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研究
2019-03-04马俊祥
马俊祥
(汉中西北有色七一一总队有限公司,陕西 汉中 723000)
地质灾害通常是由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引起的。它们大多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一些地表岩石和土层的移动。地质灾害对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我国面临着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而且地质灾害的利用和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迫切的研究课题。如何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已成为深入思考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利用地质环境。
1 矿山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1.1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相应的地质过程所引起的灾难性地质事件。灾害的分布具有时空规律性,大多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般的自然地质变化和运动,及人类生产地质的变化,都会使矿区的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地质灾害往往是不可抗拒的结果,在实践中难以预测和预防。
1.2 地质环境
从宏观上看,地质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物质组成的系统。从微观上看,地质环境会影响矿物风化程度。根据实际地质环境的特点,通过对地质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总结分析、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以及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来降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风险。
1.3 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
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是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地质环境和规模会受相应影响。
2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2.1 建立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区
矿山地质灾害可以分为3个层次。首先,灾害因素对上部因素有影响,下部因素起主导和控制作用。因此,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地质灾害预防和管理部门需要更加注意测量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团队对相关内容做出预测。
2.2 完善灾害报警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个特定的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报警装置标准,采取合理的应对灾难预防和控制,可以及时获得信息。通过预防和控制部门,对不同工艺类型的报警系统进行实时地质预报,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具体情况的分析判断。
2.3 建立健全搬迁机制
对矿山地质灾害实施科学合理的预测,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分析。尤其集中在位置和范围更大的灾难,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及时采用转移管理机制,对该地区的居民必须有相应的迁移计划和安全保障,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如果是非常严重的灾区,有必要进行灾后重建。
2.4 完善现有应急预案系统
由于地质灾害工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可以用相关技术和资金来进行灾难预测,若技术与资金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就需要根据应急预案系统,在灾害后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及时撤离危险区域,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受灾群众的生活。
3 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
3.1 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矿山地质环境安全的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环境安全施工,相对于团队建设来讲,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除了自然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为因素也会产生较大作用,在实际管理中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对待这个问题。二是在地质环境安全与环境评价风险建设中,应加强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合理分析,确保矿山的合理建设。
3.2 利用区域地质环境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实际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中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地质环境的安全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从区域战略的基本工程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规划出发,环境地质研究的目标是追求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任务是研究和评估,从不同的尺度,包括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避免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因素和变化,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和能力、地震天气有关的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在地质灾害风险的划分中,提出了在这样一个地震易发地区和冲击强度高影响的缓冲区的基本要求。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框架:(1)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2)区域地质环境工程的功能划分;(3)评估区域地质与环境的容量;(4)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调控。所需工作的范围和复杂性依据区域特征来确定,如果没有或有限的社会发展水平或地质环境数据研究,需要考虑在对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中直接进行地址环境评价体系的应用。实现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的应用,从而加强对地质环境实际应用的合理监测。
4 结语
合理实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有效满足矿山建设的需要。由于矿山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加强合理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需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地质环境的合理应用,体现其综合优势。在地质灾害防治中,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风险评价体系和区域评价体系合理实施相关动态系统,实现优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