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一点思考
2019-03-02孙婕
孙婕
【摘 要】近年来,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和信用联社,员工职务犯罪、欺诈、内外勾结等案件比比皆是,涉案金额屡创新高,给银行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和声誉损失,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内部案件风险已成为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风险管理重大意义的阐述, 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及难点,并讨论了如何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对策来有效的防范内部案件风险,进而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风险;内控管理;防范对策
一、内部案件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支撑银行业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在新时代形势下的战略转型提速,与此同时, 受到来自证券、保险和基金的挑战, 再加上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外患”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内忧”却也以十分迅猛的态势逐年增长,近年来,无论是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还是招商、兴业、民生等股份制银行,或者是城商行和信用联社,员工职务犯罪、欺诈、内外勾结等案件比比皆是,涉案金额屡创新高,给银行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和声誉损失,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商業银行内部案件风险正在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实际上,随着各类大大小小案件的发生,各商业银行针对内部案件风险的防范机制正在逐年迅速完善,内控管理和案件防范已成为各大银行的中心工作之一,但这一切努力似乎都无法遏制住案件频发的态势,涉案范围越来越大,涉案金额越来越高,银监局开出的“天价”罚单一张接着一张,2017年银监系统罚没金额近30亿元,创历史最高,并接连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有31家境内分行、1个总行利润中心受到监管处罚。内部案件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内部案件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二、内部案件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管控手段不先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调整期,过去沉淀的问题和积累的风险仍在不断暴露并持续向银行传导,在银行内部各类不规范行为的助推下,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相互交织叠加,银行风险管控形势将愈加严峻复杂。与监管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商业银行现有的防控理念、管理模式、管控机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制度流程流于形式、责任落实不到位
伴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热潮,商业银行在上行期业务快速发展、盈利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忽视管理和风险的倾向,对内控合规思想上放松要求、行为上放松约束、作风上放松规矩的问题日益显露,致使控制失灵失效,基础管理弱化,制度执行中存在“以指示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制度”的现象,各岗位人员相互之间缺乏防范风险的警惕性,造成涉案人员有机可乘,造成案件和风险事件频发,外部欺诈风险、内部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及声誉风险突出显现。
(三)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大商业银行都把盈利当做了最首要的目标,利润和业绩指标始终占据着员工绩效考核的最主要位置,普遍忽视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相对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因此,有的员工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往往冒险出击,优先考虑业务发展,忽略合规风险,缺乏合规底线;有的员工甚至为谋取私利,明知违法违纪却仍然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造成严重后果。
(四)内部监督部门职能受到制约
近年来大型银行案件的作案人中职位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是分、支行的一把手,而大多数商业银行中,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作为分行或支行部管辖的一个下属部门存在,其监督功能往往受到其上级管理部门的制约,导致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甚至出现“盲区”。
三、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防范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各部门内控管理工作的合作
一是各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风险观,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手抓,将合规要求贯穿到制度制定、流程设计、日常管理、风险排查和整改问责中,从源头上抓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病从口入”。二是内控监管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要履行好风险管控职能,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从履职检查、合规管理、案件防范、外部监管、内控评价等方面,明确监管内容、评价标准,明确职责定位,进一步强化“第一道防线”的风险防控能力;要统筹检查资源,牵头组织对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识别和深度揭示各类风险隐患,努力把实质性风险控于萌芽。
(二)提高对主要风险的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盯住各类信用风险。完善新常态下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信贷文化,改进资产质量作,遏制不良贷款反弹。持续关注信贷重点领域的风险变化和控制情况,跟进构建融资业务经营管理三大机制、信贷流程改革深化措施的落实效果,加强对源头防控、清转处置、风险退出等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严肃开展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工作。
二是盯住新型金融风险。汲取金融创新中各类风险事件的教训,加强产品创新的全流程管理,严控风险敞口,有效阻断金融创新中交易结构和风险链条不透明可能带来的输入性、交叉性和突发性风险,脱离实体经济需求、游离在监管之外的伪创新和套利行为中的潜伏性风险,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经多次打包后,可能带来的政策、法律、操作和声誉等风险。重点关注创新产品跨业务、跨市场、跨监管的风险表现及传染方式,及时、准确地揭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漏洞,评估相关风险联控机制的健全性和运作效率,监督相关业务链、资金链的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并提示风险苗头,既把握住实质性风险,又有力促进创新。
(三)建立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提高内部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
一是将内部监督部门的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权利上收至上级行,使其不受所在行的领导,从而保护内部监督部门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二是按照“专家引领”“团队跟进”的要求,加快培养适应于新形势下风险管理要求的骨干人才队伍,多形式储备和使用精通各业务领域风险管理与监督的人才,培养和锻造守纪律、讲规矩、敢担当、有作为的内部监督队伍,不做“老好人”,不搞一团和气,不回避敏感问题,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揭短问责,有效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
(四)加强员工行为排查工作力度
1.从“蛛丝马迹”中捕捉信息延伸排查,消除风险隐患。
在日常排查过程中,按照“从人到事、以事找人”要求,重点盯住人,盯住重点人,从中捕捉敏感信息,寻找“蛛丝马迹”,做好信息延伸排查。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抓早抓小。
2.积极开展员工违规操作行为排查方法创新
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排查方式。针对飞单私售、民间借贷、违规担保等隐蔽性强、排查难度大的违规操作行为,加强对其特点、规律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尤其要关注员工考勤异常、非业务电话异常、无故离岗以及频繁请假、已婚离异等在岗异常行为现象,提高排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二要加大科技手段排查力度,提高排查工作的精准度。三是建立举报激励机制,积极拓宽排查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或方式,公布违规违纪举报电话等各种违规违纪举报渠道。
3.强化廉洁教育和引导,做到“教在纪前”。
通过采取“接地气”的警示教育形式,使员工思想认识 “落地生根”。采取案件图片展览、现场参观监狱警示教育基地、检察院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金融系统案件现场剖析讲座等冲击力强、震慑力大的教育形式,使员工珍惜职业生涯、珍惜家庭,更好地在企业内宣扬合规正气,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操守观和业绩观自觉抵制违规行为,有力保障员工隊伍的稳定,促使合规理念转化为合规行动,合规行动升华为合规文化。
(五)建立奖罚分明的合规考核制度
1.健全正向激励制度,一是提高合规管理在考核项目中的分值,将经营目标与考核指标结合起来,加大合规管理考核收入在绩效收入中的比重,扭转各专业条线员工只注重业绩考核、忽略违规操作风险考核的思路,引导大家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完成业绩。二是加大对合规经营单位及员工的表彰力度,树立合规先进典型,通过多种形式在全行范围进行宣传、表扬,有效激发员工对合规先进典型的学习热情;三是加大对监督举报人员的奖励力度,为员工举报行为提供经济驱动力,同时完善对举报人员的保护机制,消除员工履行监督举报义务的后顾之忧;四是可将合规考核与退休工资挂钩,员工退休时可根据其在岗期间合规表现情况,适当的调整其退休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员工合规操作的经济效益。
2.完善违规操作的惩罚机制。一是加大对违规操作的经济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操作的经济成本;二是完善对违规操作的行政处罚制度,将违规操作处罚与职务升迁等挂钩。
扩大违规操作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影响力,提高违规操作的职业成本;三是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负责人责任档案,详细记录所辖区域违规、违法等操作风险问题,作为绩效考核及职务升迁的重要依据,督促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成,饶海琴,基于行为科学的商业银行内部案件风险管理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孙斌,国有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复旦大学 上海.
[3]张玉艳,A商业银行员工行为风险控制研究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
[4]黄文炳,国内商业银行构建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 中国金融半月谈 招商银行信贷管理部.
[5]祁东,李万超,王铁军,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