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策略:ISEC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19-03-02张燕
张 燕
(包头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社会工作是应用性的学科,也是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同其它学科相比,更注重直接为人们提供服务,而非单纯理论知识的探讨。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社会工作专业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学生专业价值的塑造,还强调学生实务能力的提升。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为国际本科互认(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简称ISEC)项目专业后,为学生开拓了国际化的视野,但并未因此降低其本土的实务能力要求;相反,还要借助项目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笔者借在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访学的机会,全面了解华师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两个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对华师大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深入华师大课堂的方式,深入了解华师大社工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此发现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一、研究回顾与问题提出
国内外学者都比较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在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有较大差别。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倾向于构建模块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校实验教学平台搭建、校外实习机构的对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种横向模块式的展开;国外学者则是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关注实践性课程如何开展与评估、课堂采用何种教学技巧、构建何种实验平台、怎样实现实地督导和学生间的有效互动等内容,是一种纵向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主题是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具体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1.实践性课程和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要,而在课堂上使用的一些技巧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效,有学者研究发现实地督导和社工学生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社工实地督导认为建模、撰写书面材料、角色扮演、讨论和任务过程录音比较有效,而讲授和共同辅导次之;社工学生则认为报告讨论、建模和共同辅导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1]Maria 和 Robin提出在课堂上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念练习策略,利用正念课堂教学加强社工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和专业成长。[2]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技能实验室的视频录像对社会工作学生技能发展的影响,还将不同学生群体在直接实习预备阶段的反馈机制进行了比较。[3]Susan T.指出在社会工作方法课程中,角色扮演是帮助基础级学生获得初步实践技能的常用教学策略。她提出对比两种角色扮演方式,一种传统方式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扮演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另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是由戏剧专业学生来扮演案主。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工作学生认为非传统角色扮演提供了一种更现实的体验,更接近服务案主的实际情况。[4]
2.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
曹琴、居正研究了高校实验室的开放,认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有赖于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开放,而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开放推动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社会工作实验室开放可以避免社会工作实验室课程体系不健全、利用率低等问题。[5]Amy等学者研究了社会工作远程教育的实践模式,为了帮助社工专业的学生不受场地限制,他们提出开发一种虚拟模拟家庭访问的直接实践课程,描述了开发和实施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步骤,来自学生和导师的反馈以及资源需要等内容。[6]
3.社会工作教师和督导的研究
学者吴丽月提出社工教育者参与机构顶岗实践,通过角色互换、参与式观察,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去换位思考,关注进行实践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后还要就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反思,以此促进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7]一些学者将新教师视为课堂上的临床医生,许多博士生在开始教学时,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教学的准备却很有限,提出新教师应建立实践反思范式,信任他们自身现有的社会工作技能和价值观,并对其不断发展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8]
4.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习的研究
张菊枝、王嘉欣通过策划和实施北京市实培计划的“校社同行”项目, 实现了校内(学生、社团)与校外的双向联动。以为学生搭建理论结合实践的平台为抓手,切实解决项目落地单位的现实问题,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社会服务情境。[9]Manohar的研究旨在分析海外实习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在国际背景下提高实地教育质量的战略,讨论学生在国际实习中能够做什么和学习什么。这种分享对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践者,特别是对打算在国外提供实地教育的人,对希望在国际环境中进行这种实习的学生,以及那些从事进一步研究和拟订有关政策的人,提供有用的见解。[10]
5.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模式构建的研究
我国一些学者注重构建全面的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的专业模式。根据社会工作特点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应注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以及实践教学。[11]廖鸿冰以湖南女子大学为例,探讨遵循认知规律,其社会工作专业逐步形成了“434”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四个体系、三个课堂、四个阶段”的内容体系。该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的互动。[12]
从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缺乏比较的视角,国内也缺乏对国际化办学背景下学生的相关研究,这些正是本文的着眼点。
二、包头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模式的比较
包头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都是自2005年起开始招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各自的特点,二者在专业实践模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1.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在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及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在成人教育中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并在社会学本科专业中设置了“社会工作”招生方向。经教育部批准,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正式获得“社会工作与管理”硕士点,并于2008年起正式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正式成立,于2011年9月开始招收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MSW),是国内高校最早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之一,自2017年9月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研究生。华师大社工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资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博士后1人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专职实务督导1名。实务为本和服务导向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注]以上资料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官网。
2010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建立社会工作实训中心,承担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社会工作选修课程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和上海市三十多家一线社会工作机构签订合同,成为该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市自强禁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市新航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海市颛桥镇、梅陇中学、虹梅小学、上海市第一福利院等目前都是华师大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华师大社工系重视国际化,与香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双向交流和实习项目,目前已有数批学生到香港进行交流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作为实务督导,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国际交流频繁是该专业的另一特色,该专业每年都聘请国外专家进行全英文课程教授与专题培训,每年都选派一定数量的MSW学生赴海外实习。随着上海纽约大学的建立,该专业与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联系不断加强,已建立双博士学位培养计划。[13]
2.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式及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实践,实务为本和服务导向是其秉承的办学理念,其实践安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理论课程的实践化
本科生至少修读7门专业实习课程,实习课程包含:《个案社会工作与实习》《小组社会工作与实习》《社区工作与社区营造》《社会工作实习和督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实习》《家庭社会工作与实习》《医务社会工作与实习》《学校社会工作与实习》《老年社会工作与实习》《临床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前面三门为专业必修课程,后面六门课程为选修课程,六选四,也就是选修其中四门课程。这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方向性课程设置实践任务,例如: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需要对一些社区医院或医疗机构进行探访,从社工角度认识医疗机构,了解医疗机构的社工服务需求;另外还可参与一些可控性较强的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心理慰藉和辅导。学习社区工作的学生则需进行一些社区调研,了解社区问题或社区需求,除了按要求撰写调研报告,学生还需在规定时间进行调研汇报分享。
笔者进入华师大本科生课堂,听了《社会工作概论》这门课,笔者注意到,教师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课下慕课学习、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学生间对学习内容的提问与回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问答的点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升华。另外,教师还精心设计了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培养社工学生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课堂教学与机构实践相互跟进
本科生在第五学期进行间断式机构实习,每周三天在学校正常学习,两天进入实习机构,参与机构的服务项目,共计实习12周。学生在这个阶段总的实习时间是200小时。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学生这个阶段感觉比较纠结,因为学习与实践经常会在时间上冲突,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有时一些跟进的项目临时需要加班,也会令他们感到身心疲惫。
(3)以学生兴趣带动专业实习
本科生在第六个学期进行全天候的专业实习,全面深入实习机构,全程大约实习400小时。华师大有近40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取向进行选择,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学生的收获也比较大。因实习时间选在三年级,与学生的考研、就业或出国学习等未来规划不冲突,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好、实习的热情比较高。
(二)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1.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成立于2005年,并于该年度首次招生。2014年社工专业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成为国际本科互认课程专业,即ISEC项目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例,也是全国社会工作专业首例。包师院社工专业率先实现了与国际众多优秀高等学府学分互认,为学生未来学位深造、就业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渠道。作为ISEC项目专业,该专业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双语授课外,还需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具体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价一体化以及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等多个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工专业学生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社工系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对本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时间与方式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实习内容与要求进行进一步探索,突出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2018年,包师院社会工作专业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并将于2019年正式开始招生。
包师院社会工作系现有教师10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1人;从学历层次看:博士2人,硕士8人。
2.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式及特色
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课程本身包含的实践学时并不多,实践环节主要体现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个模块中。
第一部分:专业见习。专业见习共安排五次,共计十周,从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每学期安排两周的见习,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宣讲、本地及异地机构探访、校外专家讲座等,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建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社工专业价值观的内化。
第二部分: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共十周。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可根据本人兴趣自由选择。实习单位的选择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目前课程设置,实习单位主要涉及民政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为主的民办非企业。选择的原则为理念新、技术强、专业对口、项目多元的民办非企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安排两位督导老师,一位来自学校方面,由社工专业的专任教师担任,另一位由机构的专业社工担任,以此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学生可结合实习、实践内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实习过程和督导老师沟通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
实习期工作安排包括三个方面:实习初期:实习学生、督导(双方督导)、机构等各方讨论彼此的要求,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实习中期:实习督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机构)配合,共同参与对实习学生专业价值观、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和辅导。同时,通过举办中期实习学生工作坊和督导座谈会等形式,推动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抽查;实习后期:实习单位(机构)对实习学生的表现及成果进行鉴定并签署意见,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督导教师检查学生所提交的报告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展和收获,评定成绩。在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上,包师院社会工作比较灵活,在东南沿海地区采取顶岗实习模式,实习周期为10—36周模式,以此达到实习项目周期的完整性。
(三)包头师范学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及不足
1.包头师范学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
包头师范学院是内蒙古地区开办社工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1)ISEC项目带来的变化
ISEC为社工专业带来了什么?首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拓宽空间。社工专业作为ISEC项目专业,率先实现了与国际众多优秀高等学府学分互认,这为学生未来学位深造、就业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渠道,项目学生采用2+2、3+1和4+2的学制形式与国外院校对接,并能享受雅思成绩的适当降低。其次,为项目教师的成长提供助力。项目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必须使用双语教学,必须在教学中贯彻并启发学生的明辨性思维。ISEC项目在对项目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项目教师提供各种学习和专题培训的机会,帮助项目教师成长,如:英语教学媒介应用、明辨性思维在教学中体现、学术论文撰写等等,这样的短期培训每个学期都会举办。另外,ISEC项目办还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国外访学和交流的机会。再次,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自2014年开始ISEC项目以来,我们看到了项目带来的变化,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明显增多,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更加自如、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较往届学生有所提升。这些特点以往只能在班干部或少数表现积极的学生身上看到,现在却有一定普遍性。
(2)实践教学贯穿全程
考虑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2014级ISEC项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接轨外,再次强调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按学校教务处的统一要求采取五学期的专业见习过程模式,通过每学期两周的专业见习来了解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成效,以此让学生能够在过程中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内涵。社会工作教研室对专业见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设立渐进式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专题讨论、机构宣讲或机构探访、实务案例分析与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设计专题讲座与实践”等主题,使学生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与认识,到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熟悉与认知,再到社会工作项目的策划与管理,最后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项目中的使用与体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成长与提升,也为后期系统的专业实习的推进和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同步提升
在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也是包师院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特色。为了改变学生毕业论文内容空泛、言之无物甚至明显抄袭的问题,社会工作系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确定同一位指导老师;这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就可以结合实习中发现的问题选择毕业论文方向,并通过与指导老师沟通凝练论文题目,同时在实习中完成资料收集与相关调研工作。这种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和理解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通过理论研究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4)“校社联动”机制推动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培养“通才型”的本科生,使其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专业操守,具备胜任“入门”水平的实务工作能力。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港澳模式指导下的专业实习以项目跟进为主、以外展服务为切入点开展专业实习,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的对接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组织的顶岗实习模式,推进社会工作实习实践的应用性。
包师院社工专业积极探索“校社联动”模式,通过“校社联动”模式,促进学生对社会、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服务系统的了解,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类人群;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有机会反思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觉醒的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实习督导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来体验实际的社会工作;在完成各种社会工作专业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发展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开始工作并能够不断反思的能力,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反思使得学生掌握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在实务领域进行对照、检验和整合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所提升;促使学生巩固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感,做好投身现实专业服务的准备工作。
2.包头师范学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
与华东师范大学这样的优势院校相比较,包头师范学院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上的确客观上存在劣势,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师资差异、学生差异等等,这毋庸讳言;但面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工人才需要,包师院不仅不能推脱或逃避地方院校的责任,还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并努力弥补自身不足,在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务能力上下功夫。客观而言,包师院社会工作专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实践性强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较少
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比较,包头师范学院社工专业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较少,仅有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及学校社会工作等三门课程。主要原因是社会工作专业加入ISEC项目后,要实现双方学分互认,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需与美国学校接轨,而美国学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较多。专业方向课程更加强调实践性,更侧重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这方面课程少不利于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
(2)校内实验室使用率低,实操不到位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也要求有专门的校内实践平台,包头师范学院也于2008年投入一定经费建起了社工实验室,但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效率并不高,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专任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实验室使用相关经验,也缺乏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二是实验室面积较小,最大房间的面积也仅45平方米。本科生有的班级近50人,有些实验活动无法在实验室中开展;三是一些实验设备陈旧,软件老化,需要更新。这使得学校实验室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作用。
(3)教师队伍的实务能力偏弱
与华师大这样的东部优势院校相比,包师院社工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弱,目前10位专任教师中,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只有四位,社会学专业背景两位,其他则是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哲学等。在多年的教学中,通过自学和短期理论学习与培训,这些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但实务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使得社工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整体偏弱。
(4)教师参与并引导的学生专业实践和研究活动不足
受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资源所限,包头师院社工专业教师较少承担高级别的科学研究项目,学生参与或接触科学研究项目的机会较少,教师也缺乏对学生从科研到实践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的研究成果,很少以学术活动、讲座或工作坊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分享,这不仅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受限,也没有让学生看到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以及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实务性基础的重要性。
三、包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包师院社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考虑这样几方面:一是高端人才的引进。目前包师院社工专业非常缺乏领军人才,更需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西部地方院校在人才引进上处于弱势地位,包师院应从学校层面对社工专业的人才引入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从事业、感情、物质条件几方面打造更好的基础,让人才有良木可栖;二是内部人才的培养。鉴于目前社工专业教师博士比例偏低、社工背景教师偏少的情况,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培养政策,为现有教师读博、访学、进修及短期培训提高便利条件,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三是留住现有人才。对一些有能力、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上升通道和政策上的支持,不能让自己培养的人才出现流失。
2.强化校内实训平台
加强社工专业的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提高社工实验室的使用率,是社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虽然学校的教学用房比较紧张,还是希望能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大面积的实验室用房,这样社工专业的实操活动才能真正开展起来。学校2018年已为社工实验室的建设划拨专项资金76万元,主要用于硬件购买和软件升级,这无疑有助于推动社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努力开设更多专业方向性课程
针对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性课程偏少的情况,社工专业可以采取这样一些积极措施:降低个别通识课的学分,增加一些一学分或两学分的专业方向性课程,课程可以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领域,也可以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还可以和本专业MSW设置的培养方向接轨,这样也有利于想报考本学校研究生的学生未来研究方向的一致性。这些新增的专业方向课程可以为本科生带来更多的实操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4.鼓励专任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鉴于专业教师实务能力偏弱的情况,包师院社工专业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对策,一是支持教师参加国内短期社工实务方面的培训班,这样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为教师服务社会搭建平台。地方政府和机构也常常会对高校有需求,高校教师通过与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帮助这些机构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教师的实务能力也能够提高。例如,近两年社工专业教师就承担了包头市社会组织评估的工作;三是鼓励社工专业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示范、推进制度建设三位一体的历史使命将专业院校的教师推上了亲自领办社会服务机构的位置上,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理性的路径选择。”[13]社工教师创办社工机构,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实务能力的提升,还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实证基础和实务案例。换言之,高校社工教师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创办机构都有助于社工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
5.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
包师院社工专业的教师利用自身优势也参与一些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例如地方项目的研究或社会组织评估等,也会让学生参与一些基础性调研或评估资料整理工作,但后期鲜有以学术活动和工作坊形式与学生分享个人研究成果的。今后可从两方面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一是不定期组织一些学术沙龙,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学者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形成科研意识,了解学术规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等学术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
6.结合社工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项目,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包师院可以将社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设计比赛等学生活动,并对设计新颖、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帮助学生实施其项目。项目策划与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重要实践能力之一,如果学校能加以重视和引导,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未来创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包头师范学院作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所教学科研型的本科院校,立足西部民族地区,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西部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社会工作专业也以面向民族地区社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社会工作人才为己任,学习先进院校的优秀教学及实践模式,弥补弱势和短板,将自身打造为合格的社工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