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27赵丽萍
赵丽萍
婺源县中医院 (江西婺源 333200)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高发疾病,发病因素较多,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而术前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关键。超声为白内障常用的诊断技术,其安全可靠,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应用。老年白内障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视物功能,降低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均超过60岁,平均(76.5±9.7)岁;单纯性白内障42例,并发性白内障8例。纳入标准:老年患者,有白内障典型表现,接受手术治疗,同意参与本研究,临床资料完整且具有研究价值。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身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检查方法
患者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为患者进行检查,调整探头频率为75 MHz。检查时让患者保持仰卧,轻闭双目,从纵向、横向及轴位进行眼部检查。眼部正常表现:球轴径的正常值为23~24 mm,平均(23.97±0.29)mm;晶状体厚度的正常值为3.5~5.0 mm,平均(4.00±0.22)mm;框内段视神经宽的正常值为3~5 mm,平均(4.02±0.23)mm。B超检查后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使用B超检查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
1.3 临床评价
分析患者B超检查的表现;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B超检查的准确度;观察术后患者B超检查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B超检查的表现
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增厚,最厚5.96 mm,平均(4.86±0.65)mm,与正常水平的(4.00±0.2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1,P=0.000);38例(76.0%)经B超检查晶状体内有明显的可见光点及短条索状、斑片状回声,4例(8.0%)表现为眼轴距增宽,3例(6.0%)表现为眼眶内肿物,3例(6.0%)表现为视网膜脱离,2例(4.0%)表现为晶状体位置异常。
2.2 B超检查的准确度
手术结果显示,2例患者视网膜脱离,3例患者眼轴距增宽,B超检查误诊2例。最终B超诊断与手术结果符合48例,诊断准确率为96.0%。
2.3 术后患者B超测量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
术后患者B超检查结果显示,眼轴长度为(29.82±1.12)mm,屈光度为(0.73±0.23)D。
3 讨论
目前,老年白内障是临床多发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加之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老年白内障患者数不断增加。白内障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物功能,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视物功能。为保障手术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而B超检查是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断技术,研究表明,B超检查诊断老年白内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
B超检查能够瞬时成像,操作简单,不产生电离辐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检查费用低廉,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检查方式[2]。老年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更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较低,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度。而B超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从而获得更清晰、准确的检查结果[3-4]。近年来,B超检查技术不断升级、更新,对各项疾病的检查准确度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对本研究老年白内障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患者的B超影像主要有核性白内障、囊下皮质性白内障、后囊下白内障3种。其中以皮质性多见,影像可见晶状体核脱位以及晶状体皮质颗粒和组织碎片积聚。核性白内障表现为屈光指数增强、核混浊。囊下皮质性表现为囊下皮质棕黄色混浊,外形有细小点状、结晶颗粒混浊表现。
本研究中,B超检查诊断准确度较高,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似[5-7]。本研究还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了分析,王乐华[8]研究亦对此进行了分析,其将术后患者B超检查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结果与接触式A超(接触式A超是临床一直用于测量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等指标的工具,有着较高的分辨力,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准确性高)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B超检查不仅能够反映老年白内障患者的病情状况,而且能够显示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方便对手术效果做出评价,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老年白内障患者使用B超检查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眼部病变情况,方便临床治疗,术后使用B超检查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便于判断治疗效果,且B超检查能够降低不适感,容易被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