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分类鉴别诊断与防治
2019-02-27马吉仁
马吉仁
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大通分校,青海大通 810199
仔猪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多发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仔猪白痢、黄痢、红痢、传染性胃肠炎为多见,以腹泻为主,故加强4种腹泻病的分类鉴别诊断是实现有效防治的关键。
1 分类鉴别诊断
1.1 病原学
1)仔猪白痢。某些具有致病性的迟发性大肠杆菌引起,常见菌株有 O8:K88、O5:K88、O60、O115、O141、O147 等 6 种血清型[1]。
2)仔猪黄痢。某些具有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常见菌株有 O8、O60、O115、O138、O139、O141等 6 株[1]。
3)仔猪红痢。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
4)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目前只发现该病毒1个血清型,3种抗原[2]。
1.2 流行特点
1)仔猪白痢。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尤以10~20日龄哺乳仔猪发病最多,7日龄内、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无季节性,天气突然变冷,湿度加大,阴雨或保暖不良,都会诱发本病。
2)仔猪黄痢。多发于1~3日龄的乳仔猪,7日龄以上较少发生。通常群发,死亡率高且无季节性,场内一旦流行,会经久不断,很难根除。
3)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3日龄内的新生仔猪,发病情况差异性较大,同一猪场有的窝发病严重,有的窝稍轻,同窝仔猪不一定全发病。
4)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尤以1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断奶猪、育肥猪症状较轻,大多都能自然恢复。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每年10月末或11月,蔓延迅速,初春较少见,渐停。
1.3 临床症状
1)仔猪白痢。仔猪突然拉稀,初黄色、后变为乳白色浆糊状,部分带有粘液、腥臭,后肢及肛门周围常粘满稀粪。病猪精神不振,毛粗乱、四肢无力;体温一般不高,畏寒、喜钻进垫草静睡。因脱水渐瘦弱,1周左右死亡。病情较轻者若及时治疗可痊愈,多因反复发作治愈后均成为僵猪。
2)仔猪黄痢。新生健康仔猪,生后12 h左右突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呈昏迷状,很快死亡,然后其它仔猪相继发病。腹泻每小时多次发生,粪便呈水样状,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病猪口渴,迅速消瘦,脱水、眼球下陷,衰弱昏迷死亡。
3)仔猪红痢。通常出生后1~2 d突然拉血痢或红褐色稀便,体质虚弱,死亡。
4)猪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吃奶后突发呕吐,后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初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或黄绿色,腥臭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后期因脱水、口渴,全身发凉,站立不稳,卧地尖叫死亡。10日龄内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达100%;35日龄以上育成猪发病率在80%左右,病猪突然水样腹泻,重者呕吐,病程5~7 d,很少发生死亡。成年猪有一定的耐受性,轻度腹泻,粪便黄绿色或淡灰色,杂有气泡,3~5 d即可。妊娠后期母猪发病,所产仔猪往往全窝死亡,妊娠前、中期发病母猪在康复后20 d所产下的仔猪常表现不发病或发病后症状轻,很少死亡。哺乳母猪发病,乳房迅速萎缩,产奶减少,甚至无浮,呕吐,不食,严重腹泻。
1.4 病理变化
1)仔猪白痢。胃肠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半透明,重者肠黏膜已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
2)仔猪黄痢。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心、肝、肾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3)仔猪红痢。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红肿,有出血性或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呈红褐色、混杂小气泡;肠壁黏膜下层、肌层及肠系膜有灰色成串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
4)猪传染性胃肠炎。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胃底充血或出血,少数有溃疡、坏死,胃壁松驰,小肠壁变薄,黏膜充血或出血,小肠绒毛萎缩变短,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2 防治
2.1 共性措施
1)严禁从有腹泻病的地区引进仔猪或种猪;
2)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喂霉变饲料;
3)母猪产仔后,用0.1%高猛酸钾涂擦乳头、乳房和其他部位的皮肤;
4)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固定乳头喂奶,重视硒、铁的补给;
5)改进猪舍及产房的环境卫生,定期用10%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喷洒消毒,勤换圈舍垫草,及时清除粪便,确保饮水清洁。
2.2 个性措施
1)仔猪白痢。产前4周给初产母猪注射大肠杆菌4价疫苗或仔猪出生后2、7日龄各注射0.5 mL[3]。
2)仔猪黄痢。初生仔猪吮乳前滴服非致病性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0.5 mL,让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进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
3)仔猪红痢。母猪在分娩前30 d和15 d肌注C型魏氏梭菌菌苗各1次,第1次5 mL,第2次10 mL。
4)猪传染性胃肠炎。对各年龄段的猪分别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剂量为: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 d每头4 mL,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7 d内接种1 mL。体重25 kg以下仔猪 1 mL,25~50 kg 育成猪 2 mL,50 kg 以上成猪每头4 mL。
2.3 治疗
1)仔猪白痢。①取烧草锅灰60 g,大蒜15 g,将大蒜捣烂后与锅灰混均,加水拌成糊状,每次灌服6 g,3次/d,连服3 d;②痢特灵每天每头0.1~0.3 g,分2次灌服,连服3 d。
2)仔猪黄痢。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或磺胺6-甲氧嘧啶同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0.1~0.2 g口服,1次 /d,连用3 d;②0.5%痢菌净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灌服,每次 2~4 mL,2 次 /d,连用 2~3 d。
3)仔猪红痢。①一套肠毒痢克(一支液体,一支粉)按治疗剂量100 kg体重换算后肌注,1次/d,连用3 d。对于严重病猪同时可让其口服鞣酸蛋白酵母散0.2 g,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 d,用于修复肠黏膜,治愈率可达90%以上。②将人的头发烧成灰取60 g,与15 g大蒜沫混均后,加水拌成糊状,每次灌服8 g,3次/d,连服3 d。
4)猪传染性胃肠炎。①氨苄青霉素,30 mg/kg,硫酸庞大霉素或小诺霉素,15万~30万国际单位,1次肌注,2次/d,连用3~5 d[4]。②猪用血清注射液,剂量:按体重 8 kg以下猪 30 mL,10~16 kg猪30~40 mL;30~45 kg 猪 60~90 mL;80 kg 以上猪140~200 mL。配合穿心莲注射液2 mL和苦参注射液 2~4 mL肌注,2 次 /d,连用 3~4 d[4]。
3 小 结
在仔猪腹泻的防控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便可迅速做出初步分类鉴别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在实验室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实际操作时应按“防大于治”的原则认真落实共性预防措施、个性预防措施,才是杜绝本病发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