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的价值探究

2019-03-02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建构

王 冬 云

话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征,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着一定物质的、政治的生产关系,也内含着利益和权力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既体现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历史依据、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的深度探究,也体现着对其话语方式、传播过程等的深切关照。它运用一系列言说方式、话语策略、话语规则,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语言的阐述,加强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建构意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范围与力度,彰显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我国主流话语仍存在着影响式微、话语权不足的现象,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强势的话语权,“在全球化、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西方话语表征其‘世界性’的‘沉默他者’,成为了一个在时间上缺乏历史纵深感、在空间上被拼凑起来的‘平面图像’”,(1)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中的中国图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0页。被西方话语所建构和形塑。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的智慧与方案,面对西方话语霸权和恶意抹黑的挑战,我们应认真思考该如何最高程度地阐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声音、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增强话语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来,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不足、认同不足的困境,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之间建构起交流沟通的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等问题,这些问题催促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领域。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建构的探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路径,因为它不仅能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之间的交流,消解话语独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而且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凝聚价值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巩固与拓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意识形态是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建构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意识形态体现着鲜明的现实性和阶级性,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社会制度合法性的重要论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主体运用一定的话语载体来阐释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权力,它反映着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它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意识形态话语权总是与权力、阶级、利益等要素密切相关,不仅关系到说话和发言的权利,也隐含着国与国之间地位、实力的较量,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作为传播和理解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是展现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差异的价值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特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呈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与传播影响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需要一定的符号体系来实现,话语是体现意识形态内涵的表意系统,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主题、内容会形成意识形态的话语效力,直接影响着意识形态的推广程度,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导向性的话语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总是隐含在话语表述之中。可以说,话语阐释权是话语权的核心,在话语的导向、判断中实现着意识形态的整合,展现话语力量,并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利,人们是在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把握现实的社会关系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存在于与其他话语交往的话语秩序中,话语秩序存在着等级差异,反映着话语资源的分配原则,只有拥有话语秩序中的主导地位,才能拥有坚实稳固的话语权。在全球信息交流日益畅达的背景下,在多元文化对话、交流的现实情境中,要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的渗透、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区隔、历史虚无的曲解,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还需要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效力,拓宽阐释与传播的话语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话语秩序中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话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软实力’(soft power),它在充满新鲜感和流行色的外衣下走进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渐渐地渗透和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实现阶级统治的有力武器”,(2)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9期,第7页。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多元话语形态的共时性存在,多元话语并不是一种平行、均等的关系,它们以冲突、对立、主导、被主导等方式影响着话语资源的分配,体现着共生与竞争的关系。话语是一定潜在的权力表征,体现着权益需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因为话语权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有主导地位的言说者才有话语的主导权,在多元话语的冲突中左右着社会发展的走向。所以说,在竞争与共生的话语场域中,要想拥有话语权还需要我们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话语优势,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是认知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它通过符号的所指与意指对个体产生影响,因为符号是与其他人发生交往关系的重要媒介,人们会依据一定的符号来解读符号,有意无意间受到符号隐含的内容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要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成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运用能正确反映中国实践和理论,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话语,借助概念、词句等符号以及特定的言说方式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具体的、客观的形式来表达自身,为塑造自己的文化符号,树立和宣传自身的国家形象提供重要的话语支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及秉承的基本理念有形、可感,回应国际社会的一些质疑和挑衅,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自觉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能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延展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

话语权存在的前提是话语交往,话语交往的过程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意识形态会通过话语符号的意指来制约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生活理解,使得社会事物具有文化价值的向度,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倾向,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事物的社会判断和评价依据,因此说,话语是特定的意义建构的符号系统,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关系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过程,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激烈的交锋中,只有掌控时机,把握媒介信息的主动权,才不至于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当前,特别要扩大新媒体的覆盖面,有针对性地将理论性的内容在交往、实践中呈现出来,要特别关注话语阐释与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效果,打造特有的话语体系和表达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作为政治的象征符号有些是抽象的,有些是以风俗、表象等形式呈现的,因其隐喻性往往不被民众所完全理解,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需要借助多样的话语表述方式,运用多种话语载体整合资源,提高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能力。建构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要在传统图书、报刊、电视等媒体场域中发挥作用,也要实现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融合,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渠道与空间,提升话语的魅力,拓展话语空间,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性,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凝聚人心,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

二、诠释与建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重要方式

话语不是脱离文化的存在,它是人们社会认识的表现,历史的、传统的、流传下来的风俗和信仰是话语发展的印记,复杂的现实生活是话语意义建构的依据,话语总是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秩序而进行符号的阐释与传播。话语是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揭示其内化规律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能够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要重视历史传统,不仅需要在历史语境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承继性,遵从在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中形成的话语范畴,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也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寻求话语资源的指引,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联,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文本,展现其历史的承继性和延展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内核,反映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彼此印证,增强自己的话语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进一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价值,对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作出适时的说明,在价值系统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推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回应现实、解疑释惑方面的作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和感召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

话语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离开话语而单独存在,话语所展现的是充盈着主体意识的世界,体现的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经验。话语体系是一种言说方式,内含着特定的语言内容和语言习性,不同的言说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形成不同的话语规则和话语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体系的创设要符合民众的生活场景和审美特征,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个体生存之间的必然性关系提供依据,建构起与迥异的民众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应的话语体系。

正如袁蕾所说:“‘和谐’价值观在不同话语空间中存在不同的建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属于国家层面,但是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中,‘和谐’的话语是围绕着‘社会和谐’框架建构的……而在以天涯论坛为代表的民间话语中,‘和谐’的话语是围绕着‘生活和谐’框架建构的”。(3)袁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话语分析——以和谐为例》,《中国出版》2015年第9期,第26-27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要体现规范性和逻辑性、理论性和生活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也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互融中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内涵与宽泛的外延;需要运用微电影、图说、漫画、微信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从语言文本向图像符号转化,使爱国、民主、和谐等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让人产生关联与想象,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述方式;需要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天人协调”“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厚德载物”等;需要用经典语录、名言警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公私仓廪俱丰实”“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等;还需要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辉煌中国》《筑梦路上》等一批影视纪录片所创造的丰富文化符号,不断地构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的话语体系。

三、引领与强化: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

“话语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话语二者之间不仅实现信息的交换,还会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也就是说传播话语一旦成为有目的的、教育传播活动的载体,就必然把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积极折射到信息传递之中,帮助受众建构价值追求和信仰境界。”(4)刘璐璐、吴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策略探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98页。话语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其核心要义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载体,要将简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扩容,从历史渊源、时空格局、现实基础等多方面创设多层次的话语文本,并依据民众多维的话语思维方式对话语文本进行抽象与提炼,优化话语内容,实现从文本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换,启发与调动民众的情感、态度等情绪,增进沟通和共鸣,在差异中达成认同。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和传播不仅是文本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话语策略,形成话语场域,发挥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以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为其提供解释框架和理论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在社会各方面的发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立足于现实生活语境,引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认知它、领悟它、践行它,才能发挥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意义并非初始自明,认同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的,因此,话语诠释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与内容的解释,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实践,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中,针对不同的主体要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注意不同生活主体的群体性差异和需求结构差异,关注接受者话语理解程度,使阐释与传播的话语内容与话语角色相适应,重点突出,区别对待。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它与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相关,它不仅展现着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极成就,也体现着其发展的程度,它涉及文化形态、社会秩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领域,要增强其影响力与认同度,就需要生活化、动态化的话语表述,像“文明从细微处做起”“我排队、我文明、我礼让、我快乐”“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等话语方式具有生动、灵活、易接受等特征,“做文明个人、创文明城市、建文明社会”,要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通过人们对于身边故事、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话语的本原基础,不仅能够为话语提供文化根基,也能在日常的交往中,使话语文本获得更新与创生,在主体间的话语交流中增进对话语内容的认可,使个体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得到启迪和启发,形成对价值观的价值自觉。因此,要遵循日常生活的行为图式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与宣传,要根据不同的话语语境综合运用多种话语言说方式,通过话语转译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推动多样话语系统间的对话,实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机整合,使其接地气、聚人气,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人们生活的契合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创新话语策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趋势,西方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侵蚀着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一元与多元、矛盾与冲突、怀疑与认同等因素纠缠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正如马克思所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时代语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要优化话语实施策略,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阐释与传播的主体地位。

首先,强基固本,塑造明显的话语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话语的传播、转译和共享形成强大的话语场域和话语空间,形成多样的、合理的话语表达范式,全方位地唱响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传播要主题鲜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引领作用,敢于亮剑,能够与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斗争,坚定文化自信,避免空洞化、形式化的话语模式;需要创设话语权威,占领主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位势,并以此作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重要的参照。

其次,立足差异,引导诉求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经过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离不开话语双方的对话互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要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应对价值取向的多元、利益群体的多层、传播媒体的多样,借助于话语场域的创设、话语表达机制的转换、话语载体的创新等方式,提升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疏通沟通渠道,营造健康的舆论场域,因势利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感知、需求之间建立起意义的关联,强化与个体诉求的契合与衔接,引起个体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四、结语

话语作为一种具体历史文化的表征,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表意实践,在文化冲突与价值纷争中,个体往往是在话语交往中完成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不是简单的表达工具和交流媒介,而是表述观念和建构意义的符号系统,它内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话语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民众及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及价值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使命,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是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都需要用体现中国人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与传播话语的建构必定能为此提供重要助力。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