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19-02-28叶磊
叶 磊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内2科 462300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其最为基础,亦是最为核心即为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抗血小板治疗最为常用的药物,同时也是抗血小板治疗的金标准,其疗效得到临床的一致肯定,但临床上对于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具体剂量并无统一定论[1]。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产生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古之诗人托物取况,语多精切。如东坡咏海棠云:……山谷咏荼蘼云:“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以丈夫譬花也。崔文靖恒咏黑豆云:“白眼似嫌憎客意,漆身还有报仇心。”以文人烈士譬黑豆,用事奇特,殆不让二老。[10](8册,P244-245)
近年来,盛京医院的护理工作亮点频出:2005年,在国内率先全面实施护理垂直管理;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护理优质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和第一批国家临床护理专业建设项目医院;2011年,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优秀医院称号;2017年,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上,收获年度铜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19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低剂量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7~79岁,平均年龄(72.91±7.0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9.92±2.19)分。中剂量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68~78岁,平均年龄(72.93±7.06)岁;NIHSS评分(9.95±2.20)分。高剂量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67~78岁,平均年龄(72.92±7.05)岁;NIHSS评分(9.93±2.21)分。三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头颅CT、磁共振扫描等检查确诊,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入选患者年龄均>65岁;(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3 并发症发生率 低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低于高剂量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1 临床疗效 低剂量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9.23%(27/39);中剂量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剂量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35/40);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3 9、3.902 6,P=0.026 1、0.048 2<0.05);中、高剂量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0,P=1.000 0>0.05)。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依据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进行评价。临床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45%~90%;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18%~44%;无效:治疗后未达有效水准;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比较:记录并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NIHSS评分标准:正常0~1分,轻微卒中2~5分;中度卒中6~14分;中重度卒中15~20分;重度卒中>20分。(3)记录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对比[3]。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有药物禁忌证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中途退出患者;(4)年龄<65岁患者。
2 结果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降糖、调脂、改善脑代谢,应用H2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口服,100mg/次,1次/d;中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200mg/次,1次/d;高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300mg/次,1次/d,三组患者均治疗14d,并对比疗效。
2.2 神经功能改善效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中、高剂量组改善的效果均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分)
注:*治疗后与低剂量组对比,t=6.801 5、6.091 6,P=0.000 0、0.000 0<0.05;#与中剂量组对比,t=0.264 2,P=0.396 1>0.05。
(一)想要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就必须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资产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就能够保障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运转,这就是在在帮助改革事业的顺利推行。严格的资产管理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包含了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使用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有效性,这对于深化改革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改革提供了健康的资金池和高水平的管理方案。
“退养还湖”还催生了最美渔村。位于方巷镇的沿湖村,曾经是邗江区穷得叮当响的“渔花子村”,随着退养还湖,0.8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开始打造渔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旅游经济”。沿湖村年接待游客量超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500万元。近年来相继获得“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国家级最美渔村”等美誉。
表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注:*与低剂量组对比,χ2=0.001 2、0.446 1,P=0.972 0、0.504 2>0.05;#与中剂量组对比,χ2=0.457 1,P=0.499 0>0.05。
3 讨论
脑血供突然中断引起脑组织坏死称为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动脉形成血栓或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产生,血小板水平异常是导致脑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而有效地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着重要的意义[4]。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1抑制剂的一种,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临床研究证实,血栓烷A2对血小板的聚集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对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进行抑制,进而达到防止生成血栓烷A2,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用,同时还具有影响纤维蛋白生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炎症、对抗自由基的作用,是临床上高风险心血管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推荐药品之一[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较为缓慢,但血栓却能够瞬间形成,而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小板是其核心步骤,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不可逆的,应用于临床上,能够起到显著的抗血栓形成效用,阿司匹林抑制血栓烷A2的合成,涉及到多种酶的级联反应,主要是通过其内的乙酰基与酶活性中心产生不可逆的结合,将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进而达到抑制形成前列腺素环合物产生作用[6]。脑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坏死进而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因此神经功能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患者疾病的程度,NIHSS评分是临床上评价神经功能最为常用的量表之一,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患者神经功能的状况,本文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证实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但是,其临床疗效并不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中,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其次为高剂量组,最后为小剂量组,两两相比,除中高剂量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00mg的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能够将疗效最大化,随着剂量的提升,疗效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胃肠道损伤是阿司匹林口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溃疡、出血、胃黏膜糜烂等,主要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穿透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对脂蛋白膜的保护进行破坏,导致胃酸弥漫,损伤毛细血管而发生,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着较佳的保护作用,但阿司匹林同时又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出血、溃疡的加重,加大对机体的损伤,影响疾病与后,因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性,更利于疾病的治疗[7]。本文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纵观其数据,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与国内文献[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在应用阿司匹林时,应联合应用提升胃黏膜保护药物,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200mg日剂量的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最大化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性,更适合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