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2019节喂养的1个原则9条提示
2019-02-27指导专家李园园编辑昊旻美编劳秋勤
指导专家|李园园 编辑|昊旻 美编|劳秋勤
出场专家 李园园
中国首批注册营养师,营养与食品卫生医学硕士,科普专栏作者。
1月、2月新年、春节接连不断,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对于宝宝的喂养照顾可不能疏忽大意。新年伊始,我们精心送出9条喂养提示,祝(助)宝宝吃好喝好,顺顺当当地过个健康年!
无论何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膳食均衡都是最高法则,节假日也不例外。很多孩子节假日期间容易出现便秘、腹泻、炎症、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很多是与“吃”得不当密切相关的。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那么,对于不同月(年)龄的孩子,均衡的膳食结构要怎样把握?对此,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已经制定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宝宝的膳食平衡宝塔,可参考下图:
虽然每个孩子的食量大小不尽相同,不过膳食平衡宝塔对于不同食物的种类和量都给了明确的推荐,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尤其是年节期间,父母依然要注意平衡好孩子的整体膳食结构,不要偏差太大,避免出现一些与饮食相关的症状和问题。
1 保证食物多样化
不同类别的食物,营养特点各异,食物多样化是保证营养均衡的起码要求。有的妈妈可能会问了,孩子一顿吃得那么少,如何做到食物多样化?“小份”,是实现食物多样化的关键措施,将不同类的食物都以小份量提供,可以让孩子吃到更多品种的食物,从而实现食物多样化,让营养素来源更为丰富。
再就是,对于胃口非常“有限”的孩子,尽量选择固体类的食物代替液体类食物。同样一个胃,如果盛放固体或者厚稠的食物,相对来说装进去的食物种类和量就多一些,而如果喝粥汤羹类的食物,很容易就产生吃饱的感觉,这很好理解吧?所以,能吃软米饭就不要给孩子喝大米粥,能吃小米发糕就不要喝小米粥,能吃鸡蛋就不必做成鸡蛋羹甚至鸡蛋汤,能吃豆腐就不用喝豆浆……总之,优先选择营养素密度和能量高的食物。
2 饮食规律不要乱
不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要合理
对于不同饮食阶段的孩子,每天保证一定奶量的基础上,喂养上要给予不同的安排和照顾:6月龄以内的小婴儿,纯母乳喂养能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维生素D除外);准备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按照计划适时开始添加;正处于辅食期的宝宝,引入新食物仍应循序渐进,密切关注是否会出现食物过敏以及其他不适情况,可以将已经吃过且没问题的食物混合添加,也能变化出不同的口味和花样,以增加进食的乐趣。
3 蔬菜水果不能相互代替
过年期间的饮食多以大鱼大肉为主,不只是孩子,很多大人吃蔬菜也比较少,以为多吃点儿水果就补回来了。
其实不然。
孩子如果真的吃蔬菜少,适当地吃一些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总比什么都不吃强得多。但是要注意,蔬菜水果其实是两类食物,两者不能相互代替,营养上也不能画等号。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的贡献是不同的,在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A(也就是胡萝卜素)方面,水果和蔬菜都能发挥一定价值;但是,对于补充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K等,水果就有些力不从心,这些在蔬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中的含量更多。
再就是,水果之所以酸甜可口非常好吃,是因为含糖量较高,一般水果的含糖量在10%~13%之间,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吃得太多也会导致糖摄入量增加。所以,从综合营养与保健价值来看,水果并不能代替蔬菜。
PICCO监测指标:心率(P)、中心静脉压(CVP)、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全身血管阻力(SVRI),寒战、呼吸频率增快次数。
4 别把果汁当水喝
果汁和饮料常会出现在节日的餐桌上,难免成为宝宝解渴又解馋的饮品。很多家长可以做到不给宝宝喝市售的甜饮料,但会给宝宝DIY果汁来喝,很多人都认为水果营养价值高,用新鲜水果榨的汁,纯天然,很健康。
其实,果汁的营养益处远比不上真正的水果(水果可以提供膳食纤维等更全面的营养物质)。美国儿科学会明确提出,不要给1岁以内的婴儿饮用果汁,而1~6岁的孩子即便可以喝点果汁,每日的饮用量最好限制在120~180mL。
毕竟,果汁的含糖量平均在10%左右,大概与一般的甜饮料相当。孩子一旦养成喝果汁或甜饮料的习惯,不仅会影响食欲,容易诱发龋齿,还会造成过多的能量摄入,导致超重、肥胖等问题。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爸爸妈妈要引导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这会令他受益一生。如果孩子实在想喝点果汁,最好随餐一起喝,避免让孩子误以为是用果汁代替喝水。
5 要清淡不要调味品
我们都知道1岁内的辅食是不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的,保持清淡的口味,鼓励孩子体验和适应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和质地,增进对食物的喜爱;对于1岁以上的宝宝,糖和盐的摄入量也必须严格控制。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2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1.5克,3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2克,5岁以内每天的钠盐总量≤3克。
小宝宝的饭菜最好单独制作,1岁后可以尝试部分家庭食物。节日外出就餐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时,油盐往往较多,重口味的食物显然不适合给孩子吃。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准备一碗白开水,把给孩子吃的菜刷一下,降低盐的浓度的同时还能顺便洗掉过多的油。
6 适时适度提供零食
节日期间,各家的糖果及小食品比平时多了不少,家长们也会因为过节而放松对零食的限制,于是孩子就会开心地吃个没完。小孩子的胃口就那么大,都被零食挤满了,正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一方面要控制好零食的摄入量,让孩子的消化道有充分休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为孩子选择一些相对新鲜、天然、易消化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奶制品、新鲜蔬果、坚果(一定注意质地符合孩子的咀嚼能力),安排在两顿正餐之间,量不宜多。油炸、高糖或高盐的薯片、糕点、话梅、果冻、糖果等都不宜做零食。
7 鼓励进食,不强迫进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小小的个性和尊严,他希望被我们尊重和平等地照料,喂孩子吃饭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把自己辛苦做的饭吃掉,或者让孩子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营养去吃,抑或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的面子,都会以不同方式“强迫”孩子吃饭。
不过孩子很诚实,不想吃的时候他并不会牵强接受。此时,家长越强迫,孩子的自尊心越会爆棚、反抗的心理也越强烈,即便在家长的“施压”之下暂时把不喜欢的食物吃掉,但是可能为下一次的进食困难埋下了种子。久而久之,孩子对吃饭这件事儿就会留下心理阴影,看到食物就不想吃,坐到宝宝椅上就心生畏惧……
所以,吃饭这事儿“为所当为”很重要!遇到孩子不赏脸不要着急,继续风轻云淡地尝试,“引导”二字需耐心体会。
8 喝汤可以,更要吃肉
有的孩子不爱吃肉,家长就想办法用鱼、肉、排骨炖汤,觉得喝汤就能补充营养,吃不吃肉没有大关系。
其实恰好相反。汤的营养成分大概只有肉的1/10,只喝汤不吃肉,损失可大了,这样吃进去的营养非常有限。喝汤可以,但更要吃肉哦。
9 饮食安全,重中之重
节日期间多有聚会,糖果、坚果、果干类食品随处可见,有的宝宝边吃、边跑、边嬉笑,一不小心很容易呛入气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甚至会危及生命。还有些地方过年习惯吃一些腌菜、腊肉、醪糟等含高盐或酒精类食品,这些食品都要避免给小孩子食用。给孩子吃的食物一定要彻底除刺、去皮、去核,避免发生意外,要谢绝餐桌上的一些“热心人”给孩子喂食的行为;另外,孩子的餐具一定要专门准备,避免交叉感染。过年过节,请家长务必细心看护,千万不要疏忽大意。
宝宝出生快2周了,平时母乳都是按需喂的,可是宝宝的体重反而比出生的时候轻了好多,不知道是喂得不对,还是我的奶水质量不好?
A 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喂养不足,没有满足宝宝的实际需求量。
新生宝宝在出生后1周内、最多不超过10天,会出现生理性的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8%。生理性体重下降后,宝宝的体重会“反弹”回出生时的体重,并在此后逐渐增加。因此,如果宝宝出生快2周了,体重并没有恢复出生体重,甚至比出生的时候还要轻,一定是出现了喂养不足。大多数喂养不足不是因为母乳质量不好,而可能是母乳喂养量不足,没有满足宝宝实际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新生儿期的宝宝会在饿了的时候自己醒来,但确实有宝宝会出现连续睡了4个小时也没有因为饿而哭醒的情况。所以,如果宝宝睡了3个小时以上,妈妈可以用乳头试着碰碰宝宝的嘴,宝宝如果饿了,一定会去衔住乳头,哪伯是在熟睡。一般一天8~12次的哺乳次数是合适的,每次应从上次最后吃的那一侧乳房开始喂,喂奶过程中不要给宝宝捂得太暖和,还可以时不时地捏捏宝宝的小耳朵、挠挠小脚心,避免宝宝没吃两口奶就睡着。
出场专家 刘遂谦
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APD),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MND),临床营养师,注册营养师,科普工作者
1岁半的宝宝前几天发烧,每天就喝少量牛奶,烧退后不爱吃饭,就连平时爱吃的面条和鱼也不怎么碰,小脸瘦了一圈,怎么办啊?
A 别着急,要尊重宝宝身体的调节机制,病后给宝宝吃一些开胃且易消化的食物。
宝宝在生病期间,由于体温增高、体表血流量加快,导致消化道内消化液的分泌量下降,同时消化道因疾病和用药而“工作效率”下降,所以会有“食欲差”“饭量明显减少”的表现,这其实是人体在生病期间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要尊重宝宝身体的调节机制,病后不要急于大鱼大肉地补充,且就算是宝宝吃了,肠胃也消化不了。建议少量多餐地给宝宝吃一些稍带酸甜口味的食物(颜色比较吸引眼球),更容易刺激消化液分泌,进而刺激食欲,比如西红柿鸡蛋面、金银发糕等,也可以补充一点儿酸奶,加一些新鲜的水果粒在里面。
2岁多的宝宝身体很不好,动不动就生病,可不可以吃点几保健品增强一些抵抗力?
A 建议还是通过规律饮食、好的睡眠习惯及适当运动来调整,不能靠保健品。
2岁大的孩子需要如大人那样合理饮食(比大人饭菜的味道清淡一些即可),外加每天保证500mL左右的奶量,多做一些户外的跑跳活动,并且每天21点之前规律入睡。另外,大人回家后应先清洗手、口、鼻,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宝宝。