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磁共振技术对心梗病人的评估及预后临床意义
2019-03-02唐亮
唐 亮
(太仓市中医医院 江苏 苏州 215400)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可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进行治疗,对治疗缺血心肌,改善心脏功能效果明显[1]。而为进一步了解到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并及时评估手术效果及预后,应加强对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如心脏磁共振技术能够观察到心肌活性及心脏形态改变,对判断心肌存活情况有较高的价值[2]。为此,本次研究对心脏磁共振技术对心梗病人的评估及预后临床意义展开讨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 —10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34例作为研究资料,均经影像学、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2例,年龄在52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3.15)岁,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选择西门子AVENTO 1.5T磁共振仪进行检查,多体位SE序列,层厚6mm,层距3mm,True-FLSP电影序列,TR30ms,TE10ms,FA30°,观察心脏和大血管形态结构,左室两腔心长轴、四腔心长轴、左室流入流出道、左室流出道切面6层,采用工作站Argus4D软件处理。对比剂增强心肌首过灌注剂量0.1mmol/kg,流速4ml/s~5ml/s,追加20ml0.9%氯化钠注射液,梯度回波反转恢复序列行心肌延迟增强扫描,与FLSP电影序列对应,TE8.0ms,TR4.0ms,FA20° -30°,TI260ms ~ 300ms。
1.3 观察指标
心内膜至心外膜全层增强为透壁增强组,仅心内膜下心肌增强或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增强等非透壁增强组,其他为混合组;计算梗死心肌质量、左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等;分析hs-CR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将SPSS17.0作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对比予以t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梗死心肌质量:透壁增强组(3.5±5.2)g/m2,非透壁增强组(9.4±5.6)g/m2,混合组(7.7±2.8)g/m2,;术后梗死心肌质量:透壁增强组(11.1±4.7)g/m2,非透壁增强组(4.2±2.6)g/m2,混合组(6.5±2.9)g/m2;术后三组梗死心肌质量均明显变化,其中透壁增强组升高,而非透壁增强组、混合组降低,非透壁增强组、混合组与术前差异显著,t=3.42,2.91,P<0.05。术前、术后非透壁增强组、混合组均与透壁增强组差异显著,t=2.54,2.41,4.36,2.81,P< 0.05。
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透壁增强组(36±12)%,非透壁增强组(43±11)%,混合组(39±10)%;术后左室射血分数:透壁增强组(40±10)%,非透壁增强组(55±14)%,混合组(45±11)%;术后三组左室射血分数均升高,其中以非透壁增强组升高最显著,其次为混合组、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与术前差异显著,t=2.33,P<0.05。术后非透壁增强组与透壁增强组差异显著,t=2.83,P<0.05。
术前室壁运动异常评分:透壁增强组(2.9±1.0)分,非透壁增强组(1.4±0.9)分,混合组(1.8±0.8)分;术后室壁运动异常评分:透壁增强组(2.2±0.8)分,非透壁增强组(0.8±0.4)分,混合组(1.1±0.8)分;术后三组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均降低,其中非透壁增强组降低最显著,其次混合组、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混合组与术前差异显著,t=2.11,2.14,P<0.05。术前、术后非透壁增强组、混合组均与透壁增强组差异显著,t=3.70,2.86,4.35,3.21,P<0.05。其中透壁增强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3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内科疾病,发生会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具有死亡率高特征,因此需注重对其的诊断和治疗[3]。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逐渐向心外膜波及,对其的治疗需注重及时恢复冠状动脉血供,即通过血运重建给予存活心肌持续供血,否则坏死形成纤维瘢痕,则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及时进行心肌活性的评估,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心脏磁共振技术能够有效依据反应出坏死心肌信号增强与正常心肌之间的对比剂浓度差异,且坏死心肌会延迟增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非透壁增强组术后和各指标与术前均差异显著,混合组术后梗死心肌质量、室壁运动异常评分改善显著,P<0.05。透壁增强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表明心脏磁共振技术能够结合心肌活性及相关指标判断术前患者的病情程度,且术后可体现出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属于有效的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脏磁共振技术对心梗病人的评估及预后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