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
2019-03-02吴锐
吴锐
《谏太宗十思疏》在苏教版教材必修三“寻觅文言的津梁”单元“因声求气”板块。因带有骈文的句式整齐、讲求对偶,赋体文气势充沛、充满激情等特点,一般采用“诵读法”学习。面对这篇经典政论文,同学们普遍感到对奏疏内容和表达方式还比较陌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理解困难较大。让我们尝试用学习评价介入文本学习的方式,走进课文深处,进行深度理解。
对于文言文,我们在课前,应该先利用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通读文本,明确自己的疑难之处;然后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获得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可靠的资料。接着,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从文中看,魏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互相补充,介入学习评价。
或许,同学们会认为:魏徵是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因为他直接向君主指出并反问:“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警示君主:“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或许,同学们还会觉得,魏徵是一个具有讽谏艺术的人。他敢于直言,在于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当时的谏臣很多,但是正如苏洵《谏论》中提到:“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徵)。”在苏洵的眼中,魏徵的劝谏效果是别人比不上的;从课文看,我也觉得魏徵是一个很有讽谏艺术的人。
大家能发现:魏徵的讽谏并不是直言其事,而是从比喻开始,从“木长流远”的比喻引出国君应当“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康熙皇帝在《古文评论》中对此篇的评论语料:“风格详整中特多恳到之语”。魏徵善于化用圣人言论,让论述更加有力,《孔子家语》中有:“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同学们也能发现,课文三段选文能看出魏徵清晰的劝谏思路,先提出“积其德义”的重要性,第二段从“可畏惟人”的角度强调了“积其德义”的必要性,最后一段论述了“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要做到“十思”。只有让“当国者”意识到魏徵观点的重要和必要,才会引起重视,采纳“十思”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还找出对比论证“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类比论证“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谏太宗十思疏》的讽谏艺术:
1.刚柔相济、坦诚恳切;2.思路清晰、循循善诱;3.引经据典、有理有据;4.论证丰富、说理透彻。
或许同学们还会提出:魏徵是一个是个富有文采的人。
我们能发现课文语言典雅、音韵协调、句式整散结合、修辞手法多样等特点。并能结合文本总结出几个特点:
1.音韵之美;2.修辞之美;3.句式之美;4.结构层次之美;5.浩然气势之美。
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下去,比如魏徵是个心怀百姓的人,是个有远见的人等等。同学们也许还会想到,魏徵是一个满怀政治抱负的人,是一个追求美好名声的人。第二小节,魏徵写道:“可畏惟人”。魏徵对百姓的情感,用的是“畏”字,我们可以讨论,对于民众的力量,这份“畏”,是“畏惧”还是“敬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皇帝在意其帝国之“舟”盛大航远,魏徵则告诉帝王,民众的力量何其大,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此劝谏帝王眷顾百姓,不让百姓生怨。于是就有了第三小节的不止“十思”,还有魏徵的“美政”理想:“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呜琴垂拱,不言而化。”查阅魏徵的生平资料,有《旧唐书》载,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前文所提苏洵《谏论》中的话,其实后面还有一句:“(魏徵)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魏徵先后跟随李密、李建成、李世民,他的初心是想在由乱人治的时代,打造一个“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长治久安的盛世。
所以他的文章气势丰沛,充满激情,有战国时纵横之士滔滔雄辩的气势。那么追求美好名声怎么说呢?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徵“抗颜直谏”,唐太宗“从谏如流”,是君臣知遇的表率。接触到魏徵不同侧面的史料后,我们会觉得此人还是比较复杂的。
材料一:《旧唐书》载:“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魏徵把呈给唐太宗的奏疏和自己劝谏的言行都抄录出示给史官看,史官就记载到了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里。唐太宗后来得知这件事“愈不悦”。
材料二:也是《旧唐书》的记载,是魏徵曾要求李世民让其当良臣,不要当忠臣。他认为“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不排除这些行为里有劝谏的艺术,但无法排除魏徵对“美名”的向往。总之,魏徵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知人论世,才能深解其文。
以上对魏徵的评价,都是同学们在课堂里讨论出来的。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往往是从理据出发。中国古代文人多在“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种人生价值的烛照下,奋力前行。魏徵也是如此,自幼有大志,積极人世,想要有一番作为,保国安民,以刚直不阿的令名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评价:魏徵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纵横家,是一个想要流芳百世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文人,是一个复杂的人。《谏太宗十思疏》不只是一篇充满忠君爱民热忱的政论文,更展示了一个饱含政治理想和生命激情的传统文人的“立言”传世的理想。
那么,同学们,你对魏徵是如何评点的呢?我们可以接着上文的讨论,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上文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探讨。评点时,观点明确、说理清晰、论述可靠、说服力强,有文采。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我们同学抵达文本深处,并掌握其方法。在学习的起点,同学们应尽可能细读文本,尽可能多地搜集可靠的拓展资料。选择助读资料,与课本比照学习,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立体的认识、判断,形成学习期待,带着问题进课堂。
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跟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对话中获得收获。例如对《谏太宗十思疏》,同学们对课文进行评价,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评价,对文本作者和历史人物进行评点。我们在平时可以通过日常对话、课堂对话,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再评点,老师一定乐于听到同学们热烈讨论,展开师生对话,老师与同学,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回应。观察他人的学习行为时,同学们会得到启发,当能对老师的教学环节设置和教师的评价进行判断和思考后,同学们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品质的学习评价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教育家斯塔佛尔姆提到,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同学们在学习评价活动中不断以习得的知识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超越,抵达更高的学习层次和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能通过各种评价活动,跳脱开受限的视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纠偏和推进,还能得到来自于各方面教学资源的持续支持。高品质的学习评价,能真实地反映自我的学习状态、推动学习过程的发展,引导我们向更深层次去思考,促进我们自己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素养全面提升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