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推行现状与原因分析

2019-03-03杨浩聂久胜叶红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

杨浩 聂久胜 叶红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立足新时代教育背景,在剖析素质教育推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认识论偏差、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五个层面分析了导致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原因。

【关键词】新时代;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推行现状;原因分析

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至今,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从中央推行到地方。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素质教育渊源及内在含义

孔子把教育与人的发展概括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其中“性”即指“素质”,尤指“先天素质”。《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解释:“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1]改革开放以来,“素质”一词被赋予了更多含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不仅指先天的生理素质,而且包括心理、学识、能力、品质等多方面的广义概念。

1987年,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中首先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素质教育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简单地说,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培养的能力和形成的品质是受用终身的。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学领域的丰富和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推行现状

(一)在应试教育洪流中摸索前进

教育工作者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广大家长仍然坚持认为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而顺利升学才是硬道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推行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可一旦出现“学生成绩下降”“学校升学率下降”等问题时便难以收场。《文摘周报》曾报道,南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发扬学生个性,但是南京的高考升学率一直位于江苏省的末端,遭受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强烈反对,以至于南京市不得不在2004年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外界压力使得素质教育的种子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收获应试教育的硕果。

(二)素质教育关注度低,形式化现象泛滥

近年来,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报道已属凤毛麟角,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之低让其在面对充斥在各大版面和媒体广告的“应试教育化身”(形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时显得空前乏力,导致素质教育的推行流于形式。因为素质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因此,面对来自上级开展素质教育的行政命令时,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工作者应付了事,比如重视一些与升学没有直接联系的科目,开设音乐课,不再占用体育课;开设各种社团,但社團组织没有固定的成员,没有定期活动,仅作为应付上级检查所用;举办体育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科学文化节等各种“节”,但学生参与度低;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机械地分成两手,打出“两手都要硬”的口号,实则抓一手,放一手。

(三)追求升学率,陷入“恶循环”

当前,提高升学率仍然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因为升学率已然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重要指标。各大中学已经陷入“一旦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好口碑,从而没有好生源,进而又会影响升学率”的恶性循环。学校的领导、老师已经被这样一个怪圈紧紧束缚,心无余力。调查显示,63.2%的校长认为,只有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他们才会抓住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所以,在各大中学,尤其是毕业班,我们会看到,课桌上堆满了书籍,“书墙”阻断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大千世界的联系。这到底是可以用来津津乐道的励志典范,还是走向极端的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形同虚设的悲哀呢?

三、素质教育推进艰难的原因分析

(一)人们在认识论上的偏差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和娱乐教育。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孩子与人交往以及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确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其全部和本质。这种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不搞基础知识教育的特长教育是片面的。无论课内课外,都要研究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习惯、态度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这种观点是基于对考试功能的错误认识。考试最主要的功能应当是诊断与促进,并非选拔,因为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并未普及,考试的诊断与促进功能逐渐被选拔功能所取代。素质教育与考试并非对立,否则就会将教育由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所以素质教育是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发挥考试诊断与促进功能的教育。

第三,认为素质教育是不看升学率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可能会出现学生成绩下滑的情况,但素质教育是恢复教育本身,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人格,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成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所以素质教育不将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其最终状态应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优秀成绩与高升学率与其相伴而生。

(二)社会利益群体的压迫

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急功近利。由此反观教育,应试教育因为可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而愈加火热。今天应试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的成熟,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备已经达到巅峰状态。在中小学,各种文化课的辅导与才艺特长的培训应有尽有。在高校,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到研究生、公务员考试培训,完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孩子从走进校门到踏入社会,“应试教育的化身”会一直为其“保驾护航”。从如此强势的应试教育反观素质教育,其难以落地的现状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另外,不合理的人才筛选制度助推了应试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很多高素质人才步入职场的绊脚石。当前,判断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不是他的道德修养,而是他有怎样的学历,直接导致很多专科学生甚至普通本科学生没有机会出头。不合理的筛选制度导致人们过分追求名校,没有多余的精力研究素质教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三)学校双层面的乏力无为

在学校内部,一方面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决策层面,另一方面是以教师为代表的具体操作层面。

从决策层面来看,一方面,校领导仍然将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中心。央视曾批评某中学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有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轻生,但家长们仍然将其视为“圣地”。另一方面,校领导缺乏推行素质教育系统而完整的思路和行动,在工作中做简单的“加减法”,加一些活动课、实验课,减一些教师辅导课,简单机械的表面化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从操作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推行素质教育是领导的事,自己只管上课,导致无论外界推行素质教育的“雷声”多大,教室这样一个教师主导的空间里仍然没有素质教育的“雨点”。另外,国家定期对在岗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但多数教师态度消极,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难以生根。另外,学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仍然是评价和选拔学生、教师唯分数论,直接促使教师与学生不得不走在追求高分的路上,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四)家长学而优则“士”思想的影响

古时的学而优则“仕”发展到今天,在家长层面表现为学而优则“士”,家长们希望让孩子考上大学,成为学“士”、硕“士”,甚至博“士”。但家长并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于是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盛况。他们一面呼吁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既希望孩子能通過辅导考出高分,又想让孩子通过辅导“学出”一门“特长”,获得“特长加分”而考入名校。家长们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做法不可谓恰当。此外,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已经逐渐消失,剩下的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唯一渠道——家长会,已然成为“学生成绩报告会”。这样一个让家长了解教师教学思路及教育相关知识的好机会白白浪费掉了。

(五)学生费力苦学,参与度低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但实际情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学生长期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为了追求高分,他们几乎付出所有,没有精力参与到素质教育中去,甚至有学生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影响自己的成绩。在此背景下,学生往往会忽略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也导致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热情不高,参与积极性低。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其参与度低,理论再完善也无济于事。

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我们可以从改善教育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校本课程研发,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等诸多方面入手,但想真正取得实质性突破,还需更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94.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