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胆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2例临床观察

2019-02-2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胃粘膜流性反流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导致胃粘膜屏障受损所致[1]。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笔者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胆腑郁热,胆胃不和,治疗原则为清热化痰、利胆和胃清,并自拟方清胆降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0~74岁,平均(42.61±13.54)岁;病程1~5年,平均(2.84±1.37)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反流患者14例,中度反流患者23例,重度反流患者5例。治疗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3.72±14.29)岁;病程1~4年,平均(2.38±1.26)年;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反流患者13例,中度反流患者23例,重度反流患者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2]中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①临床症状:反复出现上腹部胀满、烧灼感、恶心、呕吐、口苦等临床症状;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粘膜表现为黄色或者绿色胆汁染色,镜下可见胆汁反流,胃粘膜出现胆汁染色,胃窦粘膜表现为水肿、充血或者粘膜脆性增加。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75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血液、肿瘤、心、脑、肾等严重系统性疾病患者;②既往有肝胆手术史、胃肠道手术史患者;③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④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期患者;⑤经影像学检查患有胆结石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铝酸铋颗粒(辽宁奥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50319),每次1.3 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给予自拟方清胆降逆汤,方药组成:陈皮10 g,半夏10 g,竹茹10 g,茯苓10 g,黄芩15 g,茵陈10 g,枳实10 g,徐长卿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取400 mL,餐后30 min口服,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6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①中医症状评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观察指标包括腹胀、胃疼、反酸、烧心、呃逆、口苦、失眠,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②胃粘膜病理组织检测评分[4]。选择在距离幽门2 cm胃窦小弯侧取组织活检,所取组织要求深达粘膜基层,经病理检查分级。将血管扩张、固有层水肿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进行分级,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炎症程度评分:轻度炎细胞浸润计1分,中度炎细胞浸润计2分,中度炎细胞浸润计3分。③疗效评价[5]。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90%;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偶有不适,75%≤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9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未消失,4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75%;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者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4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粘膜病理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复查胃镜(治疗组复查28例,对照组复查25例),胃粘膜病理组织检测结果提示血管扩张、固有层水肿及炎症积分均有所下降,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粘膜病理积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西医治疗反流性胃炎多采用奥美拉唑胶囊、西沙比利及复方铝酸铋颗粒等药物,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含铋剂主要作用于胃黏膜,其不易被吸收,并能够降低黏蛋白粘度,达到治疗胃炎的作用,短期疗效尚可,但是长期疗效不理想[6]。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呕胆”范畴。《黄帝内经》中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胃气逆则呕苦”,明确指出胃气上逆则呕苦,其病机为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气血运行不畅,水谷精微留滞,日久化热。胆为阳腑,痰热常导致胆腑郁滞,胆的疏泄功能失常。胆热犯胃,胆胃上逆,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胃气上逆,出现嘈杂、嗳气、恶心、呕吐,胆胃横逆互犯,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主要为胆腑郁热,胆胃不和,治疗的原则为清热化痰、利胆和胃。

在清胆降逆汤中君药为竹茹,可清热凉血、和胃止呕;半夏配伍黄芩,具有清胃热制酸、和胃消痞的作用;枳实配陈皮,破气消积,化痰消痞,宽中除胀;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徐长卿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共同起到清热化痰、利胆和胃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茵陈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等作用,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增加胆汁中胆和胆红素的排出,其含有的茵陈炔内酯,可以降低麻醉犬奥狄氏括约肌紧张度,有促进胆汁排泄作用。黄芩素可以减少白细胞介素-8和环氧化酶-2的生产,降低慢性炎症对胃粘膜的损伤[7]。竹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夏可以抑制呕吐中枢,从而起到止呕的作用。枳实、陈皮可以刺激胃动素的分泌,增加胃肠道活动,促进胃排空,徐长卿提取物对化学刺激导致的炎症,具较强的抑制作用[8]。

综上所述,自拟清胆降逆汤可以显著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中医症状,减轻胃粘膜局部炎症,临床疗效优于复方铝酸铋颗粒,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减轻胃粘膜的炎症反应相关。

猜你喜欢

胃粘膜流性反流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痛的临床分析
应用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慢性胃炎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