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课程自信”的条件分析

2019-03-02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程

姜 远 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这句论述再次重申了思政课的意义,开设思政课的价值在于为青少年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思政课的开设也需要精心的设计与构思。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不仅是一种课程态度,也是一种课程要求,即“课程自信”。所谓“课程自信”,指的是思政课教师建立在授课能力评估基础上的一种高自我效能感,“理直”是基础和条件,“气壮”是自信和底气,只有“理直”才能“气壮”。因此,建立思政课“课程自信”的核心在于“理直”,而要想做到“理直”,需要思政课教师理清开设思政课程的四个条件:第一,领悟教师之理,明晰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格;第二,领悟学生之理,明晰思政课程中的学生心理发展逻辑;第三,领悟学科之理,明晰思政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结构;第四,领悟关系之理,有效地利用一切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思政课程的教育效能。本文拟对这四个条件展开深入分析:

一、基于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素养结构理解的胜任自信

优秀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是开好高中思政课的关键,而教师的优秀与否需要有具体的素养结构作为参照,这既是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是其基于自我效能评估而建立个体胜任自信的源泉。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学理性和价值性三重属性,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三项特殊要求。

(一)源于思政课政治性的教师素养

思政课是政治在教育领域的集中表现,既与当前的政治密切相关,又塑造着未来的政治。因此,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该属性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提出了两项明确要求:第一,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性要强。政治性主要指一种方向性,这是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首要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主要由政治敏锐性、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执行力三个方面构成。政治敏锐性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分析并鉴别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抓住本质、洞察后果,据此确定正确的政治教育态度和政治教育方向。政治坚定性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讲政治方向、有政治灵魂、自觉建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在思政教育的重大问题和信念上旗帜鲜明。政治执行力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内核和教育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统一。第二,思政课教师的情怀要深。情怀是以自我实现为行为标准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教育行为方面要更多地以自己向往的精神世界为追求,较少地计较功利得失和物质富足。高中思政课教师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信念的直接释义者和倡导者,另一方面又在课堂上直面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页。因此,一名优秀的高中思政课教师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情怀。只有当思政课教师真正地觉得其教育行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时候,这种崇高的使命感才会内化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苦钻研和对思政教学的执着追求。只有当思政课教师将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成为学生的理想信仰和正确价值观的孵化器。

(二)源于思政课学理性的教师素养

学理性指思政课的学科和科学视角,即思政课有独立的学科地位,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有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和相应的考核标准。传道者必先明道,因此,学理性对教师素养的底线要求是要透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能想得清、说得透、辩得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理论的统一性和实践的多样性,这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素养又提出了两条高标准要求:第一,思维要新。创新教育理念,推动启发式、体验式、情境式的思政教学。创新教育方法,将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讲解法与从经验到理论的归纳讲解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教育内容,思政课的讲授要做到基本原理稳定、透彻,素材、案例实时更新。第二,视野要广。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能否真正地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心灵的震动。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范畴必须要包括胜任的专业知识和博大的通用知识两个方面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宽广,做到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统一。”(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页。宽广的知识视野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西方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内容融会贯通。开阔的国际视野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从全人类和全世界的视角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深邃的历史视野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讲得清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以及新中国的强国历程等。

(三)源于思政课价值性的教师素养

指向于学科,思政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指向于学生,思政课又体现出很强的德育价值。思政课德育价值的大小由三个因素决定,即知识本身产生的共鸣、教师演绎方式产生的作用和教师自身示范的影响。其中,教师自身示范的影响对高中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两项基本要求: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第一,自律要严。高中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想在学生心中产生共振,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亲切之感、信服之心,其自身必须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坚定践行者和坚决拥护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育人之前先自律,学生应习得的行为,思政课教师应先行之;学生应避免的行为,思政课教师必先绝之。第二,人格要正。师德指向于内,是教师修为;指向于外,是为人师表。思政课教师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行。这就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坚定的人和充满正能量的人,坚持言传与身教的统一,用自己广博而有深度的知识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用自己的品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二、基于对高中生心理发展逻辑理解的学情自信

思政课程实施的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就是这种存在物”。(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课程自信必须源于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逻辑的充分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构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活动”(6)课程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知识-活动”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发展的目标就是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教育生活环境。体系。

(一)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与思政课契合要点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上看,高中生从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形式逻辑思维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一种,从初二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在高二的时候达到成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更加擅长概括、推理和判断。因此,在高中初期的思政课程内容中设置故事、案例并引发相关的政治和道德的推理及判断,其教学效果会有明显提升。高中后期,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迅速发展,他们不再从孤立的、静态的角度认识对象,而开始尝试从矛盾、运动、发展和关系的角度认识对象,并能够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因此,高中后期的思政课程除了需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加大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教学,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使其对思政课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此外,该时期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逐渐增强,怀疑、探索、猎奇和争论等特点越发凸显。因此,思政课教学素材的新颖性、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争论话题的有效性以及对知识点分析的透彻程度都将成为影响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基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思政课有效性分析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由抽象、静态走向具体、动态。

(二)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与思政课契合要点

自我意识作为学生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调节和引导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效果。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7)婴儿期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避免不信任感;儿童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或害羞感;学龄前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学龄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后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智慧感,避免绝望感。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心理社会成长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而高中阶段是自我同一性获得,避免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关键时期,(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9-92页。其特点是自我的快速扩张,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我意识的触觉开始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认识对象的判断和体验更多地体现出自我的标准。对高中生而言,这意味着告知式的观念输入对学习所产生的效果将变得越来越小,而真正能够让学生获得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以及政治认同意识等的有效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产生自我探索和实践后的内心认同。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第一,在教学情景的设置中,多采用能够引发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教学内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成长的自我产生共振,其结果是思考后的自我新成长。第二,在学习方法的设置上,多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真实问题,用其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信服度和思政课的吸引力。第三,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除了选取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情景以外,还可以选择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总之,从高中生自我发展的视角分析思政课的关键点就在于避免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感,而要让其成为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认同教育。

(三)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与思政课契合要点

与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较,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第一,从情绪的表现形式看,由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第二,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由以直接、具体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第三,从情绪体验的内容来看,由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转变。(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0-279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引起学生深刻情绪反应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因此,要想让思政课引起高中生深刻的情绪反应,其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因而用思政课引发其社会性情绪情感体验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贴切,运用思政课主阵地成功地引发学生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体验将成为其社会性成长的关键。第二,好的高中思政课绝不仅限于关注学生的外在情绪表现,还需要思考其能否触动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活跃程度来评判思政课程的质量,而要用课程是否引发了学生更深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来考量。第三,概括的、抽象的知识同样能够引发学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第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更深沉的、更间接的和更抽象的情绪情感的获得更符合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总之,从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政课的关键点在于寻找并使用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的教育内容。

三、基于对高中思政学科知识体系理解的学理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1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10页。高中思政课教师的学理自信是建立在对学科理解的知识深度和厚度的基础之上的。高中思政课程内容比较庞杂,这对学科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背景知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理解

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以后,确立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课程主线,主要由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政治认同是价值追求,科学精神是价值判断,法治意识是价值底线,公共参与是价值担当。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建立基础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体系架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课标的基础上,将思政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发展史、时事政治和相关文化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连接,建构起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和有机联系的学科知识体系,使其成为支撑高中思政教育学理自信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理论基础,才能产生令学生折服的阐述。而思政发展史的知识可以让教师阐述清楚学科的主要理论、核心概念、发展历程、实践变革和探索者的思考,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深度、有理性、有灵气。上述所有知识图谱的建立直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思政课有目标、有方向、有的放矢。要构建有效的学科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核心概念-联系”的逻辑来进行组织,其核心概念可以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串联。例如,在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节课时,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国体、政体、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特点、优势”和“制度自信”等。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人大制度的内容、特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政体、优势”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制度自信”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可见,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是思政课能否讲得清楚和深刻的关键。

(二)围绕课程知识的有效表征,对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教学表征知识指教师以特定的学科知识为主题,有效地组合和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总和,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表达等方面的知识,是思政课教师学理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知识不丰富,便会出现虽然自己理解,但在讲授时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建立起充分的学理自信,在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取大量可用的教学表征知识。例如,教育学作为扎根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关于教育的宏观理性理解和实践指导,而四大学习理论(11)四大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石)和人本主义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师提供教师观、学习观、教学观以及学生观等对教育深度理解的理论支持。心理学对思政课程的积极作用更加广泛,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思政课的一项功能,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理论根基,心理发展规律是思政教学必须依存的理论基础。表达方面的学问更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它包括语言表达和媒体表达两个方面,两者的准确、鲜明和生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可见,思政课教师教学表征知识在思政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思政课程能否讲得清楚、明白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全面、有效地掌握教学表征知识,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根据所教授的学科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而有效地进行思政教学。

(三)围绕课程知识的广度拓展,对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理解

广博的知识是高中思政课教师学理自信的重要条件,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对教师的背景知识提出了较高的广度要求。以往的思政课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觉的原因就在于思政课教师背景知识的薄弱。思政知识是研究人的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背景知识应该涵盖所有与人相关的知识范畴。思政课教师要想能够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需要对这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所涉猎。通过对自然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方面知识的理解,能够实现课程表征的有理有据。例如,通过对红色经典的研读来理解理论和思想的演变过程和论证环节,理解理论和思想的研究风格、研究方法和提出者的个性,这些知识将使枯燥的思政知识活起来。自然科学可以为思政知识提供科学理性的视角,政治学和法学可以为思政知识提供上位、宏观的视角,社会学和历史学可以为思政知识提供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哲学可以为思政知识提供本源视角。这些知识可以让思政课程的水平高起来,厚度高起来。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越丰富,思政课的吸引力就会越大。总之,思政课教师的背景知识是思政课程能否讲得生动、吸引人的关键。

四、基于对高中思政课程育人环境理解的资源自信

基于教育生态的视角,思政课的生态主要包含三层内容:第一,思政课堂的微观生态;第二,学校思政教育的中观生态;第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进行思政教育的宏观生态。推动三种思政教育生态的共同良好发展,是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课程自信”的最后环节。

(一)高中思政课微观生态的理解与协同

高中思政课的微观生态包含思政课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媒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教师的角度讲,课程自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理厚度、视野宽度及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程自信的关键在于思政课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思考、自我践行为生长点,以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为归宿点。从教学媒介的角度讲,课程自信是基于媒介有效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此前提下,建立有信仰、有思想、有温度的共生性师生关系是核心。这是一种强调知识共创、人格共生和心灵共鸣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此关系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和示范而成长,教师通过学生的成长而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两者在心理相通和心灵接纳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高中思政课的微观生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高中思政教育成败的关键,其要点在于协调好思政课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建立新时代新型的思政师生关系。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起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的基础,也是思政课教师建立资源自信的重中之重。

(二)高中思政课中观生态的理解与协同

高中思政课的中观生态指思政课主要作为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这点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理解。横向上,它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部分内容。思政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目标的明确性、过程的具体性以及方法的针对性等特点。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其他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可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有赖于二者逻辑上的系统整合、作用方式上的双向渗透、整体设计上的三位共进。(12)史巍:《论以“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和有效落实》,《学术论坛》2018年第4期,第168页。因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协调的关键在于两类课程整体设计的系统性和互通性。纵向上,它指幼小初高大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其关键在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这种一体化思政教育模式主张具有连续性思政教育的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完全独立,也不宜过度重叠。(13)邵志豪:《中学与大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4-9页。思政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建立起贯穿幼小初高大的思政教育模式,以实现各个学段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因此,思政教育中观生态是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师建立起资源自信的基本条件。

(三)高中思政课宏观生态的理解与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政课的有效性还会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关系协调作用的影响。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指出了宏观物质情境、人际情境、精神情境中所蕴含的指向学生成长的思政教育效能。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社会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思政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思政教育的协同总体架构应以学校思政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思政教育为辅,其关键点在于思政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目标的一致指始终让学生的思政教育保持在一个同质的框架之内,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不能出现功能相互抵消的消极作用。方法的多样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效利用一切能够提高思政教育效能的资源,不仅有学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方法,还有家庭和社会思政教育的独特方法,从而增加思政教育的方法丰度。总的来说,高中思政课的宏观生态不仅是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建立起资源自信的最后要求。

综上,通过对前文四个方面的分析可见,“课程自信”来自于超强的教师素养,来自于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来自于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要啃下一批‘硬骨头’,包括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网络思政,解决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14)《彻底改变思政课的被动情形》,https://toutiao.sanhao.com/news-detail-24104.html,2019-10-0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建立四个“课程自信”,让有意义的思政课有思想、有味道,真正成为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