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拆除底部抗震墙工程方案

2019-03-04于德广秦思源白雪松

有色冶金节能 2019年1期
关键词:支柱楼板剪力

于德广 秦思源 白雪松

(1.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0 前言

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50年,很多使用条件会发生变化,导致建筑物需要进行各种改造。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为了扩大使用空间而进行的抽柱或拆墙。柱和墙这类竖向受力构件,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理论上,采取充分的措施后可以实施,但改造后结构构件应力重新分布,导致局部应力集中等现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抗震墙是框架-抗震墙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故不宜拆除,尤其是位于高层建筑底部的抗震墙。

1 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位于北京市某中心城区,主体结构包括地下3层和地上34层,地上建筑物高121 m、长37.5 m、宽24 m,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199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公楼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办公楼建筑剖面图(单位:mm)

图2 办公楼2层平面图(单位:mm)

办公楼2层(标高4.8 m)的贵宾接待室开间7.8 m,进深9.7 m,空间略显狭小,不能满足目前使用需求,其平面图如图2所示。本次改造的目的是拆除2层贵宾室的10轴与13轴承重墙,以扩大其使用空间,使贵宾接待室平面尺寸由7.8 m×9.7 m增加到9.7 m×13.5 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 g),属B级高度高层建筑,抗震墙抗震等级为特一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拆除承重墙后,形成框支框架,其抗震等级为特一级。

2 受力分析

2.1 结构参数

在图2中,去掉10轴及13轴1/D与H轴之间的墙体后,对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相关参数的规范[1]要求如下:

1)结构最大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1/1391,满足该值不大于1/800的规范要求。

2)y向侧向刚度第2层与第3层的比值为0.87,不满足该值不宜小于0.9的规范要求。

3)y向层间抗剪承载力第2层与第3层的比值为0.92,满足该值不应小于0.75的规范要求。

4)y向地震作用下,第2层层间扭转位移比为1.05,满足规范要求;而且两侧墙体对称拆除,不会造成平面扭转不规则问题。

5)拆墙后A柱轴压比由0.58升高至0.98,不满足该值不宜大于0.60的规范要求。B墙截面积为4.85 m2,A柱截面积为1.5 m2,原B墙承担的竖向力转移至A柱,引起A柱的轴压比超限;而与A柱相邻的D柱轴压比由0.65上升到0.76。

2.2 墙体拆除后的应力分布

10轴线墙体的主应力迹线(图3)表明,当2层墙体拆除后,拆除部位上部墙体应力将会向两侧扩散,形成类似拱的结构。受拱脚推力作用,拆除后剩余墙体和框架柱发生位移(图4),该位移值为0.9 mm。从A柱轴力分布情况(图5)来看,受影响的不仅是拆除墙体的第2层,其向上、向下各2层,A柱轴压力均有增大,最大轴压力达到28.0×103kN。D柱轴力变化趋势与A柱类似,但其最大值比A柱小。

图3 第2层墙体拆除后主应力迹线

图4 第2层墙体拆除后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图5 A柱轴力分布图

3 加固措施

在拆除墙体的上下各两层范围内,均存在较大的应力重新分布现象。重构结构传力体系,形成框支抗震墙,如图6所示。基础为2.5 m厚筏板,通过下面4层(1层至-3层)墙体的传导,筏板受力状况几乎不因拆除墙体而改变,基础无需加固处理;而框支柱、转换梁和楼板由于应力重布而变形,需要加固。

图6 改造后形成框支抗震墙(单位:mm)

3.1 框支柱加固

特一级框支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1],结合本工程特点,A柱采用外包矩形钢管混凝土加固,如图7所示。钢板在遇到楼层的位置需要断开而不能连续传力,忽略钢板对竖向承载力的直接贡献,仅按照外包钢筋混凝土柱计算。外包加固后,形成一个二次受力的组合构件,由于加固过程无法卸荷,新增截面与原有截面应力应变均不同步,原荷载由原有截面独立承担,新增荷载由新老截面共同承担。原截面混凝土应变超前,在其达到极限压应变时新增混凝土尚未达到极限承载力,故应对新增截面钢筋和混凝土强度进行折减;考虑到原有截面处于三向受压状态,极限压应变有所提高;徐变的存在是一个有利作用,有助于原截面将其首先承受的一部分荷载转移至新增截面。综合考虑,A框支柱截面承载力按式(1)计算 :

(1)

式中:N——构件加固后的轴向压力设计值,kN;

φ——构件稳定系数,根据加固后截面尺寸确定,为1.0;

Ac0——构件加固前混凝土截面面积,为1.5×106mm2;

fc0——原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取19.1 N/mm2;

fc——加固后新增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取23.1 N/mm2;

Ac——构件加固后新增部分混凝土截面面积,为1.4×106mm2;

αcs——新增截面强度折减系数,取0.8[2]。

根据式(1)计算得,A框支柱截面承载力为49.1×103kN,而轴压力设计值为28.0×103kN,轴压比约为0.57,满足规范[1]不宜大于0.6的要求。

E角点处墙体轴压比满足要求,但为了在转换梁两侧均形成框支柱以明确传力路径,在E角点处增补钢筋混凝土形成框支柱,如图8所示。

图7 A框支柱(单位:mm)

图8 E角点框支柱(单位:mm)

图9 转换梁(单位:mm)

3.2 转换梁加固

转换构件由原抗震墙两侧贴钢板构成。在剪力作用下钢板有可能发生扭曲,导致胶体逐步撕裂后与墙体脱离,为此,在两块钢板之间采用梅花状布置的M16对拉螺栓拉结,如图9所示。该转换梁位于“拱脚”部位,主要承受偏心拉力作用,设置钢板后,“拱脚”水平位移由0.9 mm降至0.6 mm。为简化计算,忽略原钢筋混凝土墙体,仅考虑钢板作用,拉力设计值1 138 kN,弯矩设计值仅为270 kN·m,则钢板最大拉应力为式(2):

(2)

式中:σ——钢板拉应力,N/mm2;

N——钢板所受轴心拉力,kN;

A——钢板截面积(bh),mm2;

M——钢板所受弯矩,kN·m;

b——转换梁两侧钢板厚度之和,40 mm;

h——钢板截面高度,1 150 mm。

根据式(2)计算得,铜板最大拉应力为55 N/mm2。

3.3 楼板加固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框支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 mm[1]。该构件是重要的水平力传递构件,将不落地抗震墙根部的剪力传递至相邻落地抗震墙。转换层位置原楼板150 mm厚,叠合现浇100 mm厚,总厚度250 mm,叠合面凿毛处理,形成凹凸差不小于4 mm的粗糙面。原楼板配筋充裕,叠合楼板施工时,原楼板下部不设支撑。对于地震(风荷载)水平剪力的传递,原有楼板并不存在应力超前的现象,新增楼板与原有楼板处于同等地位。叠合面仅承受由使用荷载及二期恒载(面层、吊顶等)引起的剪力。剪力的限制按式(3)计算[3]:

(3)

式中:V——叠合板所受剪力,N;

b——叠合板宽度,mm;

h0——叠合板截面有效高度,mm。

3.4 施工顺序

施工时,应先加固框架柱、转换梁及转换层楼板,待柱、梁及板加固完毕,且新增柱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后,再凿除抗震墙。

4 工程造价估算

针对上述方案对工程造价进行大致估算如下:

1)拆除与加固工程直接费380万元。

2)工程特殊措施费用(静态爆破拆除、化学植筋、渣土倒运、防噪声等)100万元。

3)工程检测、鉴定、评估、评审、设计、监理、工程保险等费用80万元。

4)工程不可预见费用80万元。

故工程总造价估算为640万元。此造价不包含装修、给排水、通风、电力、电讯等管线及设备重新安装费用,也不包含大楼2层以下空间停用带来的损失。同时,施工方案的选取,施工中遇到不确定的困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等因素均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变化。

5 结束语

高层建筑底部抗震墙拆除,需要重构结构传力体系,形成框支抗震墙,一般均会给结构带来较大的应力重分布,甚至带来较大的破坏。新增截面与原有截面应力应变均不同步,使新增材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加固过程繁琐,改造费用包含内容较多,故此类工程应权衡利弊,采取充分措施,慎重处理。

猜你喜欢

支柱楼板剪力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不同荷载作用下T形连续梁和悬臂梁的剪力滞效应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关于散货船剪力修正的思考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
考虑截面配筋的箱梁剪力滞效应分析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