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年前学演话剧《于无声处》琐记

2019-03-01尹世昌

北京纪事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剧宣传队礼堂

尹世昌

海淀区文艺宣传队,于20世纪70年代组建,在北京市区、县文艺宣传队中是比较晚的。宣传队全队不足30人,都是来自基层文艺队的骨干以及刚从学校毕业的文艺青年。这些年轻人不仅各个才华横溢,吹拉弹唱跳各有所长,难得的是他们还都朴实纯真、肯吃苦,富有互助精神。大家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我这个年近半百的队长,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变得活力四射了,偶尔也“粉墨登场”,和年轻人一起活跃在舞台上。

我们的舞台不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以农村(场)公社大队农民和街道居民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每年春节来临,宣传队还要承担拥军优属慰问任务,所到之处,深受当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大家不仅从心灵上得到慰藉,身上的文艺细胞也更加丰富活跃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一部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如同一声惊雷响彻全国。在那个特殊年代,《于无声处》冲破禁锢、解放思想、敢说心里话,被颂为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它出自上海31岁青年工人宗福先之手,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演出,火爆大江南北。11月中旬,剧团自上海来京公演,电视台也做了转播,演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我有幸参与了市群艺馆组织的各区县文艺队的观摩学习,兴致勃勃地走进剧场,含着泪花走出剧场,心灵深处受到了极大震动——不仅为它的剧情、艺术感染力而流泪,更是为历史、为时代而流泪。

海淀区文艺宣传队《于无声处》演职人员留念

话剧《于无声处》剧本

回来的路上,我和同事们都在思考,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大剧,我们作为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要的宣传队,能否大胆尝试一下?虽然宣传队一向以歌舞、曲艺演唱等小节目为主,从没排演过大剧,但这个戏仅有6个角色和一堂景,非常适合宣传队排演。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分析利弊,大家信心满满地决定,“拿下”这个大剧。可行性计划上报后,很快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既然要演,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剧本问题。剧本,一剧之本。没有剧本何谈排练?大家正在四下苦寻剧本之际,区图书馆传来喜讯:上海《文汇报》连续三天发表《于无声处》全剧剧本——真是天上掉馅饼哩!我们当即组织人力突击刻印蜡版,仅仅两天时间,带着油墨香味的剧本便发到大家手中。

剧本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敲定演员了。演员要从我们宣传队中“就地取材”,尽可能找出与角色最接近的队员。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女主角何芸,舞蹈演员冯迈是不二人选;何芸的弟弟何为,由擅长曲艺说唱的潘大洪饰演最为合适;何芸的父亲何是非由演过戏曲的刘崇继扮演;何芸的母亲刘秀英则由女高音郑学军扮演,还有号称笔杆子的张小京扮演梅林,等等……最伤脑筋的是,男主角欧阳平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时刻关注《于无声处》进展的文教组领导耿翠华,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文教组刚刚从部队分配来了两名复转军人……不等她把话说完,我立即跑到区机关与他们见面。原在部队搞文化的常利民,形象正、气质好,一表人才,欧阳平这个角色由他扮演很合适。虽然他说话略带冀东口音,但欧阳平高兴地表示要下功夫学好北京话。另一位复转女军人朱黎平,原在部队搞美工宣传,由她担当舞美置景、道具設计制作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只剩下“导演”这个难题了。在宣传队里,王志军老师是我们的专职舞蹈教练,但没接触过话剧;一般说唱小节目,我也可以伸把手。但是,面对如此大剧,我们不能不有所畏惧,心想,哪怕来个有话剧经验的演员也好啊!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海淀区文化馆姚宝仓馆长,推荐了从空政文工团话剧团转业到文化馆的演员薛延祥——原来是他主动要求“参战”的。这可是你情我愿、互通有无的大好事!薛延祥带着清晰的构思和排练设想与演员们交流、切磋,共同研商,大家飞快地融合到了一起。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啊!

在宣传队驻地八一学校宿舍楼,在导演的悉心指导与演员们的刻苦努力下,剧中人物性格逐渐鲜明和丰满了起来。另一方面,在朱黎平的带领下,宣传队的女队员们开始购置材料,动手制作布景、服装、道具等。本着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精神,大的家具、贵的道具,都是队员们从自己家中拿来的——有人戏称“台上的东西连着我和你”。除了“物尽其用”,我们还做到了“人尽其才”。宣传队乐队拉二胡的刘承信,担负起音响和录音的责任;吹小号的付光亮当起了电工,等等。可以说,宣传队上下没有一个闲人,大家都忙得很充实,忙得心里很快活。奋战半个月(中间还有一次下乡演出)后,我们宣传队终于“拿下”了这出四幕大戏。在八一学校礼堂进行彩排时,我还有些惴惴不安。可喜的是,台前幕后通力合作,一气呵成的演出,效果真的非常好!我想,大家真不容易啊!有道是,人民创造了历史,我们可爱的队员创造了海淀宣传队史!

12月初,宣传队迎来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审查。演出顺利结束后,全体人员站在舞台上聆听意见,区领导首先表彰大家团结协作,具有“一盘棋”精神,才能有今天的成果。这时,大家情不自禁地向伸出援手的导演、舞美及男主角等人鼓掌致意。领导接着表示:“大家都是带着政治情感,发自内心诠释人物,自己受感动,才能感动观众,做到了这一点实属不易,只要有对党的坚定信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文教组老耿和文化馆老姚也提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经过三天的修整和再加工,《于无声处》首场演出正式在八一学校礼堂拉开帷幕。这出戏连演三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应强烈,有的人说:“很不错,感人至深。”还有的说:“宣传队也能演大戏,不简单!”接着,演出队移师“山后”,在温泉公社太舟坞大队对面的“九所”礼堂,连续为当地农民演出两场,为了感谢“九所”的支持,又专门为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及家属加演了一场。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九所工会负责人对我讲:“你们能把这个政治性强、艺术性高的话剧演到如此水平真是了不起啊!”后来,我们又到中科院“四不要”礼堂及区工人俱乐部等地演出。有的因舞台条件所限,置景和道具不得不因“台”制宜,但这些难不倒我们的“土”专家,他们采取“有多少水和多少泥”的办法,丝毫没有影响演出效果。当然,这中间也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在温泉演出时,自制的配电盘突然发生短路,多亏剧场电工及时解决了问题。还有录音机发生卡带事故等等。虽然及时得到了解决,但想起来还是令人后怕,这也告诉我们,要敢想敢干,还要科学对待。

当年12月,宣传队圆满地完成12场演出任务。24日晚的最后一场是在八一学校礼堂结束的,送完最后一位观众,全体人员以及主管领导齐聚一堂,团团围坐在台上的布景道具前,由海淀“红艺照相馆”的照相师,为大家拍下了海淀区文艺宣传队版《于无声处》全体合影。

第二年(1979年)年初,春节慰问演出结束后,区文艺宣传队也随之完成了历史使命,全体队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启了各自新的征程。我们手中的《于无声处》黑白剧照,成了最后一幕的珍贵纪念,它留给了历史,留给了时代,也留在了每个人心中。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

猜你喜欢

大剧宣传队礼堂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短暂生命在战地宣传中闪光——缅怀宁化籍的红军宣传队长孙益
一位洋画师的步步惊心大剧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小活动铸大理想——“嘉礼堂”在广州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联动营销效果凸显,爱奇艺八部大剧播放量全线飙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