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重唱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研、演、赛、学”融合的“导图式”研究

2019-03-01黄文杰陈冰融

关键词:图式音乐思维

黄文杰,陈冰融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探究的热点。在教学中将研讨研究、表演比赛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探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训练排演模式,积极搭建各类表演比赛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理性思维的科学系统性与音乐感性思维的创造性相结合的“导图式”教学改革实践,为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教学有效性提供积极有益的探索。本文结合笔者重唱课程教学实践和举办的“中外经典重唱作品音乐会”及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排演,探讨以“研、演、赛、学”相融合,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内课外的排练、表演和参与竞赛的“导图式”教学模式,探讨重唱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 “导图式”教学思维的特征

高校音乐学科往往被认为注重感性思维培养而弱化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音乐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文化、逻辑、理性的内在联系,是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富有社会性、人文性的逻辑思维的多重结合。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高校音乐学科教学体系往往不太注重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隐含在学科间内在的逻辑,造成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

“导图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预期效果等制定的图像化、系统化的引导式教学方式。音乐专业学生一般在音乐感知和唱奏方面具有一定禀赋,正如建构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对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丰富经验,调适自己的学习状态,产生和构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禀赋,“教育的职责正是发现这些禀赋,并出于功用的目的而循序渐进地训练它们”[1]。在“导图式”教学实践中,其实质就是强化理念引导、预立意识、逻辑思维、过程观念和目标概念,在思维导图式的指引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整理出清晰明确的教学思路,运用综合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课内课外的实践演练,预设可能达到的教学目的,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途径在发挥教师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增强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下图1可以反映出教学的基本思路。

图1 导图式教学示意图

二 研讨、研究与表演实践的有效契合

感性思维培养固然是音乐学科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无法想象一个对生活和社会毫无敏感特质的学生能够学好音乐。运用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将蕴含在音乐背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人文等融入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音乐的内在美、形式美、逻辑美、韵律美,进而升华为对社会、国家、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和责任意识,是音乐教育的更为崇高的目标。马思聪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反映了在民族危难时期抗日救亡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忧国忧民情怀,他用交响乐来表现“我们这个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2]肖邦用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忧虑。当然,作为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者必须首先具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演唱演奏的技术技巧,并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场景等了然于胸,把自己的知觉、感觉、情感赋予对作品的理解表达中,才能真正演绎出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音乐教育者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

《小学音乐课标》和《初中音乐课标》明确指出,要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等能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是提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因此,高等音乐教育就应当培养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具备较高演唱演奏实践能力和一定研究创新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由此可见,将研讨、研究与学生的音乐表演实践有效契合是高等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理念。

凡事预则立,在重唱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将拟定的本学期教学计划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排演安排;其次明确教学内容,将研讨、研习、研究作品作为重要内容,并与近期的各类表演、竞赛安排有效契合对接,从而使课程的教学与排练、表演、竞赛有机结合,将无序化的认知系统形成逻辑化、结构化、链条化,带动学生将感性的音乐思维融合进理性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锤炼学生理性学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例如在2017年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以演促学、以赛促学——强化音乐表演专业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题中对音乐表演实践进行了理论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论研究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意识,达到了教学、表演和科研三者的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 “导图式”创新思维与应用实践

“导图式”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综合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形成研究探讨的方式,针对授课班级的情况,预先设定好教学思路,邀约班级比较有组织能力、创新思维的同学制定“导图”,其基本构思如下图2:

图2 导图式创新思维与应用实践图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在课堂上的教师指导、学生听从的教学方式固然不可偏废,但是,如果综合运用文字、图像、线条、色彩、符号、影像、视频等可视化的“导图”式教学,则能够将无序化、碎片化,似乎无逻辑关系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内容连接串联,从而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提高知识存储和加工的效率,构建一条由较低层面的“听、赏、唱”向更具专业水平的“研、演、创”的路径,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导图式”的应用实践举例如下:

(一)以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为前提

基础任务包括基本训练、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进阶任务包括声部单练和片段排练。基本训练是重唱课程的歌唱技术训练,重唱不同于合唱,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基本的歌唱技巧,还要求教师善于去发掘和培养学生声音的特质,调动学生在歌唱中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将声音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作品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以每周两课时共90分钟的课程安排时间来规划,其基本时间结构可见下图3:

图3 导图式教学课程时间安排图

有了图3的时间安排比例,教师可在备课中依据课程内容的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地规划各项内容。教师可在上节课的“G总结延伸”中,布置下节课的内容,安排学生用手绘或软件制作方式,充分运用图像、色彩、线条、符号、音频、视频和PPT等手段,制定课堂内外的“导图式”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同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前与学生做一些探讨,根据学生声音和表演的特点,适当布置安排部分学生分别作下节课中内容回顾、作品研习发言、分声部练习、片段排练的任务,这样就为下一次课作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图3主要是课堂内的时间安排,其中A、B、C三项是基础任务,大约占时27分钟,占比28%,在这部分中教师主要以引导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上节课的课程内容回顾复习和本节课的作品研习,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在27分钟的时间中大多是以学生为主。“D作品研习”大约15分钟,占比17%,可将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各组中推选学生发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D部分中的局部、E分声部练习和F片段排练既是进阶任务,亦是核心任务,大约52分钟,占比58%,是课程的主体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一般都喜欢表达、表现,所以积极性很高,有些同学甚至边说、边唱、边演,在良好的气氛中,扎实地完成了基础任务和部分进阶任务,同时为上好后续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以核心任务为重要内容

重唱课程中的核心任务是经典作品和创新作品的排练,经典作品包括中外歌剧中著名的重唱和优秀的中外小组唱作品,这里指的创新作品主要包括近年来的创作作品和在排演过程中根据表演的需要改编的作品。前一类包括《待到微风轻轻吹过》《默默倾听》《让我们远离巴黎的喧嚣》《饮酒歌》《你是你,我是我》《忘不了那充满温馨的时光》等,后一类包括《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杯美酒》《四季花开》《灿若星辰的目光》《再别康桥》等。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会按照作品的难易程度和中外作品的比例循序渐进地安排,核心任务的基本构架如下图4:

图4 导图式教学的核心任务构架图

核心任务是重唱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一般会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也可安排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背景知识中穿梭,结构式运用“导图”将教学内容放置于完整的知识架构中,例如在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中著名的女声二重唱《待到微风轻轻吹过》,其作品研习如下图5所示,作为授课D部分的内容。

从图5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掌握二重唱作品《待到微风轻轻吹过》的整个背景和概况,明确了课程的核心内容、中心主题,条理和逻辑比较明晰,教师在备课中还可加入音频、视频、情境图片,丰富导图的内容内涵,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这对于学生把握作品风格、演绎作品的真正内涵、连接知识、强化记忆有着莫大的帮助,对于后续核心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图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有序化、逻辑化、理论化,进一步指导排练、演出实践。当然,图5只是“导图”中的一小部分,通过一系列类似画面效果丰富多彩的导图的引导、分析、讲解,能够提纲挈领地将学习内容连接成串,有效地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图5 导图式教学D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举例图

(三)以最终任务为价值体现

音乐专业不仅是专业技能与表演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将音乐文化、人文精神、社会历史、生活哲理等在舞台上以音乐的方式鲜活地呈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感悟。重唱课程的最终任务是通过二度创作的演唱表演在音乐会、学科竞赛中展现排练成果,展示演唱者的全面技能,体现音乐表演的多维价值。

同样以《待到微风轻轻吹过》作品为例,师生们通过导图的连接式探讨,了解了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接着进一步熟悉莫扎特的歌剧赋予剧中角色以鲜活的个性,发展了重唱的作用,以重唱来展开故事的情节和戏剧性的发展,进而掌握莫扎特歌剧演唱的要求,即总体音乐具有典雅、流畅、轻巧、秀丽、明朗的风格,起音准确、旋律乐句结尾的音量弱化、柔和的收势,切忌夸张的感情表现、油腻的滑音和浓重的胸声,从而在排练中准确把握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人物情感,细腻的内心变化,即:基础任务—进阶任务—演练任务—核心任务—最终任务的安排,从下图6可见课程的进度:

图6 导图式教学最终任务进度图

通过课堂内师生们热烈的探讨、不拘一格的尝试和课堂外多次的排练、演出实践,参与的同学们对古典时期莫扎特歌剧作品的音乐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莫扎特喜歌剧音乐典雅、明朗、流畅、轻巧的音乐风格有了质的把握,从而在演唱中能够结合自己对作品的内在体会,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对情节发展的控制把握、对表情体态的细微变化,表演得到位得体,细致入微,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研讨、表演实践、学习揣摩等相融合的“导图式”教学模式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举办了“中外经典重唱音乐会”、组织学生参与举办学院独唱/重唱比赛、参加福建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参加首届中国大学生合唱比赛等都获得佳绩。在以课内为基础,课外为延展的研究探讨式学习中,实践演出竞赛成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指标,学生在多次的演出比赛磨砺中大大提高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演唱和表演得越来越自信。这表明,以“研、演、赛、学”融合的“导图式”重唱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实践的多维价值。

四 结束语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认识论诸种关系的建立,包括的不是外界事物的一个简单摹本,也不是内部预先形成的主体结构的开展,而是在主体世界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一整套结构。”[3]重唱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引下,为学生打开的一扇认知世界歌唱艺术、文化艺术、人文景观的大门,但教师绝对不能只建立一个简单的“摹本”,也不能局限于经验主义的窠臼,在学生即将迈向大门外的时刻,在其内部预置一套应对一切的“锦囊”,而是应当鼓励学生以最具创意的思维在丰富的“主体世界”和斑斓的“客体”之间搭建一座畅通无阻的具有美感的桥梁。

“教师只有积极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加强跟其他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交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进行反思……在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才能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4]重唱是音乐表演专业中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门类,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音乐基本素质,有较强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还需要表演者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在重唱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仅用灌输式的方法不可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应当要运用探究学习、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还要善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注意学生对教学需求的反馈,积极听取同行教师的建议,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品,在排演实践中启发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的平衡,向更高水平的创造性平衡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音乐表演学科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实现“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5]的飞跃,创造“新平衡”:即从擅长主观情感的抒发向既充分展现个性情感又兼具客观理性逻辑的新局面,从而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表演舞台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图式音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音乐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