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2019-02-28赵玮
赵玮
摘 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发展增速下滑,内生动力下降,与此同时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经济冷、金融热"的反差愈发突出。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现实话题。
关键词:银行业;实体经济;中小企业
引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需要大力发展乡镇金融,推动金融创新,把控信用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将金融化为一汪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之树。
1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1.1银行业的逐利和风控属性与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矛盾
银行业作为经营“现金流”的企业,其本身对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是非常看重的,而目前实体经济企业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体环境不佳,供需关系失衡,基本都处于“资本寒冬”之中,许多企业都存在多年亏损经营的现象,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评估之后,不愿输送资金,于是那些原本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相比于实体经济,银行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利润回报较高,风险较小的金融机构间内部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的虚拟经济市场中去。至此,银行业原本应该起到的调节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而由于目前银行业对于利润的过度追求,也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企业利润的进一步萎缩。
1.2对实体经济投资规模的不足
从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来看,银行业存在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倾向。2016年底占比为36%;而非银金融资产的占比却由2.4%上升至12%左右。2016年新增贷款中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高达45%,与此伴随的是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不断提升,2016年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为24.43%。然而实体经济尤其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在2016年一度下滑至-0.01%,进入负增长区间。
1.3信贷结构的不平衡
从银行对实体企业的信贷结构来看,大型国有企业是银行首要的合作对象。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垄断地位,以CR5计算的行业集中度约为40%左右。而大型国有银行存在明显的“规模倾向”,当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面临融资或破产问题时,银行为避免大规模的不良贷款问题和处于长期银企合作的考虑,会继续向企业提供贷款以保证双方的资金链问题,催发了“以贷借贷”的问题和导致了“两高一剩”行业的僵尸企业长期“僵而不死”,影响了市场资源的配置。
2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借鉴经验及政策建议
2.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环境
目前针对此类问题而出台的法律尚只有《企业法》一部而已,在法律层面,我们必须设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切身利益,可从完善贷款抵押担保法律和制度框架入手。
2.2完善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并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框架结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积极研究和探索,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相关方面发展的经验,在银行的基层机构设置、人员的培训和安置、业务绩效考核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要做到有理有据,适当合理,并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市场的变动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的体制机制。同时,要明确长效机制中的各项细则并且确保真正落实,将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2.3全面推进创新转型,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
目前国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就对银行业的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信贷要求。同时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界竞争正在形成信贷金融生态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着力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大对共享经济、现代产业链、中高端消费等新经济的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留学金融等业务。一方面需要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产业链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不仅要加快信贷业务经营转型更要进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业务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但在创新过程中,既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又要注意防范新业务中潜在的新风险。
2.4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以增强金融供给能力为保障
让金融产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是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应对目前的经济下行,而是通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主体的需要,降低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高效的增长,使服务实体经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对企业和国民经济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一方面,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出现偏离实体经济的倾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对创新多样化需求响应较慢,甚至出现偏差,如同业套利、虚假融资、表外借道、过度授信等使资金在银行“体内循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供给能力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匹配等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发展机遇的到来,如何协调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综合、全面、个性化的供给驱动型金融服务,推进我国实体经济领域工商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考验。
结语
完善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乡镇金融的发展,建立明晰的金融创新机制,在贷前贷后两头把控信用风险,扫除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障碍,使得商业银行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周慕冰.关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2016(02):1-10.
[2]尚福林.切实担当社会责任全面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J].中国银行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