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2019-02-27

养殖与饲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涂片沙门氏菌圈舍

赵 珂

河南省南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南阳 473000

1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沙门氏菌,牛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者鼠伤寒沙门氏菌导致[1]。本病经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不会形成荚膜和芽孢,能够运动,病原对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通常在干燥和日光直射下均能较长时间存活,但对消毒液敏感,常见的消毒药物均能够杀死病原,在高温下也能很快失活。

2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病具有地方流行性,通常是在局部地区流行,尤其是犊牛,成年牛的发病多以散发为主。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牛和隐性带菌的牛,传播途径较多,通常是通过体液以及排泄物将病原排出到环境中,污染水源和饲料。通过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病菌[2],甚至在隐性携带病原的公牛的精子内也会有病原菌,可以通过交配将病原菌传递给母牛。本病的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但通常是在夏季和秋季适合放牧的时间里发病率更高。

3 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后,成年牛和犊牛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3.1 成年牛

通常是指年龄超过1周岁的牛,病牛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呼吸不畅,严重时表现为呼吸困难。病牛有明显的腹泻症状,在粪便中可见有血液和纤维素样物质,有恶臭味。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消瘦、脱水严重,还有明显的腹泻。很快就会因衰竭而发生死亡,大多数的病牛在发病后1周内死亡。妊娠母牛常表现为流产,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产奶量显著下降;有部分牛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只是会由粪便和尿液排出病原菌。

3.2 犊牛

急性病例通常发生于1周龄内的犊牛,在感染初期,病牛体温升高至41℃左右,高热稽留不下,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脉搏次数增加,结膜潮红。发病经过1~2 d,病牛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会混杂黏液、血丝或者黏膜碎片,严重时呈血汤样[3]。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牛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身体虚弱,不愿行走,喜卧,脱水等症状。病程通常为1周,最后大多以死亡为转归,死亡率通常可以达到75%以上。如果病牛没有死亡,就会转变为慢性病例,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的肿大情况尤为严重,还有间或性的腹泻和发烧,常有浆液性或黏液性的鼻液。病牛不断咳嗽,初期为干咳,后期发展为湿性咳嗽。

4 病理变化

对病牛进行剖检,可见其心肌有点状出血,胃和小肠以及膀胱等均有散在的小的点状出血。脾脏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肝脏颜色变浅,质地柔软;肺脏炎性水肿;表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表现为关节炎的病羊在关节腔和腱鞘内有胶冻样物质。成年牛的病变主要集中在肠道,表现为肠道出血性炎症,甚至可见有肠黏膜脱落等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肿大,肺脏有明显的炎症区域。

5 诊断

本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常规的实验室技术为涂片镜检和病原分离培养。涂片镜检主要是通过取病死牛的分泌物和血液等在载玻片上涂片进行镜检,还可以通过发病组织在载玻片上涂片。经过固定后,革兰氏染色镜检在视野中可见有鞭毛,能运动的阴性杆菌。通过对病原进行划线培养,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37℃培养24 h后可见有中等大小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于S·S培养基,37℃培养24 h后可见有白色菌落,中心为黑色。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可见与涂片镜检相同的病原菌,可确诊为沙门氏菌感染。

6 防控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是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圈舍内的空气质量良好,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同时保持圈舍的防寒保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还可以使用疫苗来预防,常用的疫苗是牛沙门氏菌氢氧化铝菌苗,使用剂量为:1岁以下的牛注射2 mL,大于1岁的牛可以使用3~5 mL。还可以使用药物来进行预防,本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和磺胺甲基嘧啶等,庆大霉素的用量为1 mg/kg,2次/d;磺胺甲基嘧啶的使用剂量为0.1 g/kg,2次/d。病牛在治疗的同时还应该使用对症药物,治疗发病中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口服补液盐,补充体液,使用止泻的药物对病牛进行治疗,在治疗中还应提升自身免疫力。

猜你喜欢

涂片沙门氏菌圈舍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适用于地面平养的可防暑降温的禽类圈舍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