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外调解护航口岸和谐发展

2019-03-01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司法局

人民调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司法局调解员外籍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司法局

中俄两方相关部门交流涉外纠纷调解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在经济、文化和法律各个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升,由此引发的民间纠纷也呈现常态化趋势。满洲里市司法局积极推进涉外纠纷人民调解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涉外纠纷调解服务团队,创新涉外纠纷调解工作举措,建立健全涉外调解长效工作机制,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织牢织密涉外调解服务网络

根据自治区司法厅统一部署,立足口岸实际,建立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三级实体平台,每个平台均设有人民调解窗口,安排优秀人民调解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轮流值班,确保纠纷及时调解、应调尽调。创建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交流平台、“满洲里司法”微信公众号和具有在线咨询、实时互动功能的“司法小雷锋”,内设调解板块,纠纷当事人可随时网上咨询法律问题、申请纠纷调解,让百姓随时随地享受到“指尖上的便民服务”。打造“司法之声”调频节目,通过讲案例、邀请嘉宾、热线咨询等方式,解答法律问题,传播法治精神。2018年,全市司法所、公证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律师事务所,全部安装了4K 智能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机顶盒中“想选的”板块在线申请调解。

为进一步推广4K 智能终端,使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切实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提升法律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2019年,市司法局将4K 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推广到出入境口岸、公安派出所、市信访接待大厅、社区法务室等重点部门,大大提高了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的利用率和知晓率,也让调解服务更加广泛地深入到群众身边。

建立“1+N”模式涉外矛盾纠纷调解中心

在互市贸易区中俄贸易交易大厅成立涉外调解中心,建立健全涉外调解工作制度,规定涉外调解员的资质要求,界定可受理涉外纠纷范畴,规范涉外纠纷受理和调解的程序。搭建警务室调解室、旅游投诉调解室、食药工商调解室、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解室、综合协调办公室调解室等多个平台,司法局与互贸区、食药工商局、旅游局、旅游警察大队等部门建立“1+N”模式的涉外纠纷联系机制,指导成员单位调解室开展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全面参与的涉外调解格局。在旅游旺季,各调解室配专职调解员,专门调解景区及商城中发生的涉外矛盾纠纷。2019年,在互贸区“俄罗斯人商城”等外籍人员较多的场所设立涉外矛盾纠纷调解室,并聘请商城内商户为双语调解员,及时、有效地化解涉外矛盾纠纷。

组建涉外调解律师专家库和志愿者队伍

一是建立满洲里市涉外纠纷调解法律专家库。聘请有3年以上律师执业资格,掌握俄语、蒙语等语言的律师担任涉外纠纷调解法律专家,为满洲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服务提供专业法律意见。

二是建立满洲里市涉外调解志愿者队伍。2018年6月,市司法局与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合作建立的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揭牌。召开两次合作衔接会议,就培养既精通俄语、蒙语又有过硬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在校法律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共建共享俄汉双语法律服务案例库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利用高校丰富的外语翻译人才和法律资源,建立满洲里市涉外调解志愿者队伍,为社会提供便捷、专业的涉外纠纷调解服务。

“以外调外”化解矛盾纠纷获成效

一是吸引外籍人士加入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聘请通外语、懂法律、精贸易的“俄、蒙”籍人员参与涉外矛盾纠纷调解,让外籍商旅人士感受到“家人调解”的氛围。“以外调外”突破了语言、文化、法律等障碍,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二是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涉外工作能力。开展人民调解员涉外工作能力培训,在提高人民调解员外语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俄、蒙等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习惯、纠纷解决机制及调解工作现状,掌握涉外矛盾纠纷的正确解决方式,从而使涉外纠纷调解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真正摆脱遇到涉外矛盾纠纷无能力解决、只能依靠专业律师的局面。

制定俄语版涉外调解工作规定及调处文书,并将俄语版相关制度及简介悬挂于俄罗斯人商城背包客大厅,通过宣传展板积极引导涉外纠纷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与贸促会签订《合作备忘录》,在企业法人法律培训、商事纠纷调解合作、双语法律人才培育、外籍调解员聘任等领域开展合作。

打好涉外调解与涉外法宣组合拳

在外籍人员集聚区域,注重从语言文化水平、法律服务经验等方面,精心挑选精通外语的律师担任涉外法律顾问,通过为外籍人员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使外籍人员享受到免费的专业法律服务。精准定位外籍人员最迫切需要的入境住宿登记、就业、就学及税收缴纳等法治需求,采用中、俄、蒙三国文字编印了外籍人员常见法律问题读本,在口岸、机场国际候机厅、旅游景点等地发放,并指引其办理各类事宜的便捷渠道,起到了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以中国北方科技博览会开幕为契机,市司法局精心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展台,整合线上网页、微信公众号、12348 法律服务热线、4K 机顶盒业务、线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涉外法律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等,打造了一站式宣传内容,其中4K 机顶盒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现场演示,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推出“法安天下”涉外法治动漫宣传片,图文并茂彰显涉外法治元素,引导外籍人员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广泛运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LED 屏、电子触摸屏等传播介质开展涉外普法宣传,让外籍人员在办理涉外公证、涉外法律服务的同时学习中国法律知识,进一步扩大对外法治宣传工作覆盖面。打造“国门法治宣传教育长廊”“法律宣传从国门开始”“双语法治宣传”“宪法边关行”等边境特色普法品牌,巩固了对外法治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司法局调解员外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司法局社区矫正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考
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探究
给“草根”调解员官方认证——“九平式调解”的多种效应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论高校如何加强外籍教师的管理
论调解员的调解终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