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党建育人的价值彰显与践履路径

2019-03-01毛道生

中国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成都育人学校

毛道生

当前,中小学党建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重教师,轻学生”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作用。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成都七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球视野,中国脊梁为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学校灵魂和工作主线,把党建和育人有机融合在学校文化、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校园活动等教育全领域、全过程之中,从而以党建为引领,重构育人模式,很好地践行了“教育强国”的教育价值。

一、党建与育人的价值交点:教育强国

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兼具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双重使命,从来都没有,也不能脱离社会所需,游离民族所托。陶行知强调,“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并提出“政富教合一”的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上以此思想和情怀而投身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救国”的事业中。2018年,中兴芯片事件提醒我们,芯片之争实质上是科技之争,科技之争实质上是人才之争,人才之争实质上是教育之争。这说明,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不能离开社会孤立地发展,要从整体上思考教育、政治、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与政治、经济协调并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否则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甚至没有教育的立足之地。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国之路,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要求“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校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养,从而促进其积极变化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学校肩负“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使命,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职能,其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等方面都深刻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出生且植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学校,天然具有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性质。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并加强党建,以党建来引领和夯实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的本质要求。因此,从价值取向上看抓党建和抓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教育强国”共圆“复兴梦”。

二、党建与育人的融合策略: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工作主线和评价标准,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那么“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就成为每一位教育人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抓好党建工作本身就是学校的应有之义。然而,学校教育客观存在党建与育人“两张皮”的问题,之所以如此,除了政治站位不高的思想认识问题外,还源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信仰追求和工作方法等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把党建和育人有机融合在学校教育之中是立德树人的现实之路,学校教育要主动自觉地挖掘和彰显党建的教育价值。

1.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蕴含丰富的教育意蕴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绝不是一部“过去的故事”,它孕育着现在,昭示着未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执政近七十年、领导改革开放四十年,考察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追究深藏于背后的内在逻辑,实质上是考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知晓和认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强化“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不仅仅是以史鉴今,是坚定和拥护党的领导,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对人民的挚爱、对信仰的执着、对困难的坚韧、对同志的团结、对斗争的智慧等,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

教育。

2.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蕴含美好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而不是“最能为个人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信仰,所以他才能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才能为全人类奋斗终生。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也选择了同样的信仰和追求,像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焦裕禄、雷锋等,他们以一生的执着追求和坚守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把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系于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就把祖国和人民就装进自己的心田和灵魂之中。此时,学生成长就是以责任和使命作为内在动力,而不是享乐和名利作为内在动力。当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后,这种信仰的力量就转化为成长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工作的力量,从而克服万般艰险,战胜无数挑战而矢志不渝,百折不挠。

3.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蕴含深刻的生活智慧

党的工作方法和传统,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三大法宝”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本身是充满实践智慧的。这些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工作和治国理政的方法武器,也是可以作为每一位人民群众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职场奋斗的方法武器。例如,统一战线的核心价值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引导学生反思自省,是不是注重包容同学之间的不同主张?是不是主动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是否存在拉拢一批,打击一批?如果把握好了,你与人相处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又如党的建设告诉我们,任何团队要想发展好,都要加强自身團队建设,方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班长、团支书、社团负责人,你有没有抓好团队建设的意识?假如你今后创新创业,你是否注重公司的团队建设?由是观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智慧,具有强大的实践意义,而非空洞口号,我们要悟透和用好。

基于以上认识,成都七中党委把党的宗旨、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大道理”,分解、细化和实化为学生可以感知、触摸、践行的“小道理”,如品德修养、学习动力、习惯养成、思维方式、生活准则、处事原则、交往方式等,让中国共产党变得可敬、可亲、可追,从而使党建工作在立德树人轨道上自然运行、无阻运行和实效运行。

三、重构模式:党建与育人的学校践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党建为学校注入了思想和文化的活力,学校发展为党建提供了舞台和载体。学校教育要强化“党建+”意识,以党建为引领,重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党建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党建融入学校文化,造就“中国脊梁”

成都七中深刻领会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把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在创办之初,成都七中就提出了“酌古准今,阐扬学界;明体达用,陶铸国民”的育人要求,在新时期成都七中取意扬雄的《法言》而提出“审是迁善,模范群伦”的校训,明确了“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追求和“全球视野,中国脊梁”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和工作主线,成都七中以“模范群伦”“中国脊梁”来回应“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成都七中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为主线”的德育框架,建设文明校园和法治校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立志成才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等,既防止培养庸俗的碌碌无为者,也防止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有责任感,有思想会思考”的学生。这些育人理念和教育思想,可以用“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来形容,既有历史底蕴,又富时代精神,已融入七中师生的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之中。成都七中被评为成都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并于2015年承办了全国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讨会,向社会发布了《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都共识”》。

2.党建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四有”好老师,才能引导学生抵御不良诱惑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都七中借“党建”之势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党建引领强,教书育人好”。师德方面,以党性为师德铸魂;师风方面,以党纪来廉洁从教;师能方面,树先进,育“四有”教师三大策略。

党员教师是关键少数,党性强则师强,成都七中设立 “党员示范岗”,以强化“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意识。成都七中党委对党员教职工狠抓“保持先进性学习”“两学一做”等党内学习活动,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全国和四川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等,认真学习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赴邓小平、陈毅等故居参观学习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以“四有教师” “四个引路人”“四心从教”“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等党和国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来引领和培育全体教师。成都七中以“磨课”“献课”“转转课”来“聚焦课堂”、注重“传帮带”的团队协作来打“团体仗”、加强教研组建设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来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学历提升和校本研修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成都七中教师秉持“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的优良传统,师德高,师风正,师能优。在过去,成都七中拥有“熊三角”“唱几何”及谢晋超、龚廉光等名师,现在拥有文宗、许勇、石峰等名师,深得同行认可,家长和学生信赖。

3.党建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跑道和菜单,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育人模式的建立和优化都是从课程建设和改革入手的,党建育人也要植根于和着力于课程开发和实施才有根基、有力量、有活力。成都七中以党建育人为引领和标高来审视、梳理和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德育体系,发挥好课程育人在党建育人中的作用。第一,借助成都七中青年党校、团校和干校开发主题校本课程。第二,在《成都七中成才指南》中突出思想修养和品格养成,突出理想信念的价值与作用。第三,利用学校推送系统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政策方略和英雄人物,进行隐性课程教育。第四,加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党建理论和思想,特别是加强语文、历史、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学的思想把关。第五,站稳站牢主题板报、主题班团会、升旗仪式、校报校刊和“墨池论坛”等阵地,开展“七中人心中的‘中国脊梁”“我与十九大”“我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等主题宣讲和学习活动。第六,用好“墨池国学大讲堂”“历史长廊”“真生活 新思维——我手写我心”等校本课程,以及朝花文学社、国学社、模拟联合国社、领导力社等学生社团,突出和渗透党建育人。第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功能,开发微故事、微寄语、微视频、微党课、微提醒等微课程,及时有力、灵活多样地展开

党建育人。

4.党建融入教育活动,塑造师生的精神气质

党建育人是立体、鲜活、活动的,要走出“板着面孔说教”的僵化教育方式,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成都七中贯通校内和校外,把党建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塑造学生向善向上、正气大气的精神气质。第一,立足校内开展“立志成才”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展示周、“我们的祖国”主题活动月、排球活动月、林荫公益活动、校长约你面对面等活动。第二,立足校外开展走进社区、工厂、企业、医院等进行职业体验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融入社会,增强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第三,学校领导亲自上党课、上团课和作报告,并广泛邀请校外专家给学生做主题报告,如冯键大检察官讲宪法、易国栋校长讲《生命需要 意义,灵魂需要高度》、“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到校宣讲等。这样一来,成都七中校园充满正能量,“力戒浮躁,绝不媚俗”成为师生价值观,“志存高远的积极,气定神闲的高贵”成为师生精神气质,“和风细雨展高贵气质,谦恭礼让显优雅风度”成为师生行为规范。

成都七中狠抓党建育人,同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了学生差异发展、多元成才和个性成长的路径。成都七中在科创教育等领域在全国领先,成绩卓著,学子以思想好、思维活、底子厚、视野宽、进取強、潜质好等特点而深受高校青睐和社会好评。

习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学校教育要心怀教育强国责任使命,践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举党建育人旗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成都育人学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数看成都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