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前端运营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19-03-04孙焕顷高春菊裴素俭
孙焕顷 刘 超 高春菊 裴素俭
(1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2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2200)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日益发展壮大,这导致餐厨垃圾总量的迅速扩增。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势在必行。
1 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必要性
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通过开放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最终提高餐厨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等综合效益。随着河北省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是必然趋势。2016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 983.03万人,每人每日产生约0.15 kg的餐厨垃圾,每年达200多万t;《“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河北省计划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投入6.6亿,处理能力达到1600t/日,“十三五”末力争达3.44万t/日,所有城市基本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2 河北省餐厨垃圾处理现状调查
2.1 调查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对市民和餐饮行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市民调查问卷988份、餐饮行业调查问卷85份,问卷有效率100%。
2.2 结果分析
2.2.1 餐厨垃圾产生、处理、付费情况。家庭日常餐厨垃圾主要是剩饭剩菜。56%的市民选择“直接倒掉”,4成保持节约的良好习惯,每天餐桌采取“光盘行动”(图1);在对餐厨垃圾处理方式上,超过3成的市民不知道如何处理,4成以上的市民对餐厨垃圾的处理停留在“填埋”和“堆肥”的认知上(图2)。餐饮店餐厨垃圾主要是食物残渣、残液,一次性餐具和纸巾,废弃食材、油脂以及食品的包装材料(图3);31.76%直接倾倒,24.71%由个体养殖户收运,仅有30.59%由垃圾处理厂统一收运(图4);6成以上的餐饮店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处理餐厨垃圾(图5);超过9成的表示餐厨垃圾处理费可以承受,但也有50%以上的表示费用能够降低一些最好(图6)。
2.2.2 对餐厨垃圾处理价值认知情况。市民对于餐厨垃圾处理利用价值认识程度不一,28.44%的认为价值很大,超过20%的认为没有价值,超过半数的认为价值一般(图7);并且市民对餐厨垃圾产生的价值更多集中在“有机肥”的认知上(图8)。
2.2.3 餐厨垃圾分类处理障碍多。障碍一:行动差。河北省市民对于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行动较差。在餐厨垃圾处理方式上比较传统,分类行动消极。88.16%的市民选择“剩菜剩饭和其他垃圾一起扔掉”,仅有不到1/10的市民会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图9);只有15.38%主动分类,其他大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不选择对生活垃圾分类(图10)。障碍二:分类知识缺乏,配套设施不成熟。50.81%的市民认为生活垃圾分类早就应该如此,20.09%的市民表示想配合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21.76%的市民感觉分类比较麻烦,但是愿意配合(图11);图12显示,垃圾分类处理中主要存在问题依次为:分类设施不完备、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对分类知识了解少、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餐饮店负责人表示急需了解餐厨垃圾明确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同时希望能够配备专业的分类设备。目前餐饮店餐厨垃圾存放设备简陋,大部分使用塑料桶、黑色塑料袋存放,存放设备密封性差,无法做到明确分类存放。障碍三:市民关注少,政府引导力度小。仅有12.35%的市民经常关注垃圾分类方面的政策或信息,超过20%的市民表示不关注,“认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图13);44.03%的市民对本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表示“无感”,近5成市民表示“需要加强”(图14)。
2.2.4 河北省市民对餐厨垃圾处理必要性、付费拥有良好认知和接受基础。从图15、16可以看出,84.62%的市民认为餐厨垃圾处理很有必要,并且有超过80%的市民选择可以缴纳一定的费用让社区或政府处理餐厨垃圾,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市民对餐厨垃圾处理的必要性、付费回收拥有良好的认知和接受基础。
3 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前端运营建议
3.1 制定餐厨垃圾分类标准,为分类行动提供依据。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市民或者餐饮店没有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很大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具体如何分类。因此,政府要制定餐厨垃圾分类标准,并确定政策落实方式,在各个社区、街道以及各行政单位进行宣传讲解,让市民能够清晰的了解餐厨垃圾如何分类、如何能够便利行动实现餐厨垃圾分类。
3.2 完善餐厨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为分类行动提供保障。要想让市民乐意采取餐厨垃圾分类行动,必须有相关的配套设施来匹配,政府要统一配备符合餐厨垃圾分类标准的配套设施,让餐厨垃圾分类行动落到实地,不断加强分类执行广度和深度,实现整体分类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的延伸和扩大,有利于餐厨垃圾分类社会习惯的形成,为后续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量化餐厨垃圾收运收费标准,实现收运规模化。餐厨垃圾主要由餐饮店和家庭生活产生,其中餐饮店餐厨垃圾相对比较集中,河北省目前餐厨垃圾存在收费标准不明确、收运时间节点不合理、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在实现分类标准设定和分类配套设备完善的基础上,根据餐饮店的实际特点,制定阶梯型收费标准,提高餐饮店收费收运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强化餐饮店餐厨垃圾统一收运规模和力度。家庭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然后集中回收到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处理这件事情还不能实现。因此家庭餐厨垃圾的收运问题成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看来,家庭生活中的餐厨垃圾不适合集中统一处理,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处理成为必行措施。同时,调查中发现,7成以上市民愿意付费处理餐厨垃圾,因此,政府制定可行的家庭生活餐厨垃圾回收措施和收费标准,由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分散收运和统一处理,实现家庭生活餐厨垃圾的规模化收运和处理。
3.4 加强社会观念和舆论引导,树立餐厨垃圾分类必行理念。引入媒体、社会舆论对餐厨垃圾认知概念、处理价值以及分类行动、环境保护责任感等观念的强化宣传和认知引导。同时,不断引导市民加强家庭生活“光盘行动”、“餐厨垃圾分类行动”、“餐厨垃圾回收行动”,实现市民家庭生活的卫生改善和环境改善。
3.5 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实现餐厨垃圾前端市场良性持续运行。行动是主流,监督是辅助、是助推剂。在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中,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对各环节的落实力度以及落实效果进行监督和动态跟踪,及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一手市场数据和信息,实现从政策制定、认知、落实、延伸等全环节的畅通和良性运转。
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效益驱动、生活环境的优化、社会价值的体现等多面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链接,才能实现餐厨垃圾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资源化,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全赢的局面。
项目来源: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号201803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