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思想背景下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2019-03-02魏雷叶陆艳
魏雷 叶陆艳
摘 要: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能够为社会生产持续输出更高素质、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能够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在新时代,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同“中国梦”指导思想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梦”思想背景下,多方位、多举措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效率,从而实现以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 “中国梦”; 高等院校; 继续教育;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6-0070-04
一、“中国梦”概述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可以领会到,“中国梦”的内涵有三个基本层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其中,“国家富强”在这三个层面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他目标必须以国家富强为保障和依托;“民族振兴”是“中国梦”实现的标志,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希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归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中国政府执政为民,人民生活幸福是一切方针路线政策的归宿点和目的地。
(二)“中国梦”的目标
关于“中国梦”的总体目标,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个“一百年”,到2050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和政府进一步将这一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具体性目标:第一,“中国梦”以科技教育全面发展为巨大动力,实现教育和科技的强国之梦;第二,“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经济腾飞是中国富裕之梦;第三,“中国梦”体现在政治文明上,是政治民主梦;第四,“中国梦”表现在军事强大上,是科技强军梦;第五,“中国梦”要做到国家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实现统一大梦;第六,“中国梦”更是全国人民的幸福之梦,重点体现是社会和谐梦;第七,“中国梦”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梦,是美丽中国梦;第八,“中国梦”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复兴梦。
二、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
(一)“中国梦”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梦”是一个荣光宏阔的梦想,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践行的道路上必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因为,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正处在深刻的变革时期,一方面,部分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够先进,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还未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由此带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给“中国梦”的实现带来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经济发展领域、政治文明领域、国家安全领域和社会和谐领域等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经济发展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现代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不高,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还是依赖资源高投入的粗放模式。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发展的动力聚焦到科技进步、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等方面,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注重自主产业升级和创新。而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则必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依靠教育不断输送专业化、现代化、高端化、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才。
(二)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对实现“中国梦”的促进作用
继续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终身教育的发展、全民学习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高等继续教育既包括高等院校所组织的学历制继续教育,也包括社会其他高等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所组织的各类非学历类培训。其中,高等院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占高等继续教育的主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脱离了正规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育系统,更多地针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所开展的更具有实用性专业技能的教学、学习、培养、训练、强化、提高和拓展,它是面向所有高中后、中职后,甚至大学后的教育对象所开展的高等继续教育活动。在新的时代需求下,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同“中国梦”实践相结合,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是各所大学和其他各类办学机构应该承担的崇高责任。
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首先靠教育。“中国梦”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之梦。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教育文化体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一直存在一些问题而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如应试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等。我国文化教育已经显露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悖的弊端,这些问题使得我国高校组织教育职能偏差,教育运营失调,影响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經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教育从业者、高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界各个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包括新的教育途径的探索,也从未间断。因此,继续教育这一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生产的现实需求,承担着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巨大作用。
三、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者缺乏市场运作能力
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实践时间较短,多数大学高层管理者把工作侧重点放在普通高等教育,尚未具备高等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运作能力,相关意识也有所欠缺。因为高等继续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补偿性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行为的市场化运作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极高,他既要具备足够的教育教学领域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足够的市场分析能力和运营本领。管理者要有能力使高等继续教育同市场高度结合,使其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满足市场需求。然而就目前来看,具备这样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十分匮乏。我国大多数主管继续教育的大学高层管理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大学管理高层中,可能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或者有科研业务的精英,但能开拓高等继续教育市场的人才,却几乎没有。高等院校高层管理者更换过于频繁,也使得培养体系和运行制度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这使得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运作在资源分配上容易忽略具有长远投资效益的项目,而更倾向于眼前效益的教育投入,反而失去发展提升的空间。
(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教师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即学生质量的保证。任何大学,提高学生质量是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手段。然而高等继续教育同高等教育一样,都存在着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办学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生源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教学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也要顺应需求、各具特色,这显然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往往很难找到符合成人高等教育要求的、既具备教育能力又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这就使得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很多办学单位无奈之下,采用兼职聘任的用工形式。这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升,也阻碍了其教学效能提高及产业发展步伐。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师资人才市场资源严重不足,加之应聘者更多地倾向于公办学校,以期望获取较为稳定的工作,因而优秀教师很少到社会上私立性质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去任教。同时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民办高校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等可能无法迁移,民办教师往往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也就缺乏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这也是继续教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更多的继续教育教师仅仅将继续教育作为“兼职”和“赚钱的工具”,很难当成固定的事业来对待。
(三)公益性与营利性关系调节失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民办教育部门属于公益性事业,又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必要的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国家有关规定的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投资主体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由于我国民间资本兴办学校、制造教育产品本身很少出于公益的目的,或者很少出于公益的目的,更多地是为实现经济效益,甚至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现有法规在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相互权衡上未能作出明确的界定。从社会认知角度来看,公众也对社会上私立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营利行为往往不能理解,这就使得各种各类继续教育运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将公益性摆在首位,也很难将营利性进行准确定位,只能通过暗箱操作回收成本,获取经济利益。过分强调营利性,则必然招致社会反感,这极大影响了民办高等继续教育的市场开拓能力,影响了其市场手段融资、发展、推广、管理等等的应用和其市场化进程。
(四)教育定位不准确
不同于全日制大学教育体系,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通常会更体现出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特点,全面推进高端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和特色化教育。然而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一个不良现象是,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着力强调其对社会需求的迎合,过分主张实用主义教育。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然而作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高校而言,不能远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能远离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同“中國梦”的需求相契合,也能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更应该抓准功能定位,以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作为坚实基础,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着力点,而目前就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现状而言,还显然未做到这一点。
四、发挥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功能,助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必须立足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满足“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和实践需要,促进高等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提升专业人才输出能力,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市场化管理能力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办学模式,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就一定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学校内部管理尤其要体现出教育的实力和水平。教育产品的质量,是办学机构自我强化的前提,也为学校生存发展、市场化管理和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才能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吸引广大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和致力于“中国梦”实现的人才加入。
强化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市场化管理能力,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改变管理观念,倡导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相比而相对突出的一大优势,也是它的旺盛生命力所在,应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强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施行以校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和社会普遍关注,再进一步吸引生源,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实力整体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化和高端化人才。另一方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管理方式,施行产业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注重效益管理和精益化管理,由此加深挖掘人力资源剩余价值,优化人、物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在实现社会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更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