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CT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2019-03-02郎百霜
郎百霜
(松原市前郭县医院神经内二科 吉林 松原 138000)
脑血栓是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思维意识和肢体功能。目前,我国的医疗水平具有较为稳固的方式诊断和治疗脑血栓,然而脑血栓发病较为隐匿,一般很难在早期诊断,继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和预后。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对脑血栓患者检查中加入了CT检查,以便有利于掌握脑血栓的形成病因,为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就CT检查脑血栓患者结果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在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在45~71岁,平均年龄(58.63±2.91)岁,其中,女性329例,平均年龄为(57.96±2.56)岁,男性543例,平均年龄为(59.42±2.64)岁。通过初步观察和问诊发现,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言语不清、食欲减退、上下肢麻木无力和精神差等,且多种症状并存,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CT检查结果,掌握脑血栓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并对所有患者给予饮食指导、心理治疗、常规治疗等,在一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调查,记录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和治疗前的症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CT诊断结果对脑血栓患者治疗的应用价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并根据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总分10分,10分为十分满意,9~8分为满意,6~7分为不满意,<6分为十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情况对比
通过CT检查发现,在872例患者中,86例大面积脑梗死,117例分水岭脑梗死,23例出血性脑梗死,646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出现皮质反应和脑膜渗出等情况。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食欲减退、头痛和呕吐等,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具体情况见表。
表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对比
2.2 患者满意度情况
在872例患者中,611例非常满意,245例满意,16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8.17%,说明患者对治疗结果较为满意。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类型,主要是因为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脑动脉主干粥样硬化,致使血管增厚,官腔狭窄或者闭塞,形成血栓,导致脑局部血流减少,甚至供血中断,从而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通过CT检查可发现梗死灶从而确诊,同时,CT检查可区分脑梗死和小量脑出血,但有时小量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CT检查也无法发现异常,此时需要借助腰椎穿刺进行鉴别诊断[1]。在CT指导下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康复治疗。(1)药物治疗。首先应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并了解超早期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旦发病应立即就诊,如果没有禁忌症,则在3-6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卒中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降低病残率和复发率[2]。(2)外科治疗。根据CT结果,对于脑疝形成征象等患者可进行开颅减压术;对于因小脑梗死而脑干受压、病情恶化的患者,可采取抽吸梗死小脑组织和进行后颅窝减压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3)康复治疗。CT检查能够提高脑血栓症状的诊断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掌握患者的临床病变规律,为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神经内科疾病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一大因素,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像学是临床上疾病检查的常用方式,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从而提高疾病的诊断率[3]。因此,根据CT检查诊断结果和个体化原则,为患者制定分阶段治疗计划,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促进化妆呢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脑血栓患者,应提倡给予CT检查,以掌握患者的病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