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危机的背后
2019-03-01谢田
谢田
特朗普先废除伊核协议,再重启对伊朗的制裁,对伊朗步步紧逼,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面对美国金融封锁、石油禁运、军事威胁等手段,伊朗能否承受得住呢?
地缘考量
特朗普在伊核问题上的行为看似任性,其实透着地缘政治的考量。
伊朗是欧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令外来者觊觎。马其顿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先后入侵并统治这里,近代伊朗独立后,沙俄及其后的苏联对伊朗领土虎视眈眈。冷战开始后,联美制苏成为伊朗的选择。而美国也乐见美伊靠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伊朗成为美国在波斯湾的可靠盟友,更成为美国打入中东、与以色列东西呼应的楔子。但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急于寻求控扼全球的硬通货。1974年,美国游说沙特阿拉伯,最终双方达成合作,确立美元与石油挂钩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延续至今的美国金融霸权。本不起眼的沙特,一跃成为美国在中东的要害所在。信奉什叶派的伊朗与信奉逊尼派的沙特,是不可调和的宗教死敌,美国的转向其实宣告美国抛弃了伊朗。
其后数十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地缘政治再怎么改变,只要依托沙特石油维系的美元霸权继续存在,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丧失了从根本上缓和的可能。但是,伊朗的实力不容小觑。20世纪80年代,伊朗在与美苏皆不睦的情况下,提出新的战略口号“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个口号展现了伊朗的磅礴雄心——统合中东成为一极,实现复兴波斯荣光的大国梦。
大国遗梦
伊朗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商业繁荣。物产的丰饶加上高原独特的易守难攻的优势,可谓是上天赐予的“王业之基”。伊朗人先后建立起显赫的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三大帝国。辉煌的历史,让伊朗人具有天生的优越感和极强的自尊心,“伊朗”一词本身就是古波斯语中“贵族”之意。而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被压迫感,又塑造了伊朗人对外部势力极度敏感的国民性。取得独立后,伊朗人追求“恢复波斯帝国辉煌”的大国梦从未停下脚步。伊朗地下探明蕴藏着近200亿吨的石油以及煤、铁、铜、锰等诸多矿藏,更成为其实现大国梦的雄厚根基。
20世纪60年代,国际油价的上扬,令伊朗获得了启动梦想的充裕资金。其后十多年间,伊朗经济取得很大成就,实力得到提升。伊朗新政权建立后,提出新口号,希冀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将伊斯兰世界联合起来,这一方面能使中东摆脱美苏钳制,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自身的大国梦。伊朗很快选择美国铁杆盟友以色列为对手,隔空发出灭国威胁,争夺中东地区领袖地位。但邻国伊拉克的逊尼派萨达姆政权,也在苏联支持下以“反美反以”的阿拉伯领袖自诩。相同的战略选择,令两伊之争不可避免。1980年,萨达姆抢先动手进攻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但是,战争渐渐出现了令人看不懂的局面:当伊朗武力强大时,美国竟去支持亲苏的伊拉克;而伊拉克取得优势时,高喊制裁伊朗的美国,也卖武器给伊朗。美国明白,伊朗与伊拉克不管谁取胜,都会主导中东格局,这极大挑战了美国的中东战略,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两者持续战斗,两败俱伤。
8年两伊战争,势均力敌的伊朗和伊拉克国力均消耗一空。伊朗第一轮试图崛起的大国之梦,在美国来回摆弄下成为泡影。其后,伊朗选择蛰伏慢慢恢复元气。
不让露头
20年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国力下降的美国热衷以巧实力去撬动地区格局,孤立主义盛行,在中东收缩行动明显,美军驻伊拉克5000人,驻阿富汗8000人,这些兵力完全达不到应对两国国内骚乱的程度。奥巴马提出“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以色列军事上越来越强大,中东的安全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再有关系”的中东外交新思维,2015年伊核协议的签署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美国的收缩,令伊朗抓住时机,再次启动大国梦。伊朗以打击恐怖主义和威慑以色列为双重行动目标,来实现整合中东格局的构想。在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行动中,10万伊朗士兵活跃在叙利亚战场上,伊朗更构建起一条从伊朗国内通往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畅通无阻的陆路通道。为打击沙特,伊朗还扶持沙特邻国也门的反对派胡塞武装,并鼓动巴林、卡塔尔等国什叶派信众,在沙特肘腋之下行动。伊朗还宣称其装备的“泥石”和“流星”地对地弹道导弹射程可达到2000千米,能覆盖以色列全境。短短数年,中东局势变天。
伊朗的再次崛起,打乱了中东的战略平衡,美国势必遏制伊朗崛起。特朗普在伊朗问题上玩起了花样。他先是声称“中东那种麻烦的地方,交给他們自己处理就好了”,扬言继续收缩,令以色列和沙特倍感恐慌。为了留住美国,沙特甚至抛出3500亿美元巨额军购订单。这份大礼包既能讨好军工集团,又可拉动就业,刺激经济。接着,特朗普一改美国历届总统的不介入做法,明确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迁大使馆,安抚了美国精英阶层的犹太院外游说集团。此番重启制裁,特朗普则讨好了国会建制派,为自己在中期选举中加分。国家利益、总统利益、党派利益三重交织,特朗普急切制裁伊朗就成为理所应当之事了。
经济制裁
不过,特朗普没有选择像推翻萨达姆政权和卡扎菲政权那样,直接动用军事手段进攻伊朗,因为那样代价很高昂。他正在借鉴里根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苏联的做法:通过经济施压和很多覆盖社交网络、电视的公关举措,从伊朗国内甚至政权内部催生变革。
自1979年被美国制裁以来,伊朗货币的价值已损失99%以上。有西方专家认为,实际通胀率同比增长186%。仅仅2018年前五个月,伊朗的食品价格就上涨了30%。经济制裁让伊朗雪上加霜。通过社交媒体,美国不停号召伊朗人走向街头,反抗现政府。面对日趋艰难的经济形势和躁动不安的民众,德黑兰方面必须做出选择和反制。
绝地反击
伊朗对付制裁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它可能采取之前的易货贸易模式,即用石油换取各类商品和服务。伊朗继续声明遵守伊核协议,获取欧盟和中俄的支持。可以看出,伊朗的战略是在未来两年里忍受“狂风暴雨”,等待特朗普下台。
伊朗也有杀招。伊斯兰革命卫队宣布,倘若对伊朗石油实施禁运,它可能封锁波斯湾石油出口途经的霍尔木兹海峡。若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由此引发的危机较之于1973年的首次能源危机可能更为严重。世界上交易的石油五分之一通过该海峡,如果伊朗军舰布下水雷,封锁该海域,国际油价可能出现令人咂舌的上涨。若油价持续上涨,西方国家经济定会因此进入高通胀,而俄罗斯却能借此高获利,这显然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当然,伊朗国内未必会出现如美国所愿的变化。尽管许多伊朗人喜欢美国文化且希望伊朗与西方改善关系,但大多数伊朗人反对美国介入。这源于伊朗人100多年来对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摘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