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过程显性化,提升学困生学习力
2019-03-03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小学部王恩敏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小学部 王恩敏
思维过程显性化,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来,从而让老师找到学生思维中的漏洞或者是错误。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够采取正确的办法,做到对症下药。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本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了四个较为有效的教学小策略。
一、转换问题情景,凸显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题小策略可以在数学题目中找到一定的依据。具体来说,每一道数学题目都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数学情景,而一个知识点的考查可以融合在不同的数学情景之中。如果学生在一种数学情景之中的思维不够清晰,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把这种数学情景进行转化,如此就能够凸显出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一条船在静水中每小时划行4千米,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1.5千米,甲、乙两镇分别在这条河的上下游,相距11千米。请问这条船从甲镇到乙镇一共要花多少小时?”这个题目构建了有关船速和水速的情景。然而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与这类情景接触得比较少,可能就难以理解船速和水速之间的具体计算,从而难以找到这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此,老师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转换,为学生提供熟悉的问题情境,进而解决。可以将其转换为“小明参加了商场组织的一场活动,活动要求小明通过商场搭建的传送带。已知小明的行走速度是1米每秒。而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和小明的行走方向相反,传送速度是0.5米/秒。已知传送带总共长5米,那么小明经过这个传送带需要多长时间呢?”行走和跑步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行为。学生通过联想就可以发现行走速度和传送带速度之间的关系。由于传送带的速度的方向和小明行走的方向相反,所以实际上小明的行进速度为1-0.5=0.5(米/秒)。而我们用路程除以速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时间5÷0.5=10(秒)。问题情景转换之后学困生的解题思路较为清晰。这类题目的重点就在于速度之间的转换求解,将这种问题情景中的具体方法运用到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情景,学困生通过比较两个题目之间的相似之处就能够找到解题方法,解决起来就较为容易。
二、增加学习批注,表现思维理解
学困生思维比较混乱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当概念的数目增多时,学困生就可能会混淆几个不同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困生学习时,老师不妨让学生经常对比概念,在对比的过程中通过批注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对于概念的理解。
比如《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节的教学,这节课主要学习可能性,要求同学们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去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用分数表示常见事物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而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这节课的概念学习就重在可能性的学习。如何去理解可能性相等?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我们就要判断代表双方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如果相等,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否则游戏规则就是不公平的。为了防止概念混淆,学困生在听完老师的介绍之后,就可以在“可能性相等”这五个字的旁边批注一个图画来帮助理解。学生可以画一个袋子里放了三个红球和三个白球。意思是表示摸到红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通过类比,学生在“可能性大”和“可能性小”的旁边再批注上一个袋子里面放了五个红球和三个白球。这就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当然学困生也可以通过勾画的方式突出概念中的重点,这样在背记概念的时候就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并且不容易忘记,那么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就不容易和旧概念相混淆。不得不说增加学习批注是学困生学好数学概念的一个较为可行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辅助手段,促使逻辑清晰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学困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找到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是学困生解题中的一大瓶颈。为了帮助学生们突破这个瓶颈,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不受出题人的干扰,老师建议学生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去理解文字信息。
比方说学生可以把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一些图像信息,可以采用示意图、线段图和比例图。通常来说,文字信息比较长,难以抓住重点。而图像信息就较为直观,能够让学生找到各个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具体的问题去列相关的式子求解。比如《百分数——蛋白质含量》这一节的学习,“已知黄豆中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占36%,脂肪占18%,碳水化合物占25%,现在老师的手中有250克黄豆,除开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250克黄豆还有多少克的其他元素呢?”很多学生可能会想,题目中没有关于其他元素的信息,如何求解其他元素的含量呢。一时间难以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这时不妨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换为线段图。我们画出一根线段表示为250克黄豆,将这个线段的一部分标记为“蛋白质占36%”,再取一部分表示为“脂肪占18%”,另取一部分表示为“碳水化合物占25%”,剩下的最后一部分标记为“其他元素”。如此,学生的逻辑思维就比较清晰了。其他元素的含量为250×(1-0.36-0.18-0.25)=52.5(克)。总的来说,在求解有关比例题目时,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学困生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并保持一定的解题质量,选择辅助手段进行解题是一条必经之路。
四、绘制思维导图,强化知识结构
通常来说,学困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那么不断地复习和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的一节课总共只有四十分钟,难以留下时间让学生们去总结和归纳。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是主观能动性的良好的表现。
学困生可以画一些知识框图和思维导图去回顾和整理,可以就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开展,也可以就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开展。这个过程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听”转化为课下的“主动地学”。对于学困生来说,笔者认为课后的总结比课前的预习更加重要。由于学困生的学习力比较薄弱,在预习环节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而且还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进行课后复习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开展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如此,学生会进入一个积极的正循环中,不断地鼓励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倍数与因数》这节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同学们认识倍数和因数,掌握倍数和因数之间的概念和关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快速寻找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方法。学生在课下可以自行进行归纳。学生可以归纳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也可以归纳解题方法。比如一位学困生就整理了整数的内容,绘制出了自己的思维导图。
这位同学完成得很不错,相信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归纳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数学老师应该在学困生之中大力推行这种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摆脱他们学习的困境,为学困生向中等生和优等生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总之,学困生与中等生和优等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比较显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关注这类学生的学习情况,传授一些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始终对学习充满希望和热爱。这也是教育者要达到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