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9-02-28彭丽丽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期
关键词:影响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彭丽丽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等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其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移动网络的整体运行速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当中,蚂蚁金服以及陆金所、财务通等等都形成了各自的规模,并且在稳定的发展当中,从创立到发展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就开始逐渐变得成熟,使金融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格局,但与此同时,其运行过程中也势必会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分析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发展当中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在多种金融业务方面也一直处于垄断的地位,但是,随着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金融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商业银行也根据金融市场这样的变化做出了一些改变措施,例如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了手机银行的项目,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整体经营模式也势必要做出一定的转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今天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需要了,商业银行应该认清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然后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基础对原有的运行模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这样才会找到发展的新出路,从而提升商业银行今后运行的利润。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闡述

现阶段,我国科学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对科技的依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以云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网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欢迎,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互联网金融就是具有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这种全新的金融运行模式已经出现就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欢迎,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已经变得更加规范化以及系统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行的安全系数。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普惠性。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具有较强的普惠性,这一特性对人们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通常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主要指的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前提,尽可能的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运用,从而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对于资金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当的服务,其父母目标主要以普通居民以及小微企业为主。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行金融服务的操作,经常会出现“二八”分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有大概百分之二十的用户享受着优质的金融资源,同时,百分之八十的用户往往被忽视,无论是我国的银行、证券或者保险行业等等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也就会使得金融服务极为有限,没有充分体现出协作以及分享的金融特质,这也就使得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互联网金融有效的打破了传统金融产业的束缚,使行业的整体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打破了传统的金融门槛高的限制,并且为被传统金融行业所忽视的百分之八十提供服务,从而使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全面,为我国普惠金融工作的展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次,互联网金融还有很大的便捷性。对于传统金融服务来说,时间以及空间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限制,由于传统的金融运行必须要依靠线下的营业网点在展开工作,并且办理不同的业务往往需要到与其对应的网点才能够展开办理。现阶段,在展开金融业务办理的时候,往往只要通过终端移动设备就可以完成,全过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操作,使人们的金融业务操作以及办理的过程得到了有效的简化,使人们的种种金融活动展开变得更加便捷[1]。

二、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根据我国权威财经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各项存款在其负债当中的占比以及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负债已经占据了资金的主体,在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当中,存贷利差距很大,存款的规模会直接决定贷款的偿还能力,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业务一直都是核心业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显著分流活期存款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活期存款通常都会被互联网金融企业包装成各种理财产品进行分流,将其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们。以余额宝为例,使用余额宝的客户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余额宝的高收益以及高流动性所吸引,并且余额宝会更加方便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使客户更加清楚资金的去向。余额宝仅仅上线半年其交易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853亿元,余额宝当中的很大可以部分资金是来自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见余额宝的运作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分流效果显著。其次,会间接提升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2]。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会提升商业银行的火气存款成本这已经成为了事实,其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应用上,例如余额宝会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进行分流,从而使资金的用途更加多样化,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活期存款的总占比下降,这样会这样一来,也就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有所增加,便给由于支付宝中的资金数额较为庞大,其运营管理人员必定会将这些资金应用于各种投资,这就是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有所增加的根本原因。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主体,互联网金融对其资产业务的影响会主要体现在贷款业务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中小额贷款的影响。在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之下,贷款业务贵更加倾向于偿还能力相对较强的大型企业或者是高端个人商户,会对中小企业以及普通客户不太重视。而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运行理念则与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来为用户提供贷款服务,并且贷款的门槛相对较低,会应用电脑数据系统当中的海量信息来展开信用评估,通常情况信用评估的指标会直接决定用户所能得到的资金服务数额。此外,传统的商业银行还并不是特备重视普通客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会提供精准的金融贷款平台,以蚂蚁花呗为例,用户不仅仅可以随借随还,并且其借款利率也很低,这会对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策略分析

(一)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培养综合性人才

现阶段,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之所以运营效果不理想,这与其宣传力度相对较小有很大的关系,可以有效的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途径等等对其进行宣传,从而让更多的人对银行自身的运行方式以及银行整体实力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增加银行知名度。同时,银行方面还应该对员工的宣传以及推广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是非常重要的,还要针对客户的实际体验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可以采取会员等级积分的制度,这样会使客户产生长期与银行合作的意识,银行方面应该为客户提供一定的方便以及实惠,银行可以与购物市场或者是各大卖场进行合作的,当客户到指定商场进行消费的时候,有相对应的满减活动,这样一来客户就会从中得到实惠,从而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产生使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传统的金融运转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了,因此商业银行对自身的运行理念进行一定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银行方面应该注意对人才进行引进,可以采用多渠道同时引进人才的方式来展开工作,除了要定期展开招聘工作之外,还应该开放各种人才引进渠道,可以与当地高校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学校与银行的共赢。在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引进的时候,应该保证其针对性,其次还要保证人才的自身专业素质。其次,还应该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人才的引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现有员工的工作质量更应该得到保证,要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员工培训,从而使员工对现阶段的银行种种业务更加熟悉,同时,银行方面还应该展开针对员工短板的专门培训,从而达到提升银行员工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现阶段,互聯网金融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以及运作特点充分考虑到了客户的需求,这是传统金融产业应该向互联网金融进行学习的地方。商业银行应该对自身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银行业务办理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可以建立起属于银行自身的网络服务平台,并且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将银行的第一动态上传至网络平台,使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有及时准确的了解。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在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对自身的运转模式进行创新,从客户的需求入手,并且还应该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的经验,从而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杜启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8,17(20):72-73.

[2]杨雪晴.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分析——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J].中国商论,2018,9(10):48-50.

猜你喜欢

影响分析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