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新害虫
——短翅足距小蠹
2019-03-01吴跃开翟鸣
吴跃开,翟鸣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 2.安顺市森林植物检疫站,贵州 安顺 561000)
广玉兰Magnoliagrandiflora及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均系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最为常见的主要园林树种。在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森林植物检疫站2015—2016年在安顺市城区的广玉兰和悬铃木上发现大量枝条枯死;2017年贵阳市白云区森林植物检疫站在秋季产地检疫工作中,在辖区范围某苗圃亦发现许多广玉兰的枝条大量枯死。上述受害症状与资料记载中的黑色枝小蠹XylosandruscompactusEichhoff[1]危害状非常相似。而解剖被害枝条后,发现其中的害虫并非黑色枝小蠹;经认真解剖观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这种害虫为短翅足距小蠹XylosandrusbrevisEichhoff。此前的文献记载中,贵州省没有该害虫的分布纪录,广玉兰和悬铃木也未被列入该害虫的寄主植物名单。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该害虫的识别特征、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作简要总结报道,以期为将来的害虫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体圆柱形,体长2.45~2.75 mm(n=20),体宽1.24~1.30 mm(n=20)。体暗棕色,触角及各足浅褐色。额多皱纹,两复眼间具明显的中龙骨。触角基部着生于复眼前缘下方,柄节棒状,鞭节5节,棒节倾斜平截且截面上密被茸毛。前胸背板黄褐色,长稍短于宽,约为宽的0.9倍;前胸背板从背面观呈圆盾形,侧面观前2/3(瘤区)呈弓曲上升,后1/3(刻点区)则呈倾斜下降直至鞘翅基部;瘤区上的颗瘤呈同心圆排列,密生竖立(或半倒伏)的茸毛,茸毛着生在颗瘤中后部;刻点区的刻点细小。前胸背板基部有1处由密生的直立短茸毛组成的区域,显示其具有1个前-中胸背板型的贮菌器。前足基节宽阔地分开,前足胫节侧缘具4个穴齿,中、后足胫节则具10~11个穴齿。鞘翅长为宽的1.1倍,为前胸背板长的1.2倍,其前半部为黄褐色,但后半部在后翅的映衬下略呈黑褐色;鞘翅侧面观前2/3平直,后1/3 急剧下降形成一个截面;鞘翅前面平直部分上的刻点沟不下陷,各由一列细浅刻点组成,沟间部宽平,当中有数列刻点;鞘翅截面呈鼓突的圆面,上面可见4条刻沟,沟间部刻点(有数列) 以及沟中刻点均凸起成粗粒,并都具倒伏或平伏的茸毛,茸毛短于第2沟间部的宽度,各沟间部倒伏的茸毛丛中还竖立着1列细长的茸毛。(图1)。
雄成虫 体圆柱形,体长1.8~2.3 mm(n=6),体型明显较雌成虫弱小。前胸背板与鞘翅均为黄褐色。前胸背板前部向前延伸,延伸部分的端部及其两侧均上翘并略有内翻,构成1个铲状的宽阔凹窝。前胸背板无明显颗瘤,仅具刻点,刻点中心均生有茸毛。鞘翅侧面观前2/3 平直,后1/3急剧下倾形成与雌成虫相似截面,但倾斜程度稍弱。(图1)。
图1 短翅足距小蠹危害状及其形态特征
2 分类鉴定
根据上述形态特征,查对相关文献资料[2-5],确认这一害虫为小蠹科Scolytidae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的短翅足距小蠹XylosandrusbrevisEichhoff。其异名有:XyleborusbrevisEichhoff,XyleboruscucullatusBlandford。
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系由Reitter(1913)建立的一个属[6],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人们当作是材小蠹属Xyleborus的同属异名,直至由Brown(1963)提出校正并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属[7]。两属的区别在于足距小蠹属的前足基节间距较宽,而非相互接触或靠近。目前足距小蠹属许多种均系从材小蠹属迁移过来,因而属内各个种原中文名的“材小蠹”亦相应更改为“足距小蠹”。
足距小蠹属有许多种的雌成虫鞘翅也形成截面[3],整体形态与本种比较相似,容易与本种混淆,实践中须认真鉴别。这些种包括X.discolor(Blandford)、X.amputatus(Blandford)、X.mancus(Blandford)、X.beesoniSaha,Maiti,and Chakraborti、X.borealisNobuchi、X.corthyloidesSchedl、X.derupteterminatusSchedl、X.diversepilosusEggers、X.jaintianusSchedl、X.pygmaeusEggers、X.subsimiliformisEggers、X.subs-imilisEggers。
中国已有记录的足距小蠹属中,短翅足距小蠹与两色足距小蠹X.discolor(Blandford)的形态特征最为接近。两者的区别主要包括:1)雌成虫。短翅足距小蠹的雌成虫体型明显较大,约2.6 mm,前胸背板侧缘不形成隆脊(carina);鞘翅截面沟间部除密被倒伏茸毛外,还有1列竖起而狭长的鳞片。两色足距小蠹雌成虫体型较小,约2.0 mm;前胸背板侧缘形成隆脊;鞘翅截面沟间部除密被倒伏茸毛外,还有1列竖起而粗长的茸毛[2-4]。2)雄成虫。短翅足矩小蠹雄成虫体长1.8~2.3 mm,明显长于两色足矩小蠹雄成虫(1.26~1.38 mm)。短翅足距小蠹体圆柱形,前胸背板前面部分两侧上翘,前胸背板有纵中线,鞘翅形成较陡的截面,而两色足距小蠹体扁平,前胸背板无纵中线,鞘翅形成较缓的斜面[5]。
3 分布范围
根据资料,短翅足距小蠹主要分布于日本、韩国、泰国、尼泊尔,以及中国的台湾与西藏[2]。近年在四川亦有发生危害的报道[5]。此次发现系为贵州省的分布新记录。从世界昆虫区划图上看,上述各分布地正处于东洋界与古北界的交汇区,或者说,短翅足距小蠹是两界的共有种。科学上的解释是,古北界的东部由于受到冰期的影响比较小,彼此间物种交流比较显著,因此和东洋界的界限不甚明显。
4 寄主植物
已有记载的寄主植物有小檗Berberissp.、山茶花Camelliajaponica、茶梅Camelliasasanqua、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柿树Diospyroskaki、钝齿水青冈Faguscrenata、银桦Grevilleasp.、金缕梅Hamamelissp.、绣球花Hydrangeasp.、山胡椒Linderaspp.、 日本润楠Machilusjaponica、红楠Machilusthunbergii、软弱杜茎山Maesatenera、泡花树Meliosmacuneifolia、油乌药Parabenzoinpraecox、栎Quercusspp.、菝葜Smilaxchina、玉铃花Styraxobassia、荚蒾Viburnumsp.、锦带花Weigelahortensis[2-3,5]。本次报道的悬铃木及广玉兰均是其新纪录的寄主植物。
5 危害特点及其生物学特性
从危害状来看,短翅足距小蠹与同属的小滑材小蠹XylosandruscompactusEichhoff比较相似,均能危害健康植株,导致受害植株大量枝梢萎蔫枯死;仔细检查枯死枝条会发现,上面有1至多个较难发现的圆形蛀孔,刚入侵的蛀孔孔口还可见排出的粉末状木屑。但是,小滑材小蠹由于个体较小,仅危害较细(直径4~8 mm)的枝梢,蛀孔也较小(直径0.8~1.0 mm),髓心内形成的坑道一般长3.0~11.0 mm,呈纵向发展的曲折空洞,蛀道内虫口数6~19头[1];而短翅足矩小蠹由于个体较大,可危害相对较粗(直径7~19 mm)的枝条,蛀孔也较大(直径1.25~1.37 mm),髓心内形成的坑道长13~50 mm,呈纵向发展、相对规则的长筒状空洞,蛀道内虫口数6~20头。
据初步的观察,短翅足距小蠹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为一雄多雌同血源繁殖型,雌雄比可达20∶1。雄虫不能飞行,仅雌成虫蛀坑。其坑道为共同坑,即不分母坑道和子坑道。侵入孔深达髓心,在内部对应位置挖掘一个深入四周木质部的穴坑,再以此穴坑为基地,往一端或两端的髓心挖掘,在髓心内形成一个长筒状坑道。坑道一般长15~25 mm,有些较细受害枝条内部的坑道可长达50 mm。
短翅足距小蠹属于食菌小蠹,其生活史与真菌关系密切,即其一定时期内(特别是幼虫期)需要以蛀道内的真菌菌丝作为食料,否则将难以存活。受害部位植物组织变色就是因为蛀道真菌感染所至。对悬铃木及广玉兰受害部位的变色组织初步分离培养,分别检测出拟茎点霉Phomopsissp.以及镰刀菌Fusariumsp.等真菌种类,这2类真菌都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它们的存在无疑加速了受害枝条萎枯进程。
6 问题讨论
从已有的资料记载上看,短翅足距小蠹能够危害多个科属的植物种类。此次又首次发现其能够严重危害木兰科的广玉兰及悬铃木科的悬铃木,表明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且潜在寄主植物种类很多。从地理区系分布看,短翅足距小蠹为东洋界及古北界的共有种,参考已有记载的分布区域,可预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是其潜在的发生区域。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环境污染导致林木健康衰退,以及地区间植物材料交流活动的迅猛发展,短翅足距小蠹在我国多地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极大。这一点应该引起全国各地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然而,短翅足距小蠹的生活史及生物习性不甚明了,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充分掌握其发生发展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短翅足距小蠹属典型的食菌小蠹,初步研究发现其虫道真菌包括拟茎点霉、镰刀菌等植物强致病性真菌种类,这一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下一步要加强对这类虫道真菌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与短翅足距小蠹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为害虫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