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2019-03-02陈杰
陈 杰
(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 云南 曲靖 655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又被叫做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十分严重且多见的疾病,它的病因是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危重症[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65%左右都是因颅内动脉瘤所引起的,若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将会危及生命安全,故此针对我院7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DSA、CTA的别分诊断,随后进行介入治疗,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7月7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通过头颅CT或腰穿确诊,将所有患者进行DSA和CTA检查,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5.4±4.7)岁;研究组39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7.2±4.9)岁,经过我院审委会同意后,将其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DSA检查的前两天或当天进行CTA检查。在CTA检查后所有患者都采用西门子ArtisZee进行病症诊断。通过检查后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研究组采用介入治疗:在手术前用DSA检查判断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形态,观察其脑血液循环状况,选择适当数量及大小的电解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或机械性可脱式钨弹簧圈(MDS),用GDC操作系统进行栓塞手术[2],术后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派拜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时间为7小时左右。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通过DSA和CTA的分别检查后,比较患者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显效:头痛、偏瘫以及失语症状消失,有效:偏瘫和失语情况消失,头痛症状有所缓解,但没有彻底好转,无效:头痛、偏瘫以及失语症状没有任何变化,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意义
此次研究通过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卡方进行检验,计量单位用t表示,计数单位用χ2表示,检验标准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DSA和CT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
全部患者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其中CTA检查出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率为66.2%,DSA检查出72例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93.5%,两种检查进行比较(χ2=23.160,P=0.000),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其治疗效果,数据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
表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为非外伤性、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危重症,在急性脑血管意外中占15%左右,引发该病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以及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颅内动脉瘤,若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会突发剧烈头痛,严重者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DSA检查能够帮助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定性定位诊断,为医生提供患者病变的准确位置,不仅如此,DSA检查还有助于医生观察了解患者病变的范围以及严重程度,为其提供可靠清晰的客观根据[3],有助于及时帮助患者进行治疗。介入治疗是我国医药行业飞速发展的成果,它是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身的新兴方式,具有高效安全等特征,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减少头痛、偏瘫等症状的发生,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DSA检查能够准确帮助医生及时给予患者诊断,有利于提高效率,介入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治疗疗程,提高治疗效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