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里的年味

2019-03-01刘山霞

少年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火龙守岁火塘

刘山霞

辞岁

老家这里,应该很早就兴辞岁吧!反正自我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提着袋子挨家挨户去辞岁。

辞岁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老家的小孩一年到头就盼这一天。

辞岁那天,不光有弟弟同行,还有堂弟和邻居家的弟弟。我带着三个弟弟上山下山地去辞岁。

我们的家住在半山腰,如果要让袋子在天黑之前装满,下午就得出发。

我们每人提着一个大布袋,从家里出发。见我们这么早就去辞岁,家里人总免不了要奚落一番,可我们是不会在意的。我们在意的是如何在天黑之前让我们的大布袋装满。

我们沿着竹林走,前面住了十来户人家。我当然要走在最前头,弟弟们跟在后头,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林里穿梭。

一进门,我们就说:“恭贺过红年啦!”人家就会把我们请进屋,把家里的好果子拿出来放进我们的大布袋。

我们一看布袋里有了些好吃的,就更加卖力地往山坳里走,住在山里的人家大多都是好多户住在一块,只是屋子的朝向不一样,一家家进,一家家出。

我们由原来拎着布袋,到提,再到背,布袋越来越重。前面是大尖嘴,那里住了十多户人家,但是要经过一座坟。那座坟阴森森地立在山林里,两边都是参天大树,我们每次经过都会一溜烟跑过。弟弟们也由原来的打打闹闹变得安静,配合着一起跑。不巧的是,堂弟的布袋挂在了灌木枝上,里面的红薯片、大圆饼,还有辣椒糖洒了一地。见我们跑得不见人影,他就坐在那堆果子旁大哭。我们只好跑过去,帮着捡,还有一些滚落在树林下边的草丛里,只好舍弃。堂弟依依不舍地望着那深不可测的草丛。远处的坟地是那样孤单,又是那样神秘。我们必须快点离开那里,加快脚步继续跑起来。

布袋里的糖果跟随着我们的奔跑跳着舞。

大尖嘴里住着我的姨妈,一进屋,姨妈就让我们坐下烤烤火。可我们怎么坐得住?我们的大布袋还没满呢。姨妈留我们吃晚饭,我们不愿意,她只好往我们的大布袋里放几个橘子,目送我们走进下一户人家。弟弟们早就忍不住,一边走家串户,一边大口吃着大布袋里的辣椒糖。

住在陆栏坡的梅婆婆给的糖果不一样。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分给我们的糖果有大白兔奶糖。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得的高级货。尽管陆栏坡的路陡得厉害,可我们还是会去。

村里开杂货店的曹老头,我们倒不期待,给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在现场好好检查一番。他往年给的萝卜丝都是过期食品。

最讨厌的是白家坳的葛嗲嗲。他说,辞岁的人要跪在地上喊“恭贺过大红年”,然后才往我们的大布袋里放上一把花生。

上山下山,上坡下坡,时而在蜿蜒的山林里行走,时而在满是竹叶的竹林里奔跑,我们背着沉甸甸的大布袋往家赶。

一年又一年,大布袋带着我们朝新的一年跑去。

守岁

小孩子去辞岁,大人们去拜年,老人们呢?老人们当然是要守岁啊!守在温暖的火塘边,等着年轻人来拜年。

早在过年前,爷爷就会去山上寻树根。不是普通的树根,是又长又粗壮的树根,还要连着一个大树桩,过年的晚上要架在火上烧一整晚。

爷爷扛着锄头在山林里转悠,看见树墩子就要上前仔细瞧瞧。有时候看上去会是一个又长又粗的树根,挖出来一看却是又小又不中用的,只能平时凑合着烧。寻到一个合适的树根是不容易的,因此爷爷要用整整一天的工夫来寻守岁的树根。

在一次次的挖掘中,爷爷终于寻到一个大而气派的树根。它有着长长的根枝,还连着一个大大的树墩子。爷爷一手拿着锄头,肩膀上扛着一个大大的树根。回来的时候,山林里的风吹拂着爷爷的衣襟,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

树根扛回来了,要放在家门口的台阶下晾干,要不然守岁的晚上不但燃不起,还会烧出一屋子的烟,这还怎么守岁呢?

等树根已经干透了,年也就来了。

爷爷把树根搬进屋,等着夜晚的到来,等着村里的小辈们挨家挨户地给老人们拜年。吃过晚飯,爷爷就把树根在火塘里架起。先是烧又长又粗的根,随着夜越来越深,火塘里的火一直在燃。经过岁月的树根燃出来的火,就像默默流淌的溪流。

爷爷静静地守在火塘边,火光把爷爷的脸照出了暖暖的光芒。水壶里的水开了,水壶盖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坐在火塘边的爷爷,是不是会想起已经去世的奶奶?是不是会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光?谁也不知道。火塘里的火依然跳跃着,树根已经燃尽,接着是大大的树墩继续在火塘里燃烧。

村里的年轻人挨家串户地来拜年,把屋外的寒气带进屋,在火塘边停留片刻,就会觉得浑身充满温暖。水壶里的水开了又添,添了又开,拜年的人来了走,走了又来,火塘里的火还在。

守岁的夜晚是漫长的,爷爷毕竟是习惯了早睡的人,可是这个除夕的夜是一定要守的。火塘里燃烧的是树根,守岁的人借着这树根的火守住自己的回忆。等到火塘里的火只剩下炭火了,屋外响年的鞭炮一挂接一挂地响起,守岁的夜终于结束了。

耍火龙

孩子们盼年的到来,因为有想吃的可以放开肚皮吃,有好玩的就尽兴地玩,还可以光明正大地挣钱。

大年初一的晚上,村里的孩子们就已经找好队伍,准备耍火龙。

用稻草扎成小把,每个小把上面插着一根香,称为火把。火把被缠在棍子上,方便孩子们举着来游唱。火把与火把之间连着一根麻绳,把所有的火把连起来,就是一条火龙。龙头其实跟后面的火把一样,只是要大一些,讲究一些的孩子还会找来红纸在上面点缀一下,显得喜气洋洋。

一条火龙至少要五个人举,多则十人。走在最前面的人是不用举火龙的,但要用棒子敲茶盘,敲出声响来,敲出节奏来,让人一听到敲击声,就知道耍火龙的来了。

孩子们举着火龙浩浩荡荡地来了,一进屋就跟着敲击声唱:

火把着,火把着,

进了屋,家家享幸福。

火把着,火把着,

进了房,家家有余粮。

火把着,火把着,

进了房,大家喜洋洋。

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转圈。唱完了,敲茶盘的孩子会去跟主家说:“恭喜发财!”主家知道,这是在委婉提醒该给钱啦,于是先给五毛。敲茶盘的孩子说:“高升!”主家再加五毛。敲茶盘的孩子会一直说高升,说新年里万事如意,说新年里身体健康。主家只得再加,原是五毛,加到后面变成了十块,敲茶盘的孩子才会带着火龙的队伍唱着歌离开。

一家家唱,一家家说着“恭喜发财”。

耍火龙是不是挣得多,关键要看敲茶盘的孩子是不是能说会道。有的孩子害羞,用蚊子似的声音说一句“恭喜发财”,主家给一张五毛,赶紧往口袋里一放就溜走了。耍火龙的队伍在路上撞见别人的队伍,就会问:“你们耍了多少钱?”一对比,有的队伍就没有了继续耍下去的勇气,差距不是一点点大啊!

也有的队伍欢欢喜喜出发,结果在路上因为想去远一点的地方,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这样一来,不想去的就把火龙扔在山路上。一个人离开会带动更多人离开,好好的火龙队伍就这样解散了。

不过没关系,火龙可以从初一的晚上耍到正月十五。虽有这么多个夜晚,可是不能总去一些老主家。孩子们会在每晚走不同的路线,有时要走很远很远的路。黑黑的夜,孩子们敲着茶盘,唱着歌在山路上行走,没有谁害怕。每晚耍完火龙,就会找一个地方,把一家家得来的钱,一张一张数清楚,然后根据人数平分。也有的孩子认为敲茶盘的人最辛苦,把零头归他。耍完火龙,一回家大人就会问耍了多少钱。大人会为孩子耍得多高兴,也会为耍得少而遗憾。

耍完正月十五,孩子们就背着书包走进学校,把耍火龙挣的钱用来交学费。

发稿/赵菱

猜你喜欢

火龙守岁火塘
温暖的火塘
守岁
小火龙
诗词风俗话守岁
再见了,小火龙
大火塘,小火塘
古人的过年诗
火塘边的乡愁
家乡的火塘
庆贺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