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五四”精神与青年的当代传承

2019-03-02洁,杨

阴山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四马克思主义精神

李 洁,杨 倩

(中国传媒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历来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习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百年来“五四”精神都是中国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精神滋养,是激励当代青年报国热情和努力奋斗的不懈精神动力。新时代下,我们更要传承好“五四”精神,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一、新时代下传承五四精神的新变化

从在国家危亡、人民苦难、民族屈辱的情况下爆发五四运动的20世纪到国家富强、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的今天,从国家到个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认清这些变化是我们在新时代下更好传承“五四”精神的基础。

(一)时代与国情发生巨大变化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在民族危亡的边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世界的殖民侵略和扩张。此时的中国则在军阀政府的黑暗控制之下,从袁世凯到段祺瑞的历届北京政府都不惜拿国家主权和领土来换取政治稳定和统治利益,对国内人民则不断加深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给整个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自古“国弱无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终成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2]

新时代的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保障。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一个世纪的奋斗与努力,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取得历史性成就。如今,中华人民正以一种独立自由、昂扬向上的姿态面向世界,并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发生巨大变化

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和广大工人的思想解放意识是随着前期明确地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活动而逐渐觉醒的。不过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以及人们对于各种新思潮的认知与理解尚未达到完全清晰的程度,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也只是作为种种思潮的一种在知识分子阶层得以传播,因此造成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意识尚处于启蒙状态。

新时代下的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增强,思想解放程度较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新局面,推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充分觉醒,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群众谋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思想解放意识空前高涨。

(三)人民群众追求的使命任务发生巨大变化

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的使命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一个世纪前,五四青年们喊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保我主权”的口号以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无惧军阀政府的恐吓镇压,他们的使命就是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

新时代下全国上下的使命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我们的使命任务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全国上下戮力同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同时,当下我们不仅要维护本国主权与领土完整,而是放眼全球,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国际政治新秩序,造福全世界。

二、新时代下“五四”精神不变的精神内核

“五四”精神由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而成,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不会变。

(一)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爱国贯穿于五四运动爆发的始终。5月2日,北大学生从蔡元培校长那里得知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起,青年们就失去了对军阀政府的任何希望,丢掉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纷纷联合起来成立团体,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秘密组织会议,罢课筹备游行演讲,并同各国公使交涉。由许德衍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啊!”[6]集中体现了学生们的忧患意识和报国热情。北京青年们的爱国行动,得到了教育界、学界、报界、商界等以及各地学生以及工人群众的积极响应,纷纷行动起来,形成“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的局面,对军阀政府造成高压态势,不得不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

新时代下,爱国仍然是青年人的根本品格。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4]同时,当代青年要始终做到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海峡两岸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在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多元的价值观也随之进入中国,尤其是一些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输入来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此种条件下,青年们更应该时刻秉承爱国之心,明辨是非,深明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大义,并积极投身到推进两岸关系向好的实践中去,始终坚信“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7]

(二)进步精神

青年人的思想决定了国家的未来,追求进步则是青年人的历史使命。陈独秀曾在《新青年》发刊词上明确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8],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们在国难当头情况下,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纷纷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到五四运动期间,进步青年放眼世界,审时度势,部分选择出国留学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在当时一度形成“留苏、留美、留法”的“留学热潮”。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赴法留学的青年代表。青年留学生们在法、俄、日等国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部分青年选择留在国内,关注国家现状,积极创办报刊,成立团体,针砭时弊,启发民智。毛泽东就是这一时期杰出代表之一,1919年7月由其创办的《湘江评论》主张“彻底研究学术,努力追求真理;倡导群众联合,实行‘呼声革命’”[9],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对当时的湖南以及全国的革命运动都产生重要影响。

追求进步是国家创造创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迭代瞬息万变,“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发展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追求进步,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更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一直没有停止走出去的步伐,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我们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潮流,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应用市场等方面积极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10]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新时代下的青年更应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汲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综合提升自我素养与能力,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民主精神

五四时期是中国民主精神的重要启蒙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几千年来存在的封建思想及伦理纲常仍根深蒂固,传统中国同民主与人权无缘。中国思想界的当务之急是启发民智,关键则在教育青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民主启蒙运动向中国专制传统发起挑战,首先引进现代“人权”概念,以打破旧思想、旧传统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这里的民主,即含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也包括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对应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但在巴黎和会后逐渐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开始平等对待各家学说,包括基尔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一度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民主启蒙运动取得新进展;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批判资本主义,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观点得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认同,青年们开始放弃陈旧思想和传统束缚,开阔政治视野,同军阀政府展开激烈斗争,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新时代下,我国经历了20世纪的革命、改革与发展之后,在新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框架的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反复探索,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将其作为推进和完善中国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次和制度化发展重要战略途径。”[11]“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由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十九大报告继续明确“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5]民主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青年一代仍旧要发扬民主精神,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自觉抵制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渗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时时想着国家,处处想着人民。”[4]

(四)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时期,是科学、理性精神的崛起。五四运动时期的科学精神主要指的是与愚昧迷信向对立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和知识。1919年7月27日,《每周评论》刊登文章指出“我们中国四万万人,一大半都在昏天黑地之中,一毫知识没有”、我们“需要科学的思想,是为了破除以往的错误,需要思想的科学,是为了防备未来的危险。”这里指出当时的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极其匮乏,封建的道德观深刻地束缚与压抑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于科学的需要极其紧迫。而当时作为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五四青年,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摒弃封建迷信思想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技术,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中,从没有忽视过科学技术的力量。恩格斯曾说“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喜悦”[14]当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始终要坚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5],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进入21世纪,中国迎头赶上互联网的发展浪潮,瞄准世界技术前沿,积极推动技术开发,全面推进“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变革,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例如中国“5G”技术开发在世界遥遥领先,中国实现了从互联网的追随者到互联网的引领者的跨越。当代青年更要传承科学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为实现科技强国、创新强国而努力。

三、新时代下青年应如何传承“五四”精神

发展至今,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一直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滋养,在新时代下依旧是砥砺当代青年奋发有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一)坚定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先后得到了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戊戌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以及马君武、陈望道、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关注,并对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进行译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此时马克思主义只是当时众多主义流派的一种。当时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若干思想流派也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和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看到了人民群众这一革命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推翻社会黑暗统治。青年们在运动中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彻底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也使得五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青年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1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并结合本国实际而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全国人民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12]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会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1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坚信“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12]

(二)开拓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文化是民族存续的血脉。五四时期的中国正是因为科技落后,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才陷入分裂危亡的境地。回望当今强国的发展历史,无疑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科技革新,注重发展生产力的结果,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都证实了这一点。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从来都是革命性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汲取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迎头赶上互联网发展的浪潮,积极推动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进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不断向科技强国迈进。如果说国家发展一方面要科学技术支撑的话,另一方面就要抓好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软实力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对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影响从来都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一代代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追求“法治、公平正义”的法家文化等;在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青年人要不断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留学国外学习先进科学知识。直到建国以后,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的讲话中,深切地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的一番话,激励了代代学子。“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学习是青年的首要任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能不能始终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强不强,拔尖人才多不多。”[14]习总书记在2018年同北大师生座谈时也提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新时代的青年人要传承“五四”精神,则“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12],就要时刻秉持“忧患”意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锐意创新,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增强创新意识,开拓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以学增才,以学益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可担重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添砖加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三)知行合一,把个人理想同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结合起来

青年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五四”精神是在帝国主义入侵,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形成的,其本质就是心怀民族大义的爱国精神与责无旁贷的担当意识。当时的青年们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理想抱负联系起来,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竭尽全力维护国家统一。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个人的成长成材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在小学期间就能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同志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对国家危亡、民族屈辱、人民苦难有着切身感受和深刻思考,在青年时期就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目标。他先后留学日本、法国探求革命真理,并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开启了为国奉献的一生。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在苏联专家撤走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最早加入研制核潜艇的队伍,担当起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大任。而当时的他也仅仅31岁,便从此开始了近30年隐姓埋名,专心致志研制核潜艇的工作。直到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顺利完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黄旭华把自己最宝贵人生阶段贡献给了国家,开拓了中国的核潜艇研制领域,为中国独立自主研发核潜艇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严克美,她扎根基层10余年,带领两个特级贫困村648户2 100余人全部脱贫,为县整体脱贫摘帽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是出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周恩来总理,还是把青春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黄旭华总设计师,以及新时代下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严克美同志,他们都把自身的理想抱负同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新时代下的青年人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把个人理想同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结合起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2]从五四运动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同时这也需要青年一代的我们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5]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三大攻坚战取得良好开局,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但国家发展仍然还面临着种种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的阶段,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前人优良传统,要在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知行合一,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厚植为民情怀;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以保持中国青年永远奋斗的良好传统。

当代青年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就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4]广大青年要勇立时代潮头,以积极昂扬的姿态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争做新时代下的奋斗者和实践者。

猜你喜欢

五四马克思主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