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9-03-02谢云成
杨 俊,李 强,谢云成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双一流”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不仅仅是让传统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速渗透文明体制的改革,打造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创造出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开展环境科学一流专业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新经济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产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新工科”被适时提出,“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3]。重庆文理学院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区,受地理劣势影响,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在“双一流”与“新工科”的背景之下如何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有效地改革,使之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新的经济环境对于环境科学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1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自2003 年创办,根据学校“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本,植根地方,突出应用,特色鲜明”为建设理念,先后于2008 年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 年获批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017 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现建有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林学与生态环境学科专业群,重庆市众创空间“水族空间”;并与永川水务局共建“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永川分中心”,与重庆中明港桥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共建重庆市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等。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4]。
2 “双万”下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双一流”背景下,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提出“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5]。这样的机制,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以及专业建设的改革带来了有力的刺激,并且为地方高校利用优势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一方面,地方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和竞争会变得更激烈,在专业建设中可能面临高端人才的严重流失;另一方面,办学经费以及教学资源都可能实现集中配置,这就会导致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面临着资源以及经费上的难题[6]。因此,资源以及资金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双一流”高校,进而导致普通高校的办学变得更加的困难。“新工科”指出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7]。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对重庆文理学院来说,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
3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改革
对重庆文理学院来说,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重庆市环保产业发展需求正当其时,因此进一步发展环境科学专业变的十分必要。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环境科学专业需制定好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近期发展规划,多方位、多途径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
3.1 优化培养模式,建立新工科“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重庆市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强化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对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及对因材施教的各层次的要求,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新工科“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注:“π”型优质人才是指:通过通识培养,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在环境监测和特殊水处理等领域特色培养,深化培养学生的特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2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
一方面按照“校企深度合作,产学协同育人”思路,依托行业企业的人才、平台和技术资源优势,探索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模式;联合打造实践课程,完善校企“双主持人”制和“双主编”制,出版应用型特色校本教材,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另一方面,引进名校名师优质MOOC 课程,开展线上线下金课建设,打造金课。
3.3 适应新工科教学能力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3.3.1 教师组成结构的优化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按照“新工科”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跨专业课程、跨学科门类、跨行业企业、跨国内外高校开展跨界研修,满足新工科建设和高素质环保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3.3.2 师资共享平台的提升
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促进跨专业、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基于校企合作,双向交流,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广阔平台。
3.3.3 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
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设置教学新秀、优秀主讲教师、首席教师、教学名师等教师发展层级,采用合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师资队伍创造力和生命力,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带动本专业课程与专业的发展。
4 结语
“双一流”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的需要,大力推进与地方行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再后为”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以现有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融合“新工科”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建立“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以适应此背景下地方对新型环保人才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