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威海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2019-03-01刘心田陈述平宋晓彤刘斌斌宋玉兰

中国水产 2019年1期
关键词:威海市牡蛎养殖

文/刘心田 陈述平 宋晓彤 刘斌斌 宋玉兰

作者单位:1.山东省威海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2.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3.威海市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支队

山东省威海市作为牡蛎养殖大市,其牡蛎产业在威海市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结合数据分析了威海牡蛎产业基本概况及发展机遇,就牡蛎产业发展过程中良种覆盖率低、养殖模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品牌影响力弱、产业风险较高等问题提出相关改善建议。

一、产业概况

经过多年发展,牡蛎已成为威海市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贝类品种(图1、图2、图3)。威海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牡蛎养殖最重要地区之一(图4、图5、图6)。牡蛎产业成为威海市渔业与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经济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2017年,威海市牡蛎养殖面积22万亩,产量54万吨,占威海市贝类总产量的48%、海水养殖总产量的32%,占山东牡蛎总产量的59%,全国的12%;牡蛎生产经营业户达500多家,就业人员1万多人,实现产值70多亿元,约占海水养殖总产值的21%。

图1 2010年~2017年威海市牡蛎养殖面积和产量变化图

图2 2010年~2017年威海市海水养殖、贝类、牡蛎产量变化图

图3 2017年威海市各种贝类产量及所占比例图

图4 2015年牡蛎产量

图5 2017年中国主要牡蛎养殖地区产量图

图6 2017年山东省各市牡蛎产量及所占比例图

威海市牡蛎养殖主要集中在在乳山、文登、荣成三地(图7)。养殖品种以太平洋牡蛎为主,占80%~90%,褶牡蛎占10%~20%;养殖方式以筏式养殖为主,分吊笼和吊绳养殖;产品加工以初级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为辅。产品主要有全壳牡蛎、半壳牡蛎、冻牡蛎肉、牡蛎罐头、干粉牡蛎等;培育了“乳山牡蛎”“文登蚝”“荣成牡蛎”等区域品牌,乳山市荣获“中国牡蛎之乡”称号,“乳山牡蛎”获评“2016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立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中国牡蛎国际高峰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乳山。

二、发展机遇

(一)政策措施越来越强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围绕海洋强省、海洋强市、海上粮仓、乡村振兴、动能转换、海洋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意见和方案,将发展海洋种业、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等作为海洋渔业工作重中之重,为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

(二)科技水平越来越高

山东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科技力量雄厚的海洋科研院所,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同时随着生物、信息、智能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以及牡蛎生物育种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长足进步,为威海市牡蛎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技术支撑。

(三)消费市场越来越大

牡蛎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素有“海中牛奶”美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国外消费者,对牡蛎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其它贝类。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既是牡蛎生产大国,也是牡蛎消费大国,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都需要进口。随着牡蛎保健价值的开发、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升级的拉动,国内牡蛎消费快速增长(图8、图9)。同时,随着电商与物流的快速发展,牡蛎销往全国各地(图10)。2017年在牡蛎产量增加的情况下,仍然严重供不应求,价格同比上涨30%以上,旺盛的市场需求为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图7 2017年威海市各区市牡蛎产量及所占比例图

图8 2009年~2015年中国牡蛎(蚝)市场需求情况

图9 2009年~2015年中国牡蛎市场规模(亿元)

图10 2015年我国牡蛎(蚝)消费区域分布

图11 威海市养殖牡蛎苗种来源比例图

三、牡蛎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良种覆盖率较低

威海市牡蛎良种培育起步晚、基础差,养殖品种大多未经选育,种质退化严重。据调查,威海市牡蛎养殖苗种70%来自人工培育的普通苗种,20%来自于海区半人工自然采苗,良种覆盖率不足10%(图11)。近几年,育苗成功率有所降低,养殖牡蛎出现大批量死亡,产生养殖个体小型化、成长慢、品相差、抗逆性弱、出肉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质量。2017年,度夏普通二倍体牡蛎死亡率较往年偏高,部分地区死亡率达50%,产量同比下降15%,减产4.5万吨。

图12 牡蛎传统养殖吊笼

图13 半壳牡蛎产品

图14 威海市牡蛎销售产品比例图

图15 2012年~2015年中国牡蛎出口数量及金额变化图

(二)养殖模式粗放

威海市牡蛎养殖主要采取筏架吊绳养殖和筏式笼养等传统养殖(图12),模式单一、管理粗放、病害多发、品质不高,阻碍了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养殖户仍以个体为主,多、小、散、乱现象依然突出,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行业自我管理基础较弱。价格一旦上涨,则加大养殖密度,致使局部水域养殖面积和密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对海区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先进技术、工艺、设备仍未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生产水平较低,仍以人力劳动为主,效率低、强度大,招工难、成本高,已成为制约牡蛎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层次较低

牡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仍以养殖、初级加工等中游产业为主,种质保护、遗传育种、良种繁育等上游产业,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下游产业,以及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薄弱,价值链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比如牡蛎壳等废弃物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成为“污染物”。遗传育种刚刚起步,人工苗种50%来自外地。销售产品以鲜活牡蛎、半壳牡蛎(图13)、牡蛎肉为主,其中鲜活产品占35%以上,初级加工产品占60%以上,精深加工产品不足5%(图14),产品附加值较低。

(四)品牌影响力不足

总的来看,威海市牡蛎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企业尚未意识到品牌建设对开拓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培育品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单靠政府推动和市场价格上涨实现增收创收。由此,一方面固化了风险防范能力差、经济效益不稳定的态势,另一方面导致牡蛎龙头企业和著名商标较少,品牌影响力弱,很大程度上依靠中间商贴牌销售,缺乏与国外同等规格质量的产品竞争优势,国际市场份额和价格明显不足(图15)。2016年威海市牡蛎产品出口额仅为174万元。

(五)产业风险较高

以乳山为例,乳山是威海市牡蛎主产区。每年秋季(9月中旬左右)养殖户从外地采购半成品牡蛎育肥,次年5月前销售,虽然这一养殖模式有效避开了夏季高温、台风等灾害,降低风险,但由于半成品牡蛎主要从外地采购,导致上游货源容易被“掐脖子”,同时随着养殖模式不断改进,外地直接养成销售,半成品减少,进一步加大了货源风险。此外,近年来牡蛎价格快速上涨,市场鲜活牡蛎从每斤2元左右涨到6元~8元,导致养殖规模急剧扩张,下游牡蛎肉销售、加工、出口价格和成本也迅速增长,由此导致的产品价格及生产规模大幅波动,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图16 牡蛎养殖滚筒式设备

四、牡蛎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做好规划布局、政策支持、科学创新、链条延伸、要素保障“五篇文章”,推进威海市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规划布局,引领产业有序发展

1.谋划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结合海洋强省强市、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实施,科学谋划构建涵盖技术研发、遗传育种、苗种繁育、养殖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到终端消费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企业、行业、地区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扎实做好海域本底调查、水质环境监测分析、生物资源与营养物质调查评价等基础性工作,加强牡蛎养殖环境研究,科学评估养殖海域承载能力,加快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确定养殖海区、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划定养殖红线,控制养殖总量,促进牡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全国和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建立从养殖到冷链物流一整套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牡蛎环境条件、收获要求、产品分级、产品净化、质量安全、营养指标、检验检测、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促进牡蛎产业标准化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大扶持力度

在资金、税收、用海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整合各级涉农涉渔资金,设立牡蛎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良种引进选育、环保设备购置等,集中扶持一批牡蛎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抢占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2.强化质量监管

建立完善贝类养殖环境监测预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贝类养殖产地环境和产品监测预报,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做好贝类划型、风险评估、产品净化等工作,保障贝类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品牌建设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进一步叫响“乳山牡蛎”等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品牌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把牡蛎种质资源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牡蛎资源优势,开展牡蛎种质资源评估工作,加快原良种场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夯实牡蛎产业发展根基。

2.加强新优品种培育

加快建设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威海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威海海洋生物高科技产业园区、乳山三倍体牡蛎育苗及研发中心等牡蛎育种和良种扩繁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培育一批生长快、品质优、抗逆性强、死亡率低、卖相好的牡蛎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现有优良品种,提高牡蛎良种覆盖率。

3.加强养殖模式创新

加快研究和推广生态轮养、立体套养、贝藻间养、疏养等先进养殖技术,筒形塑料网笼等新型养殖网箱(图16),自动筛选、分选、分级、计数、收获、清洗等先进设备平台,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玻璃钢养殖工船,以及净化处理技术和设施等,促进牡蛎养殖提质增效。

(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牡蛎精深加工

加快牡蛎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牡蛎壳综合开发利用,开发以牡蛎肉为原料的牡蛎罐头、牡蛎干粉等休闲食品,牡蛎螺旋胶囊、健脑营养素牡蛎肽等药品、保健品,美容、美肤、美发等化妆品,以及以牡蛎壳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有机乳酸钙等高端添加剂,推动牡蛎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

依托重点园区、基地、平台和项目,新建、改建、整合一批集养殖、加工、仓储、中转、配送、电商、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基地,融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快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牡蛎产业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引导相关企业在稳定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强与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及大型超市集团对接合作,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立体化销售网络。

4.大力培植新兴业态

加快发展集牡蛎研发、育种、育苗、养殖、加工、冷链物流、贸易、休闲、旅游、展示、培训、餐饮等于一体的新业态,推进牡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乳山牡蛎小镇,打造牡蛎科技的试验田、牡蛎文化的体验区和牡蛎产业的新典范。

(五)强化要素保障,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1.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涉海涉渔科研机构建设,深化与外地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牡蛎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重点突破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模式,提升牡蛎产业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牡蛎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强化人才支撑

落实各级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引进牡蛎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更加注重柔性引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夯实牡蛎产业发展的智力基础。

3.强化金融支撑

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吸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大牡蛎产业投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完善渔业保险制度,针对牡蛎养殖风险大的问题,加快探索新型水产养殖保险,减少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4.强化行业自律

加强牡蛎协会和渔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行“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实行苗种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质量承诺“六统一”,加强行业自我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猜你喜欢

威海市牡蛎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威海市核电供热供水一体化系统与效益分析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是“生”不是“牛”
My perspective on going global and acting local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