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二种方法换药效果比较/
2019-03-01程珲
程珲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及血管末梢病变,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和组织深部破坏,形成糖尿病足。它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往往引起创面深大,经久不愈,进而致残。临床上处理极为困难,需要综合治疗。换药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对糖尿病足换药方法研究较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干性换药法和湿性换药法。干性换药法因以往一直沿用,又叫传统换药法;而湿性换药法近来应用较多。笔者总结我院48例糖尿病足患者换药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的48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数字法抽取干性换药和湿性换药各24例。湿性换药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2(53.3±4.1)岁;病程2~13(4.8±1.3)年。干性换药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40~76(51.3±3.8);病程1~15(5.12~1.5)年。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患者换药护理的同时,行全身治疗:控制血糖、全身抗炎等。局部用1%过氧化氢液清理创面,再用生理盐水液冲洗。干性换药护理采用纱布、油纱条覆盖创面,伤口用碘仿敷料填塞,敷料加厚,外缠绷带,由于存在一定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需要根据浸湿情况更换敷料[1]。湿性换药法顾名思义采用湿性敷料覆盖,根据糖尿病足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液性敷料,黑期使用水凝胶敷料;黄期使用含银敷料贴敷后,外覆藻酸盐敷料;红期使用含银敷料贴敷后,外用水凝胶敷料覆盖[2]。外层同样用无菌纱布包盖,缠绷带固定,也要根据渗出情况更换敷料。
1.3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溃疡或坏疽已形成痂皮或瘢痕,没有创面;②好转:溃疡或坏疽局部分泌物较之前减少明显,坏疽、坏死组织大部分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减小;③无效:溃疡或坏疽创面没有变化,分泌物无直观减少,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3]。总有效率(%)=(治愈人数+好转人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例干性换药组患者中,治愈6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0.8%;24例湿性换药组中,治愈8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0,P<0.05)。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因为存在程度不等的血管病变,且合并神经病变,继而造成下肢感染、溃疡以及深部组织损伤,最终引发糖尿病足[4]。糖尿病足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下肢疼痛、溃疡、感染、足趾畸形等[5]。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一般采用 Wagner分级法,0级:足部和皮肤上面有发生溃疡可能但无明显病灶;1级:足部处存在溃疡但尚未感染;2级:较深的足部溃疡感染病灶并有软组织炎症,但尚未形成脓肿,骨组织无碍;3级:患处存在深度感染合并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骨质缺损,部分趾、足坏疽:5级:足的大部甚至全部产生坏疽。本研究选择的换药病例大部分是1级到3级患者。4级、5级患者要及时送骨科病房行截肢手术,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及败血症危及生命[6]。糖尿病治疗是包含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一种综合治疗,全身治疗包括:①治疗糖尿病,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并应用胰岛素结合口服降糖药物将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②抗生素控制感染,采样坏疽处细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③促进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局部治疗就是我们重点讨论的换药护理,在糖尿病足的干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清创、清除坏死组织、1%过氧化氢液对创面清理,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等若干强化糖尿病足伤口护理,可有效促进伤口愈合,进而避免截肢之祸。换药根据选择的干性敷料及湿性敷料分为干性换药法和湿性换药法。在糖尿病足换药护理中,传统上多采用干性换药法,并有一定疗效。但该方法极易出现伤口组织粘连,致使新生肉芽组织被破坏。继而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同时还会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导致患者对换药的恐惧。除此之外,干性换药法中所采用的药物(如过氧化氢)会对成纤维细胞造成破坏,继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在处理伤口时,采取湿性敷料换药法可促使坏死组织液化,有助于引流清创,从而快速实现感染伤口由炎症期至增生期的演变;且在湿性环境下,有助于肉芽组织各种因子的释放,加快毛细血管的再生[7]。根据不同时期糖尿病足创面颜色分为黑期、黄前、红期。按糖尿病足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液体敷料[2],能达到更好效果。本组结果表明,湿性敷料换药法明显优于干性敷料法。当然,二种换药方法的疗效都是在精准的扩创、坏死组织清除、冲洗引流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经验的积累,相信糖尿病足换药还会有更新、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