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2019-02-28张惠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铁路担任了缓解交通压力的任务,铁路的工务线路段担任了更多的责任,所以工务普速线桥的维修和养护成为后续工作的研究重点。但是公路和铁路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道路复杂性给维护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的完成维修养护工作,需要了解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利于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措施方法。
关键词: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重要
引言:
随着高铁成为我国缓解交通压力的出行方式,工务普速线桥是交通稳健运行的基础,必须保证工务普速线桥正常工作才能保证交通平稳运行,所以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工务普速线桥维修。
工务段普速线桥有区域特性,以往的线路养护一般维修作业比较分散,各车间、班组养护维修的范围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输效率,严重时会造成安全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工务普速线桥维修方式由于作业内容较为分散,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工作过程存在隐藏的风险,降低了工务普速线桥维修的工作效率,会对工作造成威胁,无法将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化。
一、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改革的基本认识:改革的目的是发现现有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现有的制度或者提出新的制度。
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一,适应铁路提速的需求。随着交通出行的需要,对列车速度和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提速是铁路发展的目标,首先,列车的运输内容不断增多,载重量不断增大,对铁路设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列车出行列次逐步增多,以上原因造成工务段普速线桥维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难点,有时候维护工作才开始列车就过来,这样会影响工务段普速线桥维修工作的工作效率。现使用的工务段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无法满足铁路发展的需求,需要尽早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满足发展需要 。第二,满足线路质量。近年来,一些铁路局对重点线路进行了改造,比如更换重型钢轨、花岗岩石渣、提速道等,设置还铺设了超长无缝的轨道。这些新的改变需要工务段普速线桥维修体统也随之改变,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时间的损失,合理安排拥有的资源,特别是“养护分开”这一改革更是需要一个新的工务段普速线桥维修体系巩固效果。
二、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方法
(一)生产管理信息化
第一,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工务普速线桥维修部门,各部门要与时俱进,采集轨道检查车、智能添乘仪、机车轨道动态监测等数据,建立一个关于设备病态动态库为列车的运行提供数据参考,采集出来的数据是线桥实时动态的反应,通过这些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线桥的运行状态以及病害的发展情况,与人工检查互补,发现人工检查未发现的隐藏危险。当采集数据达到一定数量则可以建立自动分析模型,追踪病害、预防病害,有利于工务普速线桥维修的深入研究。
第二,信息操作系统网络化将会成为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核心,收集现场数据和管理层发出指令通过网络传送到各个计算机,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有的铁路局就在工务普速线桥维修工作中加上了铁通电话线和网络连通的技术,将局内部的调度与其他工务段的调度联系,实现局与工务段交流信息数字化、高效化,可以提高工作质量,推動设备管理数字信息化是工务普速线桥维修改革的一个目标。
第三,要不断提高轨道检查车、智能添乘仪、机车轨道动态监测的采集数据频率,逐步做到监控全面化、实时化,重点关注高危区段和重点区段的病害防护,提高对病害的诊断手段,不断提高工务普速线桥维修的综合水平。
(二)作业“天窗”模式
研究铁路局的规定,养修工作分开改革后,“天窗”点内的维修工作占了很大的比例,点外工作的项目很少,这个特殊性给工务普速线桥维修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参考接触网的工作模式,工务段要对管内线路设备进行综合评估,结合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稳定的维修计划,保证全线路段都能被维修。
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地点一般集中在“天窗”内,同时需要组织“天窗”外的维修工作,改变以往全天候的工作休息制度,采取“天窗”式的维修工作制度,比如分阶段轮休。工作中要调查工作背景、制定工作细节方案、分配工作任务、培训从业人员、保养维护工作机器、掌握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以及准备工作用具等,其余时间可以待命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巡检工作的开展要实时监测数据和病害情况,并将掌握的数据反馈给高层网络,完善病害数据库,有利于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
(三)集中生产力量
以往工务段维修流程是:调度、领工区、工区、班组,是一种直线链型管理模型,各个流程节点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技术、人员等资源难以分配。养修工作分开改革,打破原有的工作流程,集合人员、设备等资源,重新优化分配生产资源,精简养护维修人员,构建独立的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维修作业队的工作人员对工作范围内路段监察、日常维护以及紧急修补等,养护自成一体,实现一直提倡的“异体监察”,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制约,避免工作中各种造假事故。
通过巡检养护工区实现分级调度,技术管理部门对工作分析评估提供技术指导,在综合维修区实现综合维修整治,最后在巡检维修工区实现对工作的检查验收,实现责任落实到工作环节,前一环节对后一环节监督考查。
三、措施效果分析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取得如下的成绩:第一,合理分配劳动力,提高天窗应用率,整合原有的资源重新合理分配;第二,改革完善生产信息,基本做到生产信息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改革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异体监察”,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四、结束语:
总之,工务普速线桥维修改革已经在我国实现推广,各局要看到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各个铁路要因地制宜,借鉴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应自己的措施,比如对生产管理实现信息化模式、作业模式采取“天窗”手段和集中生产力量,各个铁路公司勇于响应时代的号召,不断尝试改革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系,提高工务普速线桥维修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贵生. 推进工务普速线桥维修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 太原铁道科技, 2017:6.
[2] 康高亮. 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深化工务维修体制改革[J]. 中国铁路, 2016(1):1-7.
作者简介:
张惠(1987年4月1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镇江,职务/职称:副主任/助理工程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铁路工务线路维修,单位信息:(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襄阳工务段十堰线路车间),所在省市 : 湖北十堰,邮编 :44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