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祖大寿(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祖大寿墓调查记
2019-02-28林梅村
林梅村
郝春阳
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
郝春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
(接上期)
永泰庄祖大寿家族墓地
祖大寿家族墓地位于北京清河镇东升乡永泰庄北(今二炮部队计量站大院,俗称「大山子」),南临清河,地处上清桥东北方向。地表原有半径约二十五米的月牙城,城墙夯土版筑。早年墓园内还有石人、石马、石驼和石门,亦称祖家坟。(杜泽宁《京北畿甸清河镇》,学苑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第二七页)一九九三年八月,为了配合二炮计量站基建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海淀区文管所对大山子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开五米见方的探方十个。在月牙城内共发掘清理清代墓葬八座、房址两座。计有:六角形砖室墓一座(M12),大型砖室墓两座(M10 M11,)小型砖室墓五座(M1'M2'M3 M4'M8。)不过,大山子墓地两座房址中,只有F1号房址为清代遗址,而F2号房址实乃现代养鸡场的鸡圈。(王策等《海淀清河永泰庄遗址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一九九四年,第六二~六五页。本文所引永泰庄祖氏墓地发掘材料皆据此文,恕不一一出注)
祖泽润墓(M10),为斜坡墓道穹隆顶圆形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地表未见宝顶。墓中发掘出残志盖一件。读作:「(诰)封显考(特)进光禄大夫固山额真加伯爵荫溪祖公墓志铭。」固山额真为满语武官名,译自满语gusai ejen(旗主)。清代官制规定:「骁骑营八旗都统,初制正一品,后改从一品。满、蒙、汉军旗各一人。副都统,正二品。旗各二人。参领,正三品。副参领,正四品。俱九十有六人。……(顺治)十七年,定固山额真汉字称都统。雍正元年,改满文固山额真为固山昂邦。」(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四」,中华书局,一九七六年,第三三六八页)据此,M10号墓主卒于顺治十七年以前。在祖大寿子嗣中,只有祖泽润和祖永烈官至固山额真(都统)。康熙十八年,祖永烈葬于清河镇南马坊村。因此,发掘者推测M10墓主人为祖泽润是正确的。
祖植松墓(M11),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三合土夯筑的圆台宝顶(底径二点四米)、长方形砖室(长一点九米、宽一点六米)和阶梯状斜坡墓道(底坡长二点七一米)组成。早年遭盗掘,墓室内只出土了一件象鼻状残陶器。祖泽润相继娶俞氏、樊氏、唐氏、季氏和潘氏凡五位夫人,育有长子植柏、次子植栋、三子植松和四子植桂。祖泽润从征云南病故,诸子为承袭爵位引发争讼。长子植柏为祖泽润在明朝所娶嫡妻俞氏所生,三子植松为皇太极所赐歌女樊氏所生,并由皇太极所赐潘氏(一品夫人,未生育)养大成人。(顺治九年三月「庚辰,《定员封赠例》:正一品,从一品光禄大夫,妻具一品夫人,封赠三代」,参见《清实录》卷六三「世祖实录」,书同文影印故宫小红绫本,叶六背)祖泽润生前留有遗嘱,有意让三子祖植松承袭爵位。最后由顺治皇帝裁定:「以故一等精奇尼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祖泽润子植松袭职。」(安双成《祖大寿家族中的一起袭职之争》,《历史档案》一九九五年第二期,第八~一四页)在永泰庄祖氏墓地八座墓葬中,M11规格仅次于祖泽润墓(M10),那么墓主当为承袭祖泽润爵位的三子祖植松。在克劳弗斯拍摄的永泰庄祖氏墓地照片上,可见祖植松墓的石宝顶。
祖大寿墓(M12)形制与祖泽远墓(M10)、祖植松墓(M11)颇有不同,采用穹隆顶六角形砖室墓,地表未见宝顶。辽代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开始流行六角形或八角形砖室墓,如河北宣化辽代晚期墓有六角形墓(M4'M5)和八角形墓(M6);内蒙古库伦旗一号辽墓采用六角形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一九七四~一九七七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吉林省博物馆、哲里木盟文化局《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一九七三年第八期,第二~一八页)金元时代,中国北方地区墓葬仍流行六角形砖室墓,如山西和山东金元六角形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太谷:金元六角形墓葬》,《大众考古》二〇一七年第四期,第一一页;袁秀明《岚县发掘元代壁画墓》,《中国文物报》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五日第一版;王建浩《济南市区发现金墓》,《考古》一九七九年第六期,第五〇八~五〇九页)祖大寿墓坐落于墓园中央一个正方形土圹内(边长约一点六米,深二点一五米)。随葬品计有:铜镜一面,铁犁两件,石砚台一方,瓷罐一个,瓷壶一个。另有铜钱两百余枚,皆为顺治通宝。此墓建于十字形夯土地基北端。由于有地面建筑,该夯土地基南部未做勘探。我们认为,这个十字形夯土地基当即祖大寿墓(M12)前神道。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文武石翁仲、石骆驼,琉璃花门、石宫门、石五供,以及永泰庄祖大寿墓老照片所见石望柱等,原来就排列在这个十字形神道旁。此外,馆藏八方石宝顶与之配套成龙,必为祖大寿墓石宝顶无疑。
千秋功罪 任人评说
祖大寿故里在今辽宁兴城,古称「宁远」。 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为了安抚祖大寿,崇祯皇帝特命于宁远城敕建祖氏四世镇辽功德牌坊— 灰白花岗岩构筑,四柱三间五楼单檐庑殿顶形制,通高十一点五米,宽约十五米,俗称「头道牌楼」。正楼有三重额枋,中层南北两面刻有「四世元戎少傅」六字。第三层刻有祖氏四代抗清名将之名讳:「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镇;诰赠祖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仁;诰赠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左军都督佥事祖承训;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少傅祖大寿。」
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在返京途中曾凭吊宁远祖承训墓。《清实录·圣祖实录》言简意赅,只提到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辛未朔,上驻跸宁远州」。不过,户部尚书张玉书当年扈从康熙皇帝赴盛京(今沈阳)祭祖,他在康熙抄本《祖氏家谱序》写道:「宁远祖氏尤为诸望族之冠。曩余扈从,至陪京(今沈阳)过明东协副总戎祖公(祖承训)墓道,驻马肃入,抚碑拂藓,则其子大将军兄弟之名在焉。」(赵芷仪《祖大寿真实墓地考》,《兰台世界》二〇一七年第三期,第一〇三页)
宁远祖氏家族墓地甚多,其中两处与祖大寿直接相关。《兴城县志》记载:「祖氏先茔,其茔有二:一在县西关外里余,棹石柱犹存,围墙半,碑文残缺。可辨者唯有石门横额『祖氏先茔』四字尚全。一在护城河西四里许,有镇国将军祖大寿墓碑,及石刻清顺治十三年御赐祭文。(详本志《艺文》)四周砖墙及各种石器,尤多存者,俗呼祖家坟。」(恩麟、王恩士、杨荫芳编《兴城县志》卷十,兴城华昌印刷局,一九二七年,第一五页)
兴城第一处祖氏墓地,即明末清初祖承训家族墓地,葬有祖承训、祖承教兄弟及其后人,亦称「都督府祖公之先茔」。祖承训生二子,长子祖大寿、次子祖大弼;祖承教生二子,长子祖大定,次子祖大乐。祖承训家族墓地位于宁远古城西南护城河西五十米西园子,墓葬形制为石板墓,室内四壁绘有壁画。墓室长二点五米,宽二点五米,高一点五米,石板厚零点二米。每座墓有两副棺椁,随葬金银器等物,不过,祖大寿墓不在这个墓地。一九六二年春,兴城南关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平坟造地,将祖承训家族墓地平毁,一九八三年改建为居民小区。一九八五年,都督府祖公先茔石坊门额在兴城西关一带发现,通长二点二米,宽零点五一米,厚零点一五米,现藏兴城文庙碑林。如今这块石门额已断裂,左端残损,读作:「都督府祖公之先(茔)。」(王岩頔《兴城文庙明代横额让康熙改变祭祖行程》,《辽宁日报》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三日版)二〇一八年九月,在兴城文庙考察时,我们还见到祖承训墓地出土两块红砂岩神道碑残块。碑额读作:「皇明。」残碑读作:「龙虎将军囗……诰封伯考妣……夫人……」
兴城第二处祖氏墓地,即清初祖大寿家族墓地,葬有祖大寿及其后人,亦称「镇国将军祖公茔」。该墓地位于兴城市宁远街道西一村,占地面积约三十亩,俗称「祖家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祖家坟地荒草中仍有石五供和高达三米的神道碑。碑额阳面镌刻「万古流芳」四个篆字,阴面镌刻「精奇哈尼番祖大寿之灵」。一九七四年,兴城镇公社西一生产大队平坟造地,将祖大寿
家族墓地平毁,随葬品和墓志下落不明。墓地石像生用重锤砸碎,神道碑和龟趺用火药炸毁,随后运往西河铁路桥附近,并用推土机推入河中。
二〇一三年六月,兴城西河筑坝工地附近出土了一个石龟趺,后来陆续发现祖大寿墓青石残碑数块、双龙首碑额、石龟趺、石供桌残块,以及庑殿顶垅瓦等,兴城市文管处将这批文物运回兴城文庙保存。(冯玉兴《三百五十四岁祖大寿残损墓碑露脸》,《辽沈晚报》二〇一三年八月二三日)据鲁克思调查,其中一块残碑写有:「皇清诰封故显考特进光禄大夫(祖)大寿、妣二品夫人……葛氏之墓。」(Klaas Ruitenbeek, 「Mansions in Life and in Death,」 in: Jerome Silbergeld and Dora C. Y. Ching (ed.), The Family Model in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p.234)二〇一八年九月,我们到兴城文庙实地考察,没有找到这块残碑。
我们到兴城文庙调查祖大寿墓时,在一个角落见到这批文物。计有:龟趺、石狮、石五供等汉白玉残块,石享堂、石望柱红砂岩残块,以及双龙魑首碑额、石碑等青石残块。祖大寿墓石享堂红砂岩残块与祖承训墓地石坊门额材质相同,当为本地制作。兴城祖大寿墓所用汉白玉和青石与京郊清河镇马坊村祖永烈墓石材相同,很可能从京郊永泰庄祖大寿墓地迁葬兴城西河南岸。
其中一块青石残碑读作:「(秉性)老成;方且……佳城,灵其来(享)。……(己)亥三月……」另一块青石残碑提到祖大寿名讳,读作:「级祖大寿之(灵)。……蒙优忽焉告殒。……享。……吉日……」这两块残碑正是顺治十六年(己亥年)三月在宁远祖大寿墓前所立清世祖谕祭碑。《兴城县志》录文作:「镇国将军祖大寿墓碑文:惟顺治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皇帝遣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知府罗廷屿,谕祭故精奇尼哈番品级祖大寿之灵。曰:『惟尔持身敬慎,秉性老成;方且蒙忧,忽焉告殒。爰颁祭葬,用表哀崇;永奠佳城,灵其来享。』岁次己亥(顺治十六年)三月吉日立。」(恩麟、王恩士、杨荫芳编《兴城县志》卷十五,兴城华昌印刷局,一九二七年,第九页)
这块顺治十三年谕祭碑的石材、形
制与北京清河镇南马坊村祖永烈神道碑如出一辙。从碑文纪年看,此碑原来可能立于京郊永泰庄祖大寿墓前。顺治十六年三月宁远镇国将军祖公茔落成后,随祖大寿墓一起从京郊迁葬宁远。
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夏,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祭祖,途经宁远,曾驻足观望祖大寿石坊,颇不以为然,作诗《题祖大寿石坊》曰:「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罗庆泗、唐文基《乾隆传》,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三页)乾隆皇帝甚至还命国史馆阁老将祖大寿打入另册,写入《清史列传·贰臣传》,而没有像袁崇焕、何可纲一样写入《明史列传》。命运多舛的祖大寿曾经赋诗一首,以排解心中无限惆怅。其诗曰:
孤城独立剑生光,一度烽尘一断肠。
渐觉所为皆逆世,岂宜有道任粗狂。
旧山无意抚宁远,大国幽弱惧杀伤。
但见袁公终不见,暗垂珠泪负兴亡。
(祖光益《一度烽尘一断肠:祖大寿与其外甥吴三桂的乱世之痛》,花城出版社,二〇一四年)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日于京城蓝旗营寓所(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