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
2019-03-02谢磊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主体价值进行强调,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发展。但是个性化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散漫、没有组织地学习,而是深入关注学生,重视学生的潜在能力、兴趣以及未来发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对教师而言,学生个性的培养极为重要。本文以初中体育学科为方向,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59-02
引言
个性化的培养在现代教育中愈来愈受重视,即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根据特长等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和谐地发展个性。从初中生的发展规律来看,他们的个性逐步鲜明,一些叛逆和浮躁的性格特征也会随之出现。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阻碍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则需要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差异化的个性,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发展。
一、基于观察出发,明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的培养必须基于学生差异化的性格,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尤其活跃,逐步建立了个人对学科和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广,且更加新鲜,个性特征愈加多样,教师要关注这个时期学生个性的差异特征。体育教学既涉及生理运动,又涉及心理知识,教师要留心学生平时的性格行为表现。有些学生活泼好动,相对来说,在运动中肢体较为协调,而且对体育的兴趣较为浓厚;有些学生则性格较为安静,在体育运动中领悟能力可能较差,但是耐力很好。因此,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来掌握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以此为依据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以“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很多学生对体育学科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仅仅是对相关运动项目的练习,而忽视体育和自身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的正确概念,提高自身的锻炼意识,并且通过了解自身性格特征选择最佳的锻炼方式。教师要从学生性格出发,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状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行为和心理出发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二、重视氛围营造,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
个性化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乐于发展自我、敢于发展自我、主动发展自我。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做保障,使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且有组织的氛围中唤醒个体意识,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体育学习中。因此,教师要以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为出发点,根据初中生的成长规律、发展需求以及显著性格特征等要素,创设有吸引力的体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将个人作为课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究体育技巧。比如,大多数初中生具有好胜心,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性格特征组织对抗或者趣味比赛。比赛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性格特征分组,并制订比赛规则,然后让学生投入激烈、愉快的比赛,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以“体能的自我评价”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从整个知识点来看,学生首先要在开展后续体育练习之前对自我的身体状况具有明确的认识。教师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和图片展示身体机能,通过合理演示,让学生意识到运动过程中肌肉和其他功能的变化,并且清晰地了解到体能对个人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启发、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知识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以风趣幽默和正确的引导路径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关注自我体能状态,试着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及柔韧性等方面做出评价,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三、通过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个性化素养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后,教师要能够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因材施教。从性格特征来说,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较为自信,而且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优越心理;运动能力弱的学生较安静,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但在很多时候,性格特征具有相对性。尽管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但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对待、一视同仁,分析学生的性格和体育中存在的差异表现,进而在日常教学中从语言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挖掘个人潜力、弥补不足,建立体育自信心,通过有效修正逐步培养体育综合能力。
以“发展肌肉力量、耐力的必要性”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学生要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步减退,比如肌肉、耐力等,而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延缓机能的减退。对初中生来说,正处于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肌肉和耐力的锻炼非常重要。每个学生在身体技能上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些经常锻炼的学生,其肌肉和耐力相对较好,但部分较少锻炼的学生,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生理机能的差异性进行科学指导,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负重训练法,即遵循渐进、特殊等原则,使得学生取得显著的练习效果。
四、构建个性评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和反馈在个性化培养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和错误,进而有意识地修正和反思,从而逐步完善自我。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基本围绕学生成绩做综合性的评价。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阻碍了学生潜能的激发。因此,教师要开放思想,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善于从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体育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要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鼓励和激励的评价方式推动他们进步,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对于一些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具有潜能的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巧妙地指出他们的优势,强调需要改进的地方,使他们能够逐步完善自我。
以“增强体能的锻炼原则”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学生需要认识到锻炼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在了解个人体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而不是盲目锻炼。那么,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出评价,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对不同学生的体能做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体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进而在日后练习中按照教师的评价指导进行相应强化,推动自身在体能上的全面发展[1]。
結语
个性化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工作中尤其重要,它是实现“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和计划。在培养个性化的过程中,环境尤为重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因材施教,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好地发展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素养。
[参考文献]
郑高峰.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策略[J].明日,2017(44):191.
作者简介:谢磊(1981.12—),男,江苏金坛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