。而丧葬礼仪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尤为重要的仪式,但并不与当下社会所提倡的殡葬改革政策背道而驰,相反,这种仪式对推动新时代基层社会良好伦理道德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四)睦邻

睦邻一词的基本意思是与邻国或者邻家之间和睦相处,这里主要是指乡邻之间和谐共生。徽州白事文化民俗仪式在化解乡邻矛盾、处理邻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同村的乡邻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矛盾或心中有隔阂,总是难以解决,在徽州民间,矛盾双方中往往一方家庭中有老人去世,考虑到当地风土人情:白事为大的习惯,即使另一方与之有矛盾,但也会参加主家举办的葬礼,表达悼念。因此借助这一方式,矛盾自然也就化解。通过白事仪式民俗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乡邻之间保持人际交往的网络体系的搭建,也能够满足当地群众情感交流表达的需要。

总体而言,徽州民间人生仪礼民俗形式多样、内容宏富,构成了徽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徽州本土的人生仪礼民俗是徽州民间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重要标本,徽州民俗文化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鲜活的艺术,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7]40-41徽州人生礼仪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代表,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既要坚持本土底蕴弘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又要勇于前行、吐故纳新,把握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层面的向往。因此,要积极汲取徽州文化的养分,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新阵地,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积极贡献,最终使得人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充实,从而让徽州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绽放光芒。

猜你喜欢

仪礼徽州民俗文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徽州春雪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徽州绿荫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论杨复《仪礼图》与张惠言《仪礼图》之关系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