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方面热点回应
2019-03-01律星光
律星光
1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举行2019年首场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发布会,介绍宏观经济运行、重点领域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对外开放、1亿人落户、就业形势等相关问题,并回答了与会记者提问。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全年宏观经济数据。总体看,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增长6.6%,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2.1%,进出口增长9.7%。同时,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019年,面临内外部环境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关键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做到五个着力,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这些方面重点工作的落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外部环境的压力转变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18年,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部署的15项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动牵头的重点领域改革任务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联动推进混改、产权、企业家精神三项基础性改革。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产权保护重点举措加快落实,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制定关于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
二是出台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彰显了我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三是稳步推进电力、油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改革。增量配电改革、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及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扎实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相关改革。启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动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在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营商评价体系。
五是不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
六是深入推进价格改革。开展输配电、新能源上网电价、居民用气价格、农业水价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组织完成地方定价目录修订工作,平均缩减地方定价项目30%。
七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制定《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建设和运行调节持续加强。
1.47亿“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社会信用体系:各领域信用事件呈下降趋势
一是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继续提升。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总量持续增长,联通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突破300亿条。“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1.47亿余条,其中行政许可信息约1.09亿条,行政处罚信息3787万条。
二是联合惩戒机制持续推进。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新印发关于对会计、统计、文化市场等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效应不断显现。
2018年12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信息40.7万余条,涉及失信主体约34.1万个,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约31.8万个。截至2018年末,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277万人次,累计限制购买飞机票1704万人次,限制购买动车高铁票544万人次,346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税务部门累计公布16642件“黑名单”案件,累计限制融资授信共12920户,共有1417户当事人主动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后从“黑名单”中撤出。
三是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慈善捐助领域,发布了第二批失信黑名单。金融专项治理领域,发布第十批严重失信行为人名单400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散布虚假金融信息者实施联合惩戒。假彩票治理领域,破获呼伦贝尔特大网络赌博案等大案要案,涉赌资金流水超过1000亿元,会员20余万人。社会组织领域,依法查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约6000个,破获案件7673起,其中,依法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非法社会组织379个,逮捕嫌疑人3344个,涉案金额高达3.55亿元。总体上看,各领域的信用事件不良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2.7%。
四是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是指分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推送至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机构,按照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主体实施差别化監管措施、行业管理和市场化服务等。
“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总体进展顺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改委依法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工作,同步组织开展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对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逐项评估,历时一年多。期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化重大问题研究,强化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多视角多渠道开展问卷调查。2018年12月下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评估工作报告。
从评估结果看,“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两微一端”进行解读。与此同时,仍有少数目标任务进展滞后,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全面完成《纲要》目标任务面临诸多挑战。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进度滞后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综合施策、压实责任,积极推动完成《纲要》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
对外开放: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通过扩大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引入了国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和商业模式,增强了国内企业和产业竞争力,带动了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全面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制造业和货物出口第一大国。外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国进出口、工业产值、税收、吸纳就业的1/2、1/4、1/5、1/15,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开放促进了我国改革深化、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
第二,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新版负面清单的实施,激发了新一轮外商投资,一批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比如,特斯拉在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宝马在沈阳投资新建第三工厂,诞生了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
第三,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仍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二是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修订发布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总的方向是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在去年四季度第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基础上,今年还要推进后续批次重大外资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绿色通道,鼓励外资参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法治化投资环境。《外商投资法》草案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目前正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外商投资法是一部全新的立法,是一部以开放为宗旨的立法,确定了新时期中国对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法律出台后,国家发改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做好各项制度的实施工作。
五是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各部门,全面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对外资单独设置的准入限制,确保市场准入内外资标准一致。国家发改委将与有关部门、各地方一起努力,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资质许可、注册登记、上市融资等方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待遇。
在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外商在华投资将迎来更多机遇,也将实现更大发展和互利共赢。
1亿人落户:抓好“一个强化、一个督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作出了到2020年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等重大决策部署,并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配套举措。国家发改委会同公安部等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始终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一直在深入推进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行动。
近年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5%,预计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总体顺利。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部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或意见,大多数城市已经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许多中小城市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性通道全面打通。二是“人钱挂钩”、“人地挂钩”、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全国所有城市和县均已发放居住证,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基本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扩面提质。
今年,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会同公安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推动1亿人落户目标,重点是抓好“一个强化、一个督导”。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对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推进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宣传推广有关地方积极推动落户的好经验好做法;一个督导,是指对存在户改政策不符合国家要求、落户政策执行不到位、落户通道不畅、落户进展迟滞等突出问题的地区和城市开展督导整改,切实抓好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取得明显进展。
就业形势:既有“稳”又有“变”
从就业形势来看,目前,全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是也面临一些新变化,可以说既有“稳”又有“变”。从“稳”的方面看,2018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6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岗位供给总体大于求职人数,据人社部对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供求数据统计,2018年求人倍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四季度为1.27。从“变”的方面看,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面临下行压力,这种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传导到就业领域。再加上新增劳动力供给一直维持高位,像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较上年增加14万,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就业总量压力不减。
在看到就业市场的“稳”和“变”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就业市场的“潜力”。我国经济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特别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新动能加快增长,都将创造巨大的多元化需求,拉动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妥善应对各类风险,巩固就业形势稳定大局。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是以稳增长促就业。目前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拉动近200万人就业。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稳定和促进就业提供坚实支撑。二是以抓创业促就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好“双创活动周”等活动,鼓励更多劳动者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就业。三是以保重点促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抓好就业帮扶,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四是以提质量促就业。通过依法监管,引导市场主体为劳动者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加长期的劳动合同、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加合理的薪酬增長机制等,促进就业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