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桑植民歌保护与传承探析

2019-03-04滕树平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桑植民歌红军

□ 滕树平

(作者系中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这是出生湖南湘西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当这首歌的美妙旋律从维也纳金色大厅飞扬在世界各地时,很多听众却并不知道这首民歌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作用。只有踏上红军曾经战斗过的桑植、洪家关这块红色土地触摸那一段历史,才能了解桑植民歌是如何滋润、鼓舞、激励着红军将士当年英勇杀敌、奋勇长征的伟大情怀。

桑植县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是闻名遐迩的“民歌之乡”,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到处生长着民歌,树上挂满着民歌,地里孕育着民歌,河里流淌着民歌……唱一支《马桑树儿搭灯台》,一段红色的记忆就如同电影浮现在脑海;来一曲《十送红军》,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感便如江河激流汹涌奔腾,这里传扬的每一首红色民歌如一件件珍贵档案,一卷卷不朽史诗。

索根探源,寻觅桑植民歌的悠久渊源

桑植地处湘黔鄂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历属西楚荆州,是个多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占人口的88%,其中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这些民族只有口传的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大山之间。“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九歌》就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至今,在桑植的大山深处,一些老土司为死者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神奇荒诞、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风韵。由于桑植各民族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等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使桑植民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而独具魅力,被世人誉为“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完好保存的有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节奏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民歌手们喜于演唱那些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民族语言、乡土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善于演唱与表达出种种迥异的思想感情,使人听得如痴如醉、愉悦陶然。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 《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 《冷水泡茶慢慢浓》 《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甜甜的山歌》 《小背篓》 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久唱不衰。

由于桑植民歌历史悠久,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国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著名音乐家瞿希贤、施光南、白诚仁等在桑植采风时,曾高度评价桑植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曾先后在1957 年元月、1962 年5月、1979 年10 月三次赴京汇报演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贺龙等的高度赞誉。

桑植著名的民歌手彭玉翠、李德杰、尚立顺等分别得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贺龙、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桑植民歌手尚生武1987 年7 月随湖南省民间艺术代表团在波兰参加世界第十九届民间艺术节,演唱了多首桑植民歌,受到外国观众的高度赞扬,震惊了世界。

桑植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桑植民歌广为传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的《洞庭鱼米香》 《板栗开花一条线》 以及《四季花儿开》 《门口挂盏灯》 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同时,桑植民歌无穷的魅力也吸引了瞿希贤、白诚仁、施光南、谭盾、鲁颂、彭梦麟等大批著名艺术家前来采风,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白诚仁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小背篓》,鲁颂创作的《甜甜的山歌》,王佑贵根据桑植民歌创作的《心头爱》 等。桑植民歌已成为广大音乐工作者进行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观览史迹,赞叹桑植民歌的伟大精神力量

桑植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以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以丰富多变的曲调、优美动听的旋律流传享誉海内外。据档案史料记载,1928 年至1935 年,贺龙领导桑植人民建立了以桑植为中心地的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工农革命军。仅在1935 年7 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前夕,红军在桑植就扩编了两个师——5 师和18 师。而桑植只是个不到10 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县,竟有2 万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2 万多人担当后勤,1 万多人血洒沙场,壮烈牺牲。桑植人民几乎,把全部献给了中国工农红军,献给了伟大长征。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家乡的妻子日夜哼吟着这首饱含夫妻深情的歌谣,翘首期盼着丈夫的归来。贺龙的堂弟、红军团长贺锦斋与妻子戴桂香结婚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就参加红军,南征北战,壮烈牺牲。戴桂香把这首《马桑树儿搭灯台》 的民歌在心底一直吟唱了79 年,但最终她还是没有等回丈夫归来的身影……带着深深地思念,她遗憾离开了人世。

红色苏区8 年,是桑植民歌的黄金生长期。红军领导人之一的周逸群、贺锦斋被称为上马将军下马诗人。他们在洪家关战斗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歌谣,如《长工歌》 《苦难歌》 《红军歌》《士兵歌》 《工农歌》 《妇女歌》《暴动歌》等等,红色的歌谣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

《马桑树儿搭灯台》就是那时产生的。马桑树耐火,不易燃烧;而马桑树叶儿青青,传情致意。夫妻之间,一个在红军队伍里,一个在家里,思念之情,在心中燃烧,从口中飞出来:“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现在,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英雄的背影亦远去。曾经战火弥漫、血雨腥风的群山谷壑葱郁一片,晚风中再也听不到战士的厮杀和战马的嘶鸣声,残阳在宁静的澧水上映出淡淡的红霞,能刻进人们心里的唯有这一支支承载着历史,寄托着情感,高亢嘹亮、口耳相传的桑植民歌。

一曲《贺龙本是一条龙》,深深表达了家乡各族人民对贺龙元帅的拥戴:“广藤开花一串红,贺龙本是一条龙;龙头一昂风雷起,龙尾一摆天地动……”

一首《门口挂盏灯》,充分反映了老区人民对红军的热爱:“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顺到耳朵听。不要那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见人做声。你们都不要怕,这是贺家军,红军多辛苦,全是为我们。媳妇你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站在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前,举目四周,青山翠绿,书声琅琅,袅袅炊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站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当年贺龙元帅雄姿勃发率领红二、六军团将士战火纷飞、战旗飞扬、战歌嘹亮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1935 年11 月19 日,深秋的寒风显得格外凄凉,火把映红了天地。集结号已经吹响,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早早地赶来为红军送行。“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红军长征离别的歌声响彻天际,久久回荡,带着期盼,带着感伤。红军战士在亲人们的歌声中行进,大家都默不作声,心里期盼着有一天会再回故乡。

长征出发时,1.7 万人中,有4000 多人是桑植籍儿女,年龄最小的是贺龙的大女儿贺捷生,刚出生18 天,就在红军的马背上、背篓里开始经历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下有敌军围追堵截的漫漫长征……

承载历史,担负起桑植民歌保护、传承、弘扬的重任

据档案史料记载,桑植民歌共有1 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有山歌1400 多首,花灯曲调129 首,小调200 多首,劳动号子100 多首,风俗仪式66 首,傩戏曲调53 首,编辑50 多万字。经过岁月的打磨,已成了一朵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以来,桑植民歌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丰富。但“文革”十年,桑植民歌一度被当着破四旧的对象,使桑植的民族民间音乐受到极大冲击。为了拯救桑植民歌,近年来桑植县明确提出了“政府主导、长远规范、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桑植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力度。

一是制订了《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并责成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局、旅游局等政府工作部门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抓好桑植民歌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

二是成立了桑植县民族文化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文化局、旅游局、文物局、档案史志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每季度召集一次会议,督助检查桑植民歌收集整理工作进展情况。

三是成立了桑植民歌整理办公室。聘请了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艺人担任全县民族文化抢救工作骨干,将他们的余热用在抢救、挖掘民族文化工作上。同时通过举行民族文艺汇演、歌咏竞赛、有奖征文、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大力传承民族文化。筹资扶持建立了一批民族文化站,巩固了文化阵地。争分夺秒,全力保护、传承、弘扬桑植民歌。对于老艺人,政府从艺术上、生活上关心尊重他们,全县广大民歌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讲价钱,争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许多老同志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供资料。白族老艺人谷兆芹从事民间艺术工作80年,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料,为了及时抢救他的口头歌谣,县民族局将病危的他送到医院住院治疗,并为他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老人十分感动,在临终前将他脑子里的“宝贝”全部倾献出来,制成了录音磁带。退休干部陈金钟已随儿女去省城长沙居住,听到县里开展桑植民歌整理工作的消息,不顾老伴和儿女们的反对,以70 岁高龄的多病之躯,积极投入桑植民歌整理工作。3 年多来,他将治疗脑血栓、心脏衰弱等并发病症的药品带在身上,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土家苗寨走访,完成了370 多首民间音乐的录音采访、记谱工作,使桑植的傩戏、佛戏、花灯戏、阳戏、器乐等民间音乐全部整理归档,并将毕生奋斗记录整理的原始桑植民歌全部整理、汇编成《桑植民歌全集》,完成了桑植多少代人民的共同心愿。土家族著名老艺人向宏治在75 岁时仍和桑植民歌办的同志一起,将自己的绝世孤本《目连寻母》整理成册,留传后世。

四是由县民族艺术团组织实施“桑植民歌走出去”大型文艺演唱宣传活动。近几年来,他们除组织民族艺术团赴北京、上海、杭州、宁波、云南、大理、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巡回演出外,还走出国门,赴瑞典、维也纳、韩国等地,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是通过举办“中国桑植民歌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曲家、歌唱家汇聚桑植。他们通过不断探讨、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渊源和演唱技巧,大大提高和丰富了桑植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组织桑植民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全县各民族中小学、党校以及社区普遍开展唱桑植民歌比赛活动,回忆红军英雄故事,宣扬赞美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七是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了3~5 万元资金用于桑植民歌挖掘整理工作。正是因为有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了热爱民族文化、乐于奉献、勤奋懂行的一批老民族学者,桑植民歌才得到及时抢救、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才得到有力保护和弘扬。

八是组织桑植民歌征集演唱活动。由长沙市民族联谊会桑植分会组织的“大美桑植,民歌飞扬”公益活动在省会高校师生中广泛传唱。同时,他们还精心邀请湖南省部分作曲家、歌词作家赴桑植采风,并组织桑植民歌歌词创作大赛。以桑植历史文化、人文生态、民族风俗等为内容,公开征集桑植民歌歌词。并对评选出“十佳”桑植民歌新词,进行谱曲和专场演出,极大地促进了桑植民歌的传承发扬。

2006 年5 月20 日,桑植民歌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11 月19 日在首届“中国桑植民歌节”上,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为“中国民歌之乡”。艰辛的努力抢救、保护、培植,使桑植民歌这束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盛开的更加鲜艳夺目。

作曲短论

如果说以一首歌曲的旋律或民间音乐的曲调作为素材来塑造音乐形象,那就必须有一定的加工和发展或者运用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法去丰富它,否则就不能获得交响音乐应有的效果。仅仅依靠原有歌调旋律或民间戏曲音乐的唱腔来作为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那是不够的。

——丁善德

有人从曲式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音乐材料发展的基本五原则:重复变化、重复、展开、派生的对比,并置的对比。在具体音乐创作

中,还有大发展、小发展、全面发展,局部发展的不同。在交响音乐创作中,这些发展的原则包括节奏、曲调、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力度……全部的意义。

——王云阶

对于一个音乐家,管弦乐队的总谱不只是音符和休止符的集合,这是一幅总的图画。在这里可以看到主要的人物,次要的人物和基础。任何一部总谱,对于我,不仅是预告了未来的耳听的快乐,而且预示了眼睛直接的和一瞬间的快乐,因此我在总谱里面很注意整洁,不许有涂改或墨污。

——柴科夫斯基

猜你喜欢

桑植民歌红军
乡村振兴视野下桑植民歌的创新研究*
桑植隧道监测方案研究
少寨红军桥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十送红军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