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社交孤立与慢性病及其应对措施

2019-03-01刘国栋黄志刚

医学新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群社交状态

刘国栋 王 桦 黄志刚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与城市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长期的独处,会带来各种身心疾病。社交孤立[1]指从客观角度讲个体因各种原因极少或者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老年人与家人、朋友或者社会失去沟通,如:退休、认知下降、失能、丧偶等。大多数人都在人生中某个时间段有过独处,但是这种感受都是短暂的,长时间的缺乏社交生活就会带来生理或者心理损害,长期被社会孤立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健康状况的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同时带来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神经问题[2]。

1 社交孤立与慢性病

1.1社交孤立的危险因素

1.1.1个人层面 社交孤立的造成与个体的特点及人生境域的变迁密切相关。前者包括:年龄≥75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独处状态,经济条件有限,社交圈较窄,语言沟通障碍以及没有孩子。人生境域的变迁包括:身体功能的衰退如听力和视力的下降,生活能力下降甚至失能,认知功能下降或痴呆,处于退休状态,失业,养老院生活,丧偶以及空巢老年人[3]。

1.1.2交际层面 个人交际能力以及社交网对社交孤立状态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与朋友或者家人联系较少容易有社交孤立倾向,同时人际关系较差的或者说性格缺陷如经常与别人冲突、人格分裂等容易出现社交孤立。

1.1.3社区环境层面 其不利影响因素包括:生活在贫民区或社区环境较差如犯罪率高,生活不方便如交通出行困难等[4]。

1.1.4社会层面 影响因素包括:受到歧视或者感觉被社会孤立;经济制度具有不平等性;社会凝聚力缺乏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其家庭医生团队,同时还有社区联络员和社会义工,能对社交孤立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果个体被鉴定为社交孤立的高危人群,需要使用一些量表或者工具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查。如社会网络量表(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 6,LSNS-6),杜克社会支持量表,社会脱节量表。这些量表主要评定个体在其社交活动中的频次、满意度等因素。

1.2慢性病

1.2.1心血管疾病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社交孤立人群死亡风险增加,且社交孤立状态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既往已经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社交孤立状态能促进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疾病的发生发展[6,7]。有文献研究表明,没有伴侣或者没有亲密朋友的冠心病患者5年内的死亡风险高达50%,而有伴侣者则为18%[8]。一篇meta分析纳入16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与存在焦虑情绪或者工作压力的人群比较,社交孤立的患者冠心病以及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更高,分别为29%以及32%。其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英国一项大样本量研究纳入479 054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7年随访,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长期社交孤立的老年人罹患心梗或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4~1.5倍[9]。

动物实验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已有大量的动物研究证实社交孤立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人员以雄性食蟹猴为对象,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猴群进行定期的重组来增加其“社交压力”,人为的增加孤独感,同时控制猴群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与对照组(猴群成员固定不变)相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更高[10]。同时研究者发现这一结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处于孤独状态的猴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且更多的血管炎性介质的释放以及氧化应激反应。

社交孤立等增加中风后脑水肿的程度,上调GFAP mRNA的表达(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降低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动物实验显示,独居老鼠与配对生活老鼠比较其血浆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更高。有研究观察小鼠心跳骤停后大脑的缺血反应,结果显示与成群生活的小鼠比较,独居小鼠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程度、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更严重。这表明良好的社交的小鼠能很好耐受缺血后大脑炎症反应对神经元的损伤。尽管人所处的社交环境与动物相比明显复杂的多,但是社交孤立带来的机体炎症反应的恶化过程是相似的,高水平炎症因子如CRP以及IL-6等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以及脑卒中后的死亡风险[11]。综上所述尽管各种关于社交关系与脑卒中的人与动物的研究不尽相同,但其结果是一致的:社交对脑神经炎症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1.2.2认知功能 尽管人都有过独处的经历,但是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社交孤立对人的认知以及大脑中枢存在消极影响。有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将动物长时间与种群隔离,将对实验动物大脑功能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其海马体积的缩小以及突触效应的长时程增强[12]。主要为海马的CA1区,同时代偿性引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升高(其对维持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13]。总之,上述神经功能的变化伴随着一系列认知损害,如学习能力、克制能力、恐惧记忆等。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同样显示了社交孤立对认知功能的损害,有研究将个体社交活跃度进行量化,比较不同社交活跃度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状态,结果显示处于社交孤立状态的老年人与社交活跃度较高的老人比较其记忆能力下降更快[14]。

有纵向研究显示,社交孤立不仅损害认知功能,同时也对人的智商、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研究社交孤立状态人群通过MRI影像观察其大脑对情绪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显示当接触到负面情绪时孤独老年人表现出更强的视觉皮层激活。同时将接受到正面的信息时其腹侧纹状体的“奖励”相关反馈机制反应迟钝[15]。

2 应对措施

关于社交孤立的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其优缺点分析如下

2.1一对一干预 一对一干预模式主要指接受培训的专业人士或者社会志愿者与社交孤立人群进行一对一帮扶,例如双方可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拉近关系从而成为亲密“挚友”,这种“挚友”模式广泛应用于一对一干预,对社交孤立人群健康促进具有积极影响,帮助其与周围的人重新建立联系。

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长期的社交孤立容易导致认知偏差,如常常会有一些消极的想法以及显得不合群。因此心理干预有助于这类患者消除消极情绪,树立其从新融入社会的信心[16]。Gardiner等的一篇综述报道显示,在各种干预措施中这种方法价值最大。

然而,对社交孤立人群干预前及干预后效果评估的较少,因此难以总结此种方法的确切效果,一篇系统综述总结这种“挚友”模式能对社交孤立人群的交际状态有显著改善,同时降低抑郁和焦虑的等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需要开展对不同类型社交孤立状态老年人使用“挚友”模式干预后的效果评估。从而总结出其确切效果。

2.2组群干预 组群干预主要是将各种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汇聚在一起,以集体宣教、集体讨论、共同参与制作等方式促进组间交流。相当多的系统综述已经总结出这种干预模式能将个体很好的融入到团队中,从而缓解社交孤立状态[17]。

然而,组群干预模式具体的干预方式不尽相同,这就难具可比性。Miyawaki[18]等认为,组群干预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那些小众人群,这类人群有着共同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由于文化或者语言的差异难以融入大众社会中,模式还能创造出一种归属感,潜移默化的消除社交孤立状态。例如在英国新开展的一项援助活动让会多种语言的志愿者为那些被孤立的移民人群或者难民提供帮助,建立其自信心,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尚未开展相关研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最终结果难以定论。还有与其他特定人群,具体活动包括:定期慢病老年人聚会讨论健康相关话题;丧偶老年人的联谊活动等[19]。

2.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如媒体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很多在家独处的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视或者收音机,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媒体引导这类人群前往附近的服务机构,多参与社交活动。也有一些比较创新的举措,如城市居住的空巢老年人房屋空置率较高,空余的房间可以较低的租金给年轻人租住,老人得到了陪伴,同时也降低了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其他服务还包括在校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以义工的形式看望居住养老院或者偏远地区的老年人,通过各种活动,充实这些老年人的生活。

2.4 互联网与智能手机 科技技术如智能手机以及视频通讯设备等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可以为在家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提供社交帮助,其他的高科技领域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也有助于提高社交参与度降低孤立风险,特别是那些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人群受益匪浅。Chopik[20]发现老年人们经常使用社交软件能增加其主观幸福感,降低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发生风险。然而,仍有很多的老年人不会使用这类高科技产品,如英国一项调查显示,60%生活在养老院或者照料中心的老年人从来未使用过互联网服务。

猜你喜欢

人群社交状态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社交距离
状态联想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