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浩荡长歌颂军魂
——试论大型组歌《秋收起义》的创作特色

2019-03-04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组歌作曲家音乐

□ 肖 舞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长沙市音协副主席兼音乐评论学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017 年7 月27 日晚在长沙音乐厅举行的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交响音乐会,就是这样一部讴歌建军灵魂、弘扬革命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典范之作。

大型组歌《秋收起义》 为2017 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隆重纪念“秋收起义”90 周年,由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谭仲池担任编剧和作词,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邓东源,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杨天解,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唐勇强担纲作曲,并聘请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担任艺术指导。音乐会通过三大主体乐章和序曲尾声,以完整的叙事线索,回顾了人民军队诞生的辉煌历程,以雄浑激越、青春激昂、大气磅礴的旋律,热情歌颂秋收起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雄浑、壮美而激腾生命的“浩荡长歌”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好评如潮。至今还有不少听众在随音乐会发行的CD反复欣赏与分析。作为听众,笔者综观其创作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一、歌词重史实,讲故事,集思想性、戏剧性、史诗性、音乐性于一体,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光辉历程,歌赞了“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

词作者谭仲池出生于秋收起义发生地——长沙浏阳,从小听闻“秋收起义”的光辉历史与感人故事,有一些故事情节本来可以信手拈来,但是他仍然三次赴浏阳秋收起义纪念馆查阅史料,每次一个多星期,先后查阅史料300 多册,写下笔记厚厚三大本,严格尊重史实,还原历史,确保精准无误。然后,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秋收起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一主线,以讲故事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发生、高潮、结局及历史意义等顺序,放电影般真实地再现一幕幕史诗性的革命画面,形成一个大故事中包含多个小故事的戏剧性组歌结构,共讲述了关于主人公毛委员发动秋收起义的十一个故事,设计巧妙,剥大蒜式递次展开,逻辑清晰,主次分明。比如,《沈家大屋的灯光》讲述毛委员在革命关键时刻主持召开湖南省委第一次紧急会议,在长沙湘江边的沈家大屋举行,确定了“秋收起义”整体方案和战略战术重大思想的故事; 《挥手从兹去》 则以杨开慧的口吻,讲述毛委员为中国革命这个“大家”而放弃“小家”的故事; 《三团打得好》讲述“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会师整编后,四团团长叛变投敌,三团士气高昂、打胜仗的故事。

根据不同的故事“串珠成链”,词作者将大型组歌《秋收起义》分成“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五个部分,共十三首歌词。经作者七易其稿,反复修改完善,直到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和全体剧组的认可。“你是于无声处打响的震天霹雳,你是黎明前升起的第一缕晨曦”“霹雳一声震天响,秋收起义举刀枪,跟着领袖毛委员,砸碎镣铐求解放”“只有支部建在连队上,才能步调一致斗志坚,只有官兵同一道艰苦,才能听党指挥永向前”……歌词思想精深,语言精美,意象精纯,集诗性美、形象美、理趣美、音乐美于一体,精准地抓住了秋收起义故事的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核,热情洋溢地歌赞了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与革命军队伍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气概,牢牢地掌握了歌词艺术表达的主动权,占据了思想表达的制高点。尤其是序《不忘血火初心》和尾声《父辈的旗帜》这一首尾呼应的巧妙设计和精心创作,词作者完全是站在新时代的今天的角度,大胆打破了过去常见的创作思维定势。总之,整个歌词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构思缜密,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插上音乐的翅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与强劲的引擎。

二、音乐重结构,巧布局,集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交响性于一体,将优秀传统音乐素材巧妙地融入当代,展现中国当代音乐美学新风范。

邓东源、杨天解、唐勇强,乃湖南省三大实力派作曲家。他们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大型组歌的音乐创作将其紧紧地拧到一块,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合体”。其中,担任组歌音乐执行总监的邓东源认为,整部音乐创作主要突出了组歌的现代交响性,紧扣“秋收起义”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的戏剧结构,实施了合理的篇章布局,全篇作曲精致、精巧、精妙,力求出新、出奇、出彩,可谓“音不惊人誓不休”。与“秋收起义”中毛委员巧妙用兵、神机妙算的战略战术——避免国民党强大军力的锋芒,转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全新的革命道路,存在一脉相承与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结构完整,巧妙布局。“组歌是一整台戏,要有明显的戏剧结构和强烈的戏剧冲突” (王晓岭语)。组歌作曲家有着强烈的“全局意识”,把组歌《秋收起义》当作一整台戏进行整体布局、整体构思、整体安排,即按照完整的戏剧结构进行巧妙地音乐布局,并注重其中的戏剧冲突。比如,在谱写开篇“序——《不忘血火初心》”时,邓东源匠心地将整个组歌各篇章重要曲目的音乐动机、音乐主题考虑融入“序”中。“序”的开头引子部分,浏阳“地花鼓”中最典型的音乐素材用唢呐吹奏出来作为“序曲”的音乐动机,并以此作为整部组歌的音乐动机;用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国革命者之歌”之一的《秋收起义歌》中的主题音乐作为“序曲”的主题音乐,同时也作为整部组歌的“第一主题音乐”。

“序曲”中间部分,邓东源用大调式谱写了2 分多钟的呈现庞大织体的纯交响性音乐,在短暂的一瞬间就引领听众穿越到了“秋收起义”那烽火年代里激情燃烧的岁月,无不令人心潮澎湃,遐想万千。尤其是悲怆的大调式,作曲家邓东源运用得大胆而又自然、巧妙,令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业内专家认为,这段交响音乐在过去传统中国式交响组歌里是罕见的。它不仅成了组歌最大的亮点,也彰显了作曲家深厚的功底、高超的技巧、过人的胆识与勇气。接着,这段交响音乐成了统领整部组歌的“第二主题音乐”,在其他篇章中多次重复再现,音效非同一般。又如,最早出现的第一声唢呐,在第二篇章和第三篇章中以相同的旋律重复再现,且每次呈现时,唢呐对最后一句旋律匠心地进行了升华与美化。而这三声同旋律的唢呐演奏贯穿全篇,使整部组歌的音乐风格保持和谐统一,音乐形象集中、鲜活、生动,听众甫一听就能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手法新颖,紧贴时代。音乐当随时代。组歌《秋收起义》的音乐创作真正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以邓东源为首的三位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组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紧贴时代,巧妙地运用当代歌曲创作的新理念新技法,甚至现代流行音乐创作的“黑科技”,加入更多的新时代元素。诚如王晓岭所言:“组歌是戏,但更应该是歌,更应该是紧贴这个时代的歌曲,是每一首都能够单独拿出来传唱的歌曲。过去的《长征组歌》,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可以单独拿出来演唱。时代发展到今天,音乐多元化了,我们更应该不负这个时代。”

比如,杨天解创作的《沈家大屋的灯光》,在采用传统戏剧“宣叙调”表现手法之余,更加注重糅进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特性,听起来又是一首较完整的男中音歌曲。比如,邓东源创作的尾声《父辈的旗帜》,巧用纯女声流行演唱来定位创作,其合唱、伴唱引用了时下超前的纯交响的风格来展现,即合唱演员不唱歌词,全部唱“啊”来衬托,声音跨度达到了男、女高音合唱的极限音域,现场听众在听到极富感染力的女声流行领唱的同时,多声部合唱“啊”也显得格外空灵、干净、飘逸,营造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此外,唐勇强作曲的《浏阳河水清又清》、邓东源作曲的《日出东方》等歌曲,均采用了时下极富前瞻性的表现手法,既传承历史又表达当代,颇具时代色彩,在不失主旋律歌曲的庄重、严肃典雅品格之余,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灵巧性、完整性,可以单独拿出来在不同场合演唱。

第三、本土元素,湘音楚韵。古人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创作组歌《秋收起义》音乐的三位作曲家都是喝湘江水长大的道道地地的长沙人,深谙湖湘传统音乐的“密码”。他们在创作时就地取材,十分灵活地采用了三湘四水的“母语”——本土音乐素材,并且用活了,用到了极致,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神融统一。尤其是作曲家邓东源的外婆家在浏阳,从小就在长沙、浏阳两地跑,对本土原生态音乐素材与特性了如指掌。比如在歌曲《日出东方》中,作曲家邓东源引用了浏阳客家山歌《喜鹊落在梅树上》中的前面引子部分,原汁原味的客家高腔山歌基因激活了整首歌的音响个性,曲调优美,引人入胜。又如在歌曲《沈家大屋的灯光》中,作曲家杨天解撷取了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湘味浓郁,特色鲜明,令人感觉格外亲切。

第四、民间乐器,中国风范。作为组歌交响音乐会,在庞大的交响乐团演绎中,作曲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采用两种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个性的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唢呐、竹笛。前者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在包括长沙、浏阳一带在内的中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大型组歌《秋收起义》 曲作者邓东源在开头部分采用三支唢呐奏响,堪称一绝;后者客家山歌素材,也在大型组歌《秋收起义》 中被曲作者邓东源多次反复采用,充分凸显出华夏民族特性与中国风范,实现了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中国与西方的完美融通。

第五、引用经典,“画龙点睛”。《秋收起义歌》,乃“中国革命者之歌”之一,早已被全国人民广为传唱,耳熟能详。作曲家邓东源在谱写第二乐章歌曲《秋收起义铸丰碑》时,巧妙地引用了《秋收起义歌》的主题音乐部分,既让人感觉熟悉又倍感亲切。同时,作曲家邓东源与唐勇强在谱写第三乐章歌曲《仰望井冈山》时,再一次就地取材,巧妙地采撷了江西兴国民歌(即后来被改编成《请茶歌》)中的经典乐句,音乐既接地气又具地域性,在整首歌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微妙感觉,亦大大提升了原创歌曲的识辨度与传唱度。

三、演唱(二度创作) 精湛,设计精心,诠释精准,以非凡的音响效果赋予音乐灵魂与文化内涵。

对文艺作品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而赋予歌曲灵魂的是二度创作——歌唱与伴奏。一方面,大型组歌《秋收起义》 起用了中央军委政治部文工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著名湘籍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旅欧男中音歌唱家周楠、中国交响乐团湘籍男高音歌唱家张天甫、中国歌剧舞剧院湘籍男高音歌唱家曾勇、中央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王紫菲,以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王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胡琳,湖南交响乐团附属九歌合唱团男高音歌唱家贺继、彭沛、周小勇、陈丰等国内歌坛一线实力派“唱将”。由享誉省内外的湖南交响乐团全程担任音乐伴奏,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天籁合唱团担任合唱,同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亚洲爱乐交响乐团、亚洲爱乐合唱团等20 多个“国字号”文艺团体的鼎力支持。可谓大咖云集,强强联手。

另一方面,组歌根据戏剧结构与不同情节、不同内容、不同演唱者的特点予以精心设计和精准安排不同的演唱形式,艺术效果非同凡响。比如,序曲《不忘血火初心》,由大交响加男女领唱、合唱组成。第二乐章是组歌高潮部分,由女声二重唱、合唱《第一面军旗高举起》,大合唱《秋收起义铸丰碑》,男声小组唱、合唱《三团打得好》,女声独唱《浏阳河水清又清》 四首歌组成。第三乐章是组歌的关键部分,由男声领唱、合唱《主沉浮在今夕》,男中音领唱、合唱《三湾秋色壮军威》,男高音独唱《仰望井冈山》 和流行演唱《青春方向》四首歌组成。最后尾声以女声现代流行独唱《父辈的旗帜》,典型的现代流行音乐手法,彰显以“旗帜”统领全篇,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意境深远,余韵悠长,革命初心永不忘,红色薪火代代传!

总而言之,大型组歌《秋收起义》 从歌词到音乐到演唱,创作者们准确地把握住了一个通用的艺术时空坐标:一代有一代的艺术,这是时间,需要创新性、现代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艺术,这是空间,需要民族化与民族特色。相信这样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位一体”的大型组歌,必将成为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创作样板,唱响新时代的强音。

猜你喜欢

组歌作曲家音乐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过雪山草地——选自《长征组歌》
音乐
作曲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