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魔鬼谷里战“三魔”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新疆轮台煤勘项目施工侧记

2019-02-27阎宁

资源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井场机长帐篷

文 | 阎宁

2018年11月的新疆轮台阳霞矿区早已是白雪皑皑,酷寒难耐。在矿区中一座叫“盐城山”的半山腰处,一台披着绿塔衣的钻机正在隆隆作响,这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特凿井工程处4483钻机煤勘项目施工的地方。

盐城山,海拔1400米,山体构造复杂,方圆百里寸草不生、鸟兽绝迹、不见人影。井队工人把这个“飞鸟不进、寸草不生”的地方戏称为“魔鬼谷”。

恶劣的环境没有阻挡住地勘人战天斗地的意志和探寻资源的渴望。自10月份施工以来,14名钻工兄弟在这里演绎了一个个人与山、人与天、人与情较量的动人故事。

齐心协力战“山魔”

“井场位于半山腰上,借助狭窄的山路搬迁设备难度可想而知,但没有想到的是更严峻的问题还在后面”,钻机机长闫林峰心有余悸地这样说道。钻机搬家时,大家都知道工期紧,山区地形复杂、天气说变就变,所以个个都精神抖擞地争分多秒拼命干:累了,席地而坐歇一会;渴了,捧起水壶喝两口;衣服被汗水浸湿了,没关系,干起活来一会儿就暖干了……从第一车设备到达井场到钻塔竖起来,只用了2天。

虽然大家做好了足够的应付恶劣天气的准备,但他们没想到施工不久,离井场不远处上方的山体突然出现塌方,一时间狼烟动地,灰尘呛得工人根本无法工作。看到这样的险情,机长闫林峰马上通知大家向后撤离,并迅速查看下落的山石是否造成人员受伤和设备损坏。

为了应对大山的“坏脾气”确保正常施工,大家一方面对井场围网进行加固,另一方面自发地将工作时间延长半个小时,每天上下班前第一件事就是要在井场周围进行巡逻,看一看有没有松动的山体,有没有滚落的岩石,每天上演着“大王叫我来巡山”的现实版。

温情传递战“情魔”

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最深的情愫是思乡,最大的折磨是独处。于是,便会在空闲的时候争分夺秒的与家人取得联系,拨通电话,打开微信,听听他们的声音,看看他们的模样。但远在3400公里外的新疆,在海拔1400米与世隔绝的雪山上,利用手机以解思乡之情却成了一种奢望。

当得知井队一名职工的手机可以收到电信的移动信号时,这部手机就成了大家的“暖心宝”。在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这部带着钻工体温的手机从第一个帐篷传递到最后一个帐篷,拿到它的人不敢多说,既怕家人听出自己离家的心酸又怕下一个用手机的人等得着急。翘首以盼用手机的人,则故作轻松,因为他不忍打断兄弟与亲人间互诉衷肠。

如果说一部手机可以让相距千里的人瞬间相聚,那么一杯清酒又是否能表尽孝心呢?

11月11日,刚下夜班的班长刘发辉一个人回到帐篷,在小方桌上倒上一杯清酒,静静地望着帐篷外家的方向。机长闫林峰进帐篷随口问道:“刘哥,怎么一个人喝酒?”刘发辉伤感地答道:“兄弟,今天是我母亲过世一百天的日子,我不能赶回去,只能给她老人家点上一支烟,敬上一杯酒,略尽我的孝心。”此时的刘发辉还在尽力掩饰自己内心的酸楚和愧疚,可闫林峰心里已经是五味杂陈,热泪盈眶了。

无私奉献战“雪魔”

站在井场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初来这里的人,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来个九连拍。但对于野外钻机施工来说,这样的低温和风雪天气无疑给钻井生产运行增加不少难度。为了化解风雪所带来的困难,确保人员、设备都安全,人人参与,个个行动。

为了保证井场路面和工作台干燥、不打滑,只要雪一停,没有当班的职工便会自觉地对钻台、场地、道路进行清扫;为了及时恢复出山道路畅通,大家更是冒着零下10度的严寒,不眠不休,用冻得麻木的双手铲雪、扫雪,及时打通供给通道;为了防止设备“冻伤”,大家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在钻机后场为设备搭起“安乐窝”;由于现场电力紧张,只能采取燃煤取暖,为了防止煤气中毒,每一个职工都自觉当起了安全员。

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凡和自然,却彰显着地质人质朴、负责的精神。

猜你喜欢

井场机长帐篷
今晚,我要睡在帐篷里
帐篷里的笑声
同井场气举工艺技术在靖边气田的应用
“帐篷节”开始啦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川航出了“中国版萨利机长”
搭在水上的帐篷
井场防雷击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及整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