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位六旬农民的奋斗故事从“十年苦供”到“零彩礼”嫁女
2019-03-04
魏玉成只有三个女儿,在信奉养儿防老的农村, 他常被人笑话。然而,这位淳朴的农民硬是凭着一股子心气和干劲,“十年苦供” 把三个女儿培养成大学生。
魏玉成今年58 岁,是宁夏青铜峡市邵岗镇沙湖村人。 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可他肯干、能干,家里光景不错。 原本期盼老三能是个儿子,可去医院一检查还是个闺女, 妻子压力很大,甚至考虑过不要了。
“女儿也得要,还要好好养,出息了,不比养儿子差,我们老两口养老也就不愁了。 ”魏玉成说。
魏玉成是初中文化,但他坚信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让女儿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了他过去三十年最大的奋斗目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业机械在这个西北小村子还很罕见, 农忙时节大人小孩都得下地干活, 可他家里的10 多亩地全靠自己和妻子。他叮嘱三个女儿好好学习。
三个女儿也很争气,老大考上了武汉大学, 老三在高二时开始学习舞蹈, 凭着自己的悟性和努力考上了舞蹈专业。时至今日,魏玉成对三个孩子求学时的重要考试考了多少分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从2004 年大女儿上大学到2014 年小女儿毕业的10 年间, 魏玉成夫妻养奶牛、养羊、种葡萄……什么赚钱就干什么, 一分一毛地给女儿们攒学杂费、生活费。
“那10 年压力真是大,现在都不敢回想,好几年一双新袜子都没买,只有周末小女儿回来时再买点肉炒着吃。 ”魏玉成说。
有村里人笑话魏玉成说,女儿迟早要嫁,现在累死累活都是给别人家养女儿。 可他本人却不这么想。“女儿也是自己的, 只要她们肯上进, 砸锅卖铁也要供。 ”魏玉成说。
2014 年,小女儿也毕业工作,按理说魏玉成夫妻终于熬到头,该享福了,可他们并没有歇着。 沙湖村是当地有名的鲜食葡萄种植基地,魏玉成继续种植自家10多亩葡萄, 还养了几十只羊,因没了大头支出他每年都能存下一笔钱。
这两年,魏玉成还干了一件让村里人意外的事——两次 “零彩礼” 嫁女。
在农村, 很多人家嫁女儿, 礼金多少事关面子, 这导致 “天价彩礼” 层出不穷。 好多人劝魏玉成好歹把学费要回来, 但他觉得那都是“虚” 的, 女婿的人品更实在。 “现在日子好, 不缺那点彩礼钱, 只要孩子们能好好过日子就成。” 魏玉成笑着说。
如今, 包括尚未成家的小女儿, 三个女儿都在城里扎了根, 她们多次让魏玉成和老伴进城享福, 可他拒绝了。 “三个女儿都供出来了, 我达成了自己最大的愿望, 心态好, 干啥都不觉得累。”
魏玉成说, 现在党的政策好, 村里的葡萄产业也好, 他要把葡萄种得更好,还打算再流转几亩地种饲草, 发展更多育肥羊。
每天晚上7 点, 魏玉成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 只要在家里, 惠农广播也会开着。 在他占地近两亩的院子里, 堆放着施肥机、 电三轮、 柴油三轮、 铡草机等农机具。 他还自己动手改装了不少农机具。
“种葡萄管理要跟上,但也要会使巧劲, 机械化是大趋势, 今后我们农民干活会越来越轻松。” 他说。
过年了, 除了猪、 羊、鸡等鲜肉是魏玉成准备的,三个女儿早已备好粮油、 水果、 干果等年货, 还给老两口买了新衣, 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了个团圆年。 “今年我给大外孙包了个大红包, 明年就盼着二女儿也能给我们生个外孙, 家里就更热闹了。” 魏玉成说。
(据新华社)
山西社火现三百历史的神兽高跷
2 月11 日, 北辛庄村民间艺人在表演“高跷走兽”前化装。 当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北辛庄村举办“高跷走兽” 闹新春民间社火表演活动,众多村民前来观看。“高跷走兽”是当地特色民间表演艺术,表演时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伴随着鼓乐声行进,演绎神话传说, 表达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据新华社)
古都开封再现“打铁花”盛宴
2 月9 日,农历正月初五晚间,一场“打铁花”视觉盛宴在河南开封万岁山春节庙会上演。 绚灿的铁花在空中绽放飞舞,场面甚是壮观,吸引了近万人观赏。据悉,本届开封万岁山春节庙会将持续至正月十六, 庙会期间每晚将有2 场打铁花表演。据表演者介绍,“打铁花”是由小炼铁炉将生铁化成铁水后,用木板将铁水加锯末打上天空,铁水瞬间在空中飞溅形成“铁花火雨”的景象。
(据中新网)
一个八旬老人的春联故事
春节期间,辽宁凤城市委机关干部李侠展示了他岳父多年来自己编写的春联,记录了家庭生活的变化, 描绘了生活中的舒心和乐趣,抒发了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美好向往。
李侠的岳父车世耕,今年80 岁,是一位退休教师。 李侠说,老人有个习惯,每逢春节,总是自己编写春联,贴到门上,再给自己留个影,这个习惯坚持了20 多年。 “岳父的影集,关于春联的照片有30 多张。 ”
关于家庭喜事的记录是春联的一个重要内容。1996 年,老人编写的春联是:“调转梦圆房自有,工资近领职称高。”记述的是过去一年家里发生的几件喜事: 儿媳妇从乡下调转进城,事业有了新发展;家里居住的公产房变成了自有房,有了自己的产权;岳母领取退休金的地点从农村转到了城里, 减少了很多麻烦;岳父晋升高级职称,工资涨了不少,件件都是喜事。 老人在横批上写道:“生活美满! ”
一年后家里又有了新变化,1997 年老人编写的春联是:“儿登高楼父心旷,女立新屋母神怡。 ”一年来,儿子一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女儿一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居所,儿女的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当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一生注重一个“情”字,在他编写的春联里,很多是抒发了老人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真挚情感。 2014 年的春联是:“谈笑风生亲友至,帮扶意切比邻驰。 ”老人家亲戚多,老两口又好客,平日里,登门拜访的亲戚、老朋友不断,家里笑声不断。老两口都上了年纪,生活中也得到了邻居的许多关照, 他们一直感激在心,念念不忘。
2015 年是车世耕结婚50 周年,这一年老人挥毫写下了:“真爱异根同干起,喜迎比翼金婚临。 ”老两口同甘共苦走过50 年,相濡以沫一辈子,爱情也成了难舍难分的亲情。
“今年春节,岳父没有写春联。去年岳母辞世,最伤心的是岳父,也没有心情写春联。 ”李侠说, 希望岳父编写春联的习惯一直坚持下去。 岁月匆匆, 人生喜乐, 家国兴旺, 春联为证。
(于 力)
三人小站的十年坚守:守护大别山老乡的回家路
“设备良好,备品齐全,行车器号码未发生改变,安全无事。 ”
凌晨五点四十分,皖鄂交界处的墩义堂站迎来了当天的第一趟高铁列车。 一声鸣笛之后,DJ7711 次动检车车门徐徐打开,前来换班的龚亮与即将下班的同事在站台上做了值班交接。
2008 年,为保障合武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在大别山区、皖鄂交界处的山头上设立了一个名叫墩义堂的车站。 最初车站只有三名工作人员。
龚亮自建站起就在这里,“当时还没有高速公路,从合肥来这儿只能在盘山公路上转啊转,230 公里竟走了7 个小时, 越靠近车站心越凉。 ”
土房子、修了一半的断头路、没有高速公路和火车……那时的大别山区相对闭塞。 听闻山坳坳里要通高铁,许多村民跑到山头蹲着看火车从眼前闪过。“开通前的联调联试阶段,车次少,有时一个小时只过一趟车,但老乡还是乐意在那等。 ”龚亮回忆说,“许多人在问我们,什么时候能从我们这个车站坐车。 ”
客运站设置在县城金寨,这个只有三个人的乡间小站并没有办理客运的安排。 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和武汉局的局接口,墩义堂站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合武客运专线的安全和不出故障。墩义堂站站长方红介绍说,“我们拥有两套信号设备,同时接收上海局和武汉局的调度指挥,晚上‘天窗’时间线路控制系统将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转为人工控制, 我们指挥工务、电务等部门上道作业。 ”
“合武线上隧道多,一旦雨雪量大,列车就得降速到每小时160 公里以下,尤其是金寨到墩义堂这一段。有时实在不行只能人工到隧道口凿冰。 ”墩义堂站副站长闫俊说,“老百姓打工过年回趟家不容易,虽然我们不办客,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守护着老乡的回家路。 ”
晚上八点, 龚亮结束了和女儿的视频通话,今年春节前后预报有雨雪天气,这让他们一家人的团圆生活变得不确定。
小站值班员的付出,金寨县漆店村后备干部李伟心里最清楚。从建站到2016 年,他一直在墩义堂站干工务。 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后,他要对铁轨做起道、拨道、改道调整工作。 “高铁轨距是1.435 米,每天跑那么多趟车,难免会在某些地方有偏差,如果不纠正,小则高铁车身抖动厉害,大则有翻车可能。 ”
在他看来, 自己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2008 年以前,他和妻子在江苏打工,每到过年是既想回家又怕回家。“山路太不好走,好几次因为下雪路滑, 隔着个山头听见这边鞭炮响,就是过不来。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啥时候铁路能修到家门口。 ”
2009 年,合武客运专线开通运营,墩义堂站也在这条被百姓寄予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愿望的高铁线路上坚守了十年。 从最初的日均14 对列车到今年春运92 对列车疾驰于合武线上, 高铁不仅满足了金寨68 万老区人民的出行需求,也为大别山周边县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过年的气氛日渐浓烈,外出务工的老乡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从车站走出,一排排新建的扶贫安置点门前挂满了腊肉。 今年,墩义堂站所在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金寨按计划将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