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钙素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9-02-27武四英杨永青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败血症免疫抑制降钙素

武四英,杨永青(通信作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福建漳州 363000)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糖蛋白,是降钙素(calcitonin,CT)的前肽物质,不具备激素活性,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研究显示,降钙素原有较长的半衰期,一般在25~30 h,在机体内及机体外都有良好的稳定性[1]。机体在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2~3 h,降钙素原水平会上升,因此,早期进行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对于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2]。研究显示,机体在出现严重全身性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时,降钙素原会迅速上升,且感染发生的严重程度、患者预后与降钙素原水平上升的幅度有关[3]。但是有研究发现,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癌性发热、局部感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病毒感染时,降钙素原水平仅会轻微升高,或者完全不会上升,仅在出现全身严重系统性感染时其水平才会显著升高,由此可知,降钙素原特异度良好,适用于鉴别不同疾病[4]。炎症程度与降钙素原水平升高幅度有关,炎症反应得到控制后,病情逐渐减轻,降钙素原水平逐渐降低,因此,可以将降钙素原作为疾病病情状况评价、疾病预后判断、治疗效果评价的有用指标。现主要介绍降钙素原在不同临床科室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内科

降钙素原对原虫感染、相似菌感染、系统性细菌感染具有选择性反应,但是对病毒感染、无菌性炎症反应基本无反应。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的诊断中进行降钙素原水平测定,结果显示,降钙素原对于感染性、非感染性病因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超过90%[5]。降钙素原可以在内科多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得以有效应用,如可以鉴别诊断胰腺炎为无菌性坏死还是感染性坏死;可以鉴别诊断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此外,降钙素原能够用于鉴别感染及移植排斥反应。且对于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的患者,测定降钙素原能够判断有无严重的真菌感染或者细菌感染;针对中性粒细胞低下且接受化疗的患者,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水平能够确定患者是否出现影响生命安全的真菌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对于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的患者,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水平能够鉴别风湿性疾病伴系统性细菌感染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恶化。

2 外科

外科手术后出现多器官衰竭或败血症感染的病死率较高,当前临床尚无治疗该类并发症的有效方法。针对非原有疾病导致的败血症或手术创伤导致的败血症,术后如果能够早期实施准确诊断,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改善其预后。机体本身存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恶性肿瘤都不会影响降钙素原的水平,因此,降钙素原的水平稳定性明显优于白细胞计数或者C反应蛋白,作为检测指标的客观度更高,在诊断中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甚至优于细针穿刺病理检查等风险高、花费昂贵、有侵入性的方法。

临床发现,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出现及进展均与降钙素原水平有关,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准确判断是否根除了导致病变出现的感染源。降钙素原适用于监测复合创伤、手术创伤,可科学地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即使患者伴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症抑或是嗜酸性细胞减少症,降钙素原的水平也不会有明显变化,因此,临床可以将降钙素原用于检测败血症。

3 移植科

部分器官移植虽然成功完成,但移植后出现的严重感染等并发症会影响器官移植的远期效果。接近1/3的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后的第1年就会有感染表现,且移植后出现的急性排斥或者慢性排斥可能掩盖感染症状,使得临床医师无法早期诊断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期出现的感染症状。通过测定器官移植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能够保证患者的感染被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进而提升患者移植后的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移植后监测的重要内容是鉴别器官排斥与感染,由于急性器官排斥反应或慢性器官排斥反应刺激不会影响降钙素原释放,因此,如果降钙素原水平升高,可提示出现感染。研究发现,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则患者的感染抵抗能力会明显下降,通过进行降钙素原水平测定,能够在感染发生后的2 h内检出系统性感染,保证临床及时治疗[6]。

4 血液肿瘤科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多因为无特异性的炎症反应而延误诊断,降钙素原水平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及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临床已经证实降钙素原能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或者化疗后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则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较高,严重感染会明显增高患者病死率。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会因为不同因素影响而出现发热,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是重要原因,但是部分患者的发热是由于治疗期间机体对药物使用产生反应所致。一些发热是因为肿瘤细胞溶解导致,大多数患者的发热源无法明确。研究发现,对化疗患者进行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发现对于败血症感染的鉴别准确率在90%以上[7]。有研究报道,对系统性感染患者进行降钙素原水平测定,结果发现对于细菌性、真菌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超过80%[8]。

5 儿科及新生儿科

对于高热的小儿,临床医师判定感染源存在较大难度,对于因肿瘤、血液疾病接受免疫抑制药治疗的患儿,感染源的无法确定会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准确性。且大部分疾病都会出现继发性免疫病理变化,因此对于小儿很难将其与原发性细菌感染相区别。研究发现,应用降钙素原这一指标鉴别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结果显示特异度、灵敏度均超过90%[9]。因为在治疗上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存在的差异明显,所以通过降钙素原水平测定能够指导临床非特异性感染患儿治疗方案的确定。

对于新生儿、早产儿,大部分疾病都不存在特异性表现,进行血液学检查或者常规实验室指标测定、急性期蛋白水平测定,都无法准确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研究发现,虽然微生物检查作为新型方法检测准确率超过85%,但是得出结果需要时间较长,且即使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也不可以完全排除感染;反之,通过测定降钙素原水平,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可指导临床及时处理[10]。

6 小结

当前降钙素原已被视作重要的诊断指标,能够准确诊断严重细菌感染,能够为免疫抑制治疗、放化疗、器官移植、重症监护患者伴发发热时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科学信息。降钙素原可有效应用于内科、外科、移植科、血液肿瘤科、新生儿科、儿科的相关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发现降钙素原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败血症免疫抑制降钙素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